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琴
在我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依法治國呼喚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則必須全面實施憲法和法律。
憲法權威對于法治建設的根本意義
所謂憲法權威,就是憲法得到社會普遍認同、自覺遵守和有效維護,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以憲法為最高的行為準則,尤其體現為憲法對公權力和所有國家生活產生的拘束力和規范力。憲法權威的思想在 17、18 世紀得到廣泛傳播,現代的民族主權國家都在憲法中規定各種措施以保證憲法權威不受侵犯。憲法權威的出現,完成了價值命題的核心任務,即憲法是國家權力主體和權利主體之間協調與妥協的產物,是權力和權利平衡的產物。價值共識使得憲法成為國家、社會與公民生活的根本規范,在現代社會,只有憲法才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作為立國之本、治國之本,憲法權威的價值具有普遍性。
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在于規范公共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圍繞著這個核心價值,憲法權威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凝聚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現代國家通過對憲法權威的尊重和維護,全面實施憲法,凸顯憲法的調整作用和統合作用,以保持憲法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二是維護社會穩定。預防和降低社會風險,需要以憲法為根本,維護穩定、創造和諧,需要憲法的指引,樹立憲法權威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與保證。三是維護國家利益。憲法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基本方式,也是最終保障。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是國家核心利益之一,是整個社會共同體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以憲法為基礎的整個法律制度存在的基礎。四是實現法治秩序。法治首先是憲法之治,法治的實現,要求憲法在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中占有基礎性、根本性地位。
作為根本法,憲法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的特征和至高地位。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憲法是指集中體現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確認和規范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關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法。在我國,憲法是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執政黨路線方針政策經過民主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作為一種治理模式,法治強調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在擁有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之后,憲法法律的實施成為法治建設的重點。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的實質追求和根本目標就是全面實施憲法和法律,把寫在文本和條文中的憲法法律付諸實踐。為了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全面實施憲法法律是法治的內在要求、題中之義。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的文化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歷史性成就,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然而正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所指出,“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p>
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權威主要體現為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憲法的自覺服從。個體對法律的確信既是對法律的尊重,也是對法律的信仰。當前,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制教育應當繼續得到加強,從而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只有全社會都能真正認識憲法、了解憲法,才能逐步養成自覺尊重、維護和遵守憲法的習慣,形成尊憲、守憲、護憲為榮,違憲違法為恥的社會風尚。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四中全會要求“立法機關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薄巴晟扑痉ü芾眢w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比嗣駲嘁嬉糠杀U?,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政府和政黨要帶頭養成守憲護憲的風氣和習慣,“憲法擁有權威的關鍵不在于公民是否服從它,恰恰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從它?!彼茉烊鐣Ψ傻男叛觯瑖覚C關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可以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四中全會將每年十二月四日定為國家憲法日,提出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使得人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成為習慣,要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要求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的基本思路
憲法只有在不斷適應新形勢、吸納新經驗、確認新成果的過程中,才能保持持久權威和生命力。實踐無止境,在改革的時代,堅持依憲治國要求在全面實施憲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憲法,在不斷發展憲法的基礎上,推進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權威。憲法修改和憲法解釋都是發展憲法的重要方式。憲法解釋是依據憲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本身蘊含的哲學思想尋求憲法價值的工作,是探求憲法規范客觀內涵的活動,其目標在于追求解釋的合理性、正當性與憲法秩序穩定性價值,憲法解釋具有憲法效力。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憲法解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全國人大常委會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了維護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保證憲法的實施,擁有成文憲法的國家都對憲法的修改作了嚴格規定。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現行憲法頒布以來,分別在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經歷了四次修改。為了使憲法的修改工作做得更好,我國應當進一步健全、完善憲法修改制度。
立法機關要建立健全保障立法質量、避免立法沖突的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行政機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通過完善司法體制、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多種途徑,推進公正司法。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
憲法實施的監督是保證憲法正確實施而對違反憲法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糾正,是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所必需,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行由國家權力機關監督憲法實施的體制,為了保證憲法的權威和尊嚴,保證憲法的有效實施,要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并要完善憲法監督程序,強化憲法監督機制的有效運行,把憲法實施和監督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法治國家,一切違憲違法行為必須得到追究、得以糾正。
依法深化改革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的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改革方案,要按照法定程序得到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必須貫穿法治精神。
在中國,憲法實施正面臨著豐富而生動的實踐。全面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首要的是執政黨、國家機關要擔負起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的職責。在加強和改進黨對依法治國工作的領導的原則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運用憲法能力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我國,黨的領導地位與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在實施憲法過程中特殊的作用與功能,決定了實施憲法與黨的建設密切相關。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憲法原則,就要堅持黨的權威和憲法權威的統一,黨的活動的合憲性與黨的領導的統一。執政黨應當牢固樹立憲法觀念,注重決策的憲法基礎。黨依法執政必須堅持最終有利于更好地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原則。在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黨領導全國人民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