宋貴倫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個全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是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部署和行動指南,既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又有重大的實踐意義,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把握、抓好落實。
要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黨的建設當作新時期黨的“三大法寶”、推進“四個全面”的關鍵。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將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作為黨的“三大法寶”。武裝斗爭是中心任務,統一戰線是基本方針,黨的建設是根本保障。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黨的建設是黨的“三大法寶”?其中,經濟發展是中心、社會和諧是基礎、黨的建設是保障。這三件大事,都是事關黨和國家命運的核心問題。只有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黨的建設堅強有力,才能無往而不勝。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得失,從根本上說,全在于此。“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遭到了嚴重破壞,黨和國家的命運危在旦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由于我國大力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推動黨的建設,才有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三個根本建設是黨和國家的三大命脈,要始終抓住不放松。從當年蘇東變局到近幾年西亞、北非一些國家出現的動蕩,也能說明一定問題。他們除了外部敵對勢力插手干預、顛覆破壞因素外,從內因講,也與這些根本問題有關。如果說,當年蘇東內部主要是經濟發展和黨的建設出了問題,那么,西亞北非則主要是社會建設出了問題。因此,不發展經濟不行,不加強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也同樣不行。落實“四個全面”,一定要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
要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建設為基礎、以黨的建設為保障的思想,扎實推進“四個全面”。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和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還要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面對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嚴重的腐敗現象,經過近兩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堅決反腐敗,以黨的建設為保障的思想也更加牢固、全面從嚴治黨的信心更加堅定。但相對而言,以社會建設為基礎的思想在全黨全社會還沒牢固樹立起來。
為什么強調以社會建設為基礎呢?這不僅是基本規律問題,也是由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是歷史形成的。社會建設工作說到底是群眾工作,特別是服務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我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共和國。我們黨和國家都是靠群眾、靠社會發家和興旺發達起來的。我們的黨是工人階級性質的黨,但由于國情所致,從始至今黨內工人成分都沒占多數,而是由具有無產階級覺悟的全社會各階層先進分子組成的。新中國從成立到興旺發達,也是依靠全社會各階層廣大群眾共同奮斗取得的。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當年說,我們并沒有搞清楚。他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發展經濟。我們今天應當說,還有一個問題要搞清楚:社會主義要建設社會。社會主義姓“社”,資本主義姓“資”。這不僅是二者政治性質上的區分,也是制度設計的區別。資本主義姓“資”,以資本為核心,以資為本。社會主義姓“社”,以社會為基礎,以民為本。資本主義“玩資本”不足為怪,社會主義把社會建設好是天經地義,就如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要求的那樣,我們必須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部署,推進“四個全面”,要以社會建設為基礎。具體說:
第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夯實社會建設基礎。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基本實現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社會。這其中,經濟基礎(物質基礎)、社會基礎(群眾基礎),是兩大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目前看,經濟基礎相對穩固,社會基礎還不牢,社會建設還相對滯后,問題還很多。這既有人、地、事、物、組織等經常性服務管理方面的問題,也有急、難、特、新、重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比如,在“人”的服務管理方面,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任務繁重;在“地”的服務管理方面,“大城市病”治理亟待加強;在“事”的服務管理方面,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在“物”的服務管理方面,地上服務設施不健全、地下設施混亂的問題比較突出;在“組織”服務管理方面,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依然存在;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輕事前預防、重事后處置;在矛盾化解方面,重堵、不重疏;在民族宗教等特殊社會問題處理方面,主動性不強;在虛擬社會等新問題處理方面,辦法還不太多;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等重大任務方面,無論是體系建設還是能力建設的任務都十分繁重艱巨。
應當說,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重視社會建設,但作為全局性任務提出來,還是近十年的事情。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階段。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社會建設放在“四位一體”的總格局中,從而開創了社會建設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治理創新的戰略部署,打開了社會建設的新境界。作為首都,多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工作。特別是近十年來,按照黨中央戰略部署,一手抓頂層設計,一手抓夯實基礎,不斷取得新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體制機制、工作體系、政策體系框架和基層治理模式,初步奠定了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社會工作隊伍建設、志愿者隊伍建設、社會領域黨建工作基礎,走在了全國前列。據《2014年中國社會建設報告》顯示,北京市社會建設綜合指數達93.43分,是全國各省區市和15個千萬人口以上超大城市中唯一超過90分的,遠遠超出全國平均分72.24分。