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
回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統攝人類社會生活的第一階段,使人類實現了從“存在”到“占有”的時代,即由原始的公共剩余物品的自發交換,過渡到追逐產權關系的商品的自覺交換時代;而目前人類所面臨的這個階段則是,經濟積累的結果完全占據了社會生活,進而導向了從“占有”向“顯現”的普遍轉向:即一切實際的占有都必須來自具有文化指向的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終功能。也就是說,商品的價值首先來自文化視覺表象的包裝和視覺顯現,因此,被文化拍攝的商品和市場,遠比沒有被拍攝的商品與市場,有著更多的市場的關注力和賣點。
文化市場化的客觀趨勢
可以斷言,顯現的時代就是文化市場化的時代。文化必須貫通經濟與市場,否則它最多就是一個歷史的空洞記憶,一個沒有實在的經濟生活為底蘊的顯現;同樣,現代市場必須借助于文化的滲透,才真正具有現代意義和寓意著屬人的生命空間。眾所周知,文化不是附加于現實世界的無關緊要裝飾或補充,它是現實社會非現實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市場體系中,文化已成為當下人類主導性的生活模式。不難發現,人類社會正在進入影像物品生產與物品影像消費為主的社會。其生產的內在邏輯是:由社會景觀的需求帶來了市場的消費偏好,由景觀的消費偏好進一步決定著生產的屬性與規模。為什么認知景觀愈來愈有著如此重要性?因為,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轉化為一個表象。
在今天智能化的社會里,人類更習慣于把復雜性和深刻性的邏輯思考留給計算機,而把感覺與文化審美的表象作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在當代人看來,視覺圖像比觸覺感受似乎更能把握心靈與外部世界的全景關系。人對文化符號的消費大大勝過對物品品質的消費,它受感覺支配一切的哲學理念的影響。波德里亞提出:“洗衣機、電冰箱、洗碗機等,除了各自作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層意義,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并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動機?!?/p>
資本與文化關系的解讀
在貨幣化的生活世界里,文化有著何種命運、又能起何種作用,西方學界莫衷一是。文化的悲觀派認為,市場經濟促使文化墮落,它導致了文化統一性的喪失。例如,市場交換影響文化生產的質量,降低藝術作品的品質,文化的商品化抑制人們的批判能力,導致人的異化。文化的樂觀派則認為,工業革命帶來經濟生產力的快速提升,人類富裕、自由時間相對增多,“文化特殊性的消費取向”增強,逆向造成了供給的產生。因此,市場經濟可以讓藝術家們努力去實現自我,贏得榮譽,獲得財富。此外,商業社會的經濟繁榮,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專門市場,藝術家在其中能夠找到滿足其創造欲望的途徑。悲觀派與樂觀派的對立,恰恰反映了在以市場和資本為軸心的社會制度下,經濟與文化有著難以相容的二律背反:經濟的邏輯預設是單向度資本欲望的訴求,而文化的邏輯預設是多向度人性欲望的訴求,單向度對多向度的規制,必然導致文化被資本所宰制。文化的樂觀派,多數是在贊美資本制度的前提下,給予了商業文化的禮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更為特殊的定位。一方面,立足于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情現狀,文化的市場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不能急躁或過于理想化;另一方面,國家提供相應的制度創新與政策激勵乃是重中之重,利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實質上增強文化對市場經濟的輻射力。同時,文化的市場化又離不開全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自我確認,離不開激活全社會的自覺力量,離不開對文化的覺醒與踐行,達到最具震撼力的廣度與深度。尤其是,作為文化主體的感性的個人,其創造欲望的激發是關鍵,唯有通過對文化的高度激活,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既要發展市場經濟,更要發展文化產業。但是,是資本立國,還是文化立國,這顯然是更為核心的選擇問題。按照經濟學家斯密的觀點,“社會”被定義為“市場”,“人”被定義為“經濟人”,所有社會關系均被還原為商品關系,所有的價值尺度均被還原為交換價值尺度。這種典型的現代性資本立國程式,其實缺失的是一種更為廣闊而又合理的文化預設。因此,對于當下中國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預設必須回答文化應從哪里來、應到何處去的問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要求我們積極重視資本的效率功能,但由于資本內在的秉性決定了它既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又有作為市場運作的潤滑劑、推進器的功能,這就需要我們擁有一種更為先進的文化自覺意識,比資本世界觀更高一層的文化世界觀,即注重以先進文化為引領的文化發展與繁榮,文化市場化要走在一個健康、向上、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在市場上必須接受先進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把文化市場化和社會進步加以鏈接,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進步。
