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利
乘坐京張鐵路列車,或是沿京藏高速公路驅車北上,都會經過一個叫南口的地方。南口,位于北京市昌平區西10公里處,是京郊平原與燕山余脈的交會之處,也是居庸關南側的長城要隘,守衛著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門戶,素有“綏察之前門,平津之后門,華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一帶地形復雜,關隘重疊,多崇山峻嶺。1937年8月,歷史又一次將南口推上了血與火的焦點,中日兩國軍隊在此進行了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這也是盧溝橋事變后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會戰。
南口“當著平綏線最要沖,守可以保障察綏,攻可以拊平津之背”。日軍要進犯張家口,占領察哈爾省,然后分兵晉綏,南口是必爭之地。若想察晉綏三省不被日軍占領,中國軍隊就必須固守南口。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9日,日軍占領平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日軍輕取華北重要軍事、經濟、政治中心——平津地區,這使日軍更加輕視中國軍隊的抗戰決心和能力。之后,日軍將領西尾壽造沿津浦線、香月清思沿平漢線、板垣征四郎和東條英機沿平綏線,三條線部署軍力。日軍沿津浦線進攻,可策應對上海、華東等地的侵犯;沿平漢路南下,能奪取中原,進逼華中、長江;沿平綏路西進,則占領山西,進而控制整個華北,一舉殲滅中國精銳部隊。日本公然宣稱:兩周占領大同,一個月占領山西全境,至多三個月,足能使中國軍隊喪失全部抵抗力,迫使中國投降。日軍在作戰要領中規定,“在8月12日左右,由鈴木兵團消滅南口之敵,一舉奪取八達嶺。”
平津失陷后,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判斷日軍必向內地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作為最高統帥,蔣介石指揮中國軍隊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在華北部署了南口會戰。統帥部對平綏線十分重視,認為“平綏路為第二戰區之生命線,亦中蘇連絡之生命線,更為我國軍旋回作戰之能實施與否之中樞線,應以南口附近為旋回之軸,以萬全、張北、康保等地方為外翼。要固守南口、萬全,國軍作戰方有生機;要攻略張北、赤城、沽源,國軍方能展布。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線始終為國軍保有,則平、津方面之敵,決不敢冒險南下?!?月27日至8月初,蔣介石連續對南口至張家口一線守軍進行部署:南口的正面居庸關、南口、得勝口一線,部署湯恩伯第13軍,下轄王萬齡第4師、王仲廉第89師;南口背后赤城、延慶、懷來一帶,部署高桂滋第17軍,下轄李仙洲第21師、高桂滋第84師,以抵御多倫、獨石口方面之敵;在張家口,部署劉汝明第68軍在第35軍協同下先“向察北之敵進攻”,“在擊敗張北后方的日軍后,轉向南口地區作戰。”
1937年8月8日,中日兩國軍隊前哨戰展開。8月9日,裕仁天皇下令駐屯軍沿平綏線進攻張家口,關東軍配合作戰。香月清思命令所屬第5師團、獨立混成第11旅團自8月11日進攻南口;同時,關東軍派遣三個旅團,另有步兵七聯隊,由察北向張家口策應,并以偽蒙9個騎兵師于尚義、商都一帶阻擊我騎兵第一軍東進。至此,南口戰役全面展開。
11日,日軍獨立混成旅團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支援下猛攻南口守軍陣地。王仲廉將軍所轄第89師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抵抗,反復肉搏10余次,陣地屹立不倒。日軍以猛