但與世界城市比,在許多方面還有差距,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工作時,一方面對北京社會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指出了首都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北京工作要做得更好,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第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一是從改革縱向推進角度說,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社會改革為基礎。改革發展是分階段的。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以經濟改革發展為重點,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在到了以社會改革發展為重點的新階段。下一步,鞏固經濟改革發展成果,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也必須在社會改革發展基礎上進行,不能跨越這個階段,也不能顛倒這個順序。政治體制改革既要加快推進,又要循序漸進,尤其要在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否則,就會翻車。前蘇聯、東歐就是前車之鑒。他們既有改革方向問題,也有經濟社會基礎問題。二是從改革橫向關系角度說,全面深化改革也要以社會改革為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講,改革要以問題為導向。問題來自社會。當前,要從社會問題中,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當前,我國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落到實處;關鍵是,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系。上下是理順黨組織、政府組織、基層組織、自治組織的體制關系,左右是理順政府、社會、市場的機制關系。當前社會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進社會組織體制改革,大力激發社會活力;加快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把街道辦事處工作做實;加快推進社區(農村)治理創新,完善基層自治。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文件近日印發。
第三,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去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工作時指出,首都建設和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隨后,3月5日他在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講話時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看到,隨著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國家治理和城市治理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已經進入了以社會治理為基礎的時代。世界已進入社會全球化時代,已進入社會快速發展和社會危機并存的時代。我國已融入了這個時代。在城市,70%以上的組織和人群在傳統體制之外,生活工作在社區、社會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等社會領域,成為社會人。實有人口和虛擬社會服務管理成為兩大歷史性課題,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組織活力不足、社會自治能力弱、大城市病高發、社會矛盾凸顯、民族宗教問題復雜,等等,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是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的主要問題,也是國家治理的主要任務。沒有社會治理的現代化,不可能有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落實“四個全面”,要盡快補齊社會建設、改革、治理這個短板。
近些年來,北京市不斷加大社會治理工作力度。特別是黨中央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后,于2007年成立了社會建設綜合協調機構,完善了社會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形成了縱向到社區(村)、橫向到“兩新”組織的工作網絡,形成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基層治理模式,如:社區黨建、社區服務、社區自治“三位一體”的社區治理模式,“樞紐型”社會組織治理模式,商務樓宇工作站治理模式,城市網格化和村莊社區化治理模式,等等,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理念落實到了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在完善社會服務、加強城市管理、構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第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加強社會領域黨的建設。隨著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黨情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黨執政的社會基礎、群眾基礎乃至階級基礎,已擴大延伸到了社會領域。一是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正由農村向城鄉社區擴大延伸。社區是小社會。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人們健康長壽,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和工作在社區。只有把社區建設好、把社區黨建工作做好,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二是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已擴大延伸到了社會組織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社會時代,社會人的組織形態主要是社會組織,相當多的人會加入到各級各類社會組織中,特別是大量學術性、行業性、公益性乃至興趣愛好性組織之中。也就是說,群眾活躍在社會組織中。只有把社會組織建設好,把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做好,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三是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已擴大延伸到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目前70%以上的企業為非公有制企業,在沿海城市比例更高。大多數工人階級在非公有制企業。只有把非公有制企業服務管理好,把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做好,黨執政的階級基礎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
總之一句話:只有把社會建設好,“四個全面”目標才能又好又快實現。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社會辦主任)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