資本與中國文化軟實力打造的路徑
第一,貫通文化走向市場的通道,使文化變成市場中的智力、道德、藝術乃至直接生產力,是實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傳統的文化自覺,局限于圣賢們的文字、舞臺上的聲音和形象、歷史遺存物的整理和顯現等。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數字化、虛擬化改變著當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軟實力已被現代化所充盈,文化的視覺功能、商業功能、休閑功能越來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因此,將文化內涵中的信仰、傳統、習俗、價值觀、審美和慣例,輸入到冰冷的物質產品和財富實體中,使生硬的“叢林競爭”式的市場變為充滿著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的博弈空間,使缺乏更多文化關照的財富創造方式變為精神與物質相互貫通的財富聚集效應。
第二,加強資本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投入。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激活和運作。在國際上,從英國愛丁堡國際文化藝術節的事件經濟運作模式,到美國好萊塢文化產品效應和NBA(美國國家職業籃球聯賽)的產業鏈效應,再到法蘭克福圖書出版國際營銷模式,都充分印證了世界級文化產業“航母”的打造,必須借助強大的資本集聚力量。同理,通過資本積聚的優勢,集中力量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僅靠缺乏規模優勢的小企業是不夠的,沒有“文化航母”的規模效應,很難沖破國際上觀念和政策的壁壘。通過資本積聚的方式,實現我國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文化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的文化產業轉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文化產業規模小、能級低、資金相對匱乏,智能化技術含量低,往往只能是被動地、偶然地、消極地承受市場律令的支配;資本密集型的文化產業,有著收購、兼并、重組等資產靈活運作的機會,優先打造先進文化精品、大眾文化上品,實現多樣性的市場屬性與多元化的文化價值定位相一致,文化的個性化審美偏好與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導向相一致。當然,資本向文化產業的積聚,需要政府建立相關調控與監督的市場規制,限制和防止資本逐利性的泛化,避免文化產業缺失社會責任感和教化功能。
第三,注重資本對文化產業投入的頂層設計。文化產業市場為什么始終存在著資本的嚴重稀缺?虛假的需求掩蓋真實的需求,真實的需求遠遠不能滿足,假若有一天真實的需求完全顯現,資本嚴重稀缺的狀況就會得到改變。對文化的消費需求,怎么去定位?備受物質需求所衍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感興趣的文化需求,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上而導致人的精神領域的失衡性、破裂性、分裂性、迷茫性和流離感,需要提供文化精神產品給予他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期待、預期和過渡,從而達到物向和意向的統一,靈與肉的統一。文化需求固然離不開歷史圖像的召回,如大型歷史劇,它有著一定的市場滿足率,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把當下國人的感覺、情緒、意志和想象,甚至和歷史前進中的內在否定性,轉換為人們樂于接受的敘事、幽默、想象和諷刺,因此,具有當代意義的城市精神生活、鄉村精神生活、現代意識的文化產品嚴重稀缺,真實需求被虛假需求所掩蓋,真正扣人心弦的高雅文化還不夠,原因是中國缺乏文化創意大師,哪來文化資本的打造,缺乏激活市場的文化產品、生產規律的運用,這個規律應當是“企業、中介、媒體”的有機市場運作。正因為這些因素,使我們對當下中國文化軟實力打造,并不樂觀,也不看好。盡管市場的資本能量比較可觀,但是,為什么不能聚合在一個方向上?為什么不能集中流到強大的產業鏈中,問題在于我們沒有強大的頂層設計,沒有一流的文化創意大師的積聚,沒有與世界文化產業市場規則相接軌的制度環境、生態環境和市場體系,再有多強的資本實力的存在,都構不成有意識的流動方向,所以哪來強大的文化航母的打造。由此看來,稀缺的不是資本本身,而是人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工具、生態環境的因素等。
(作者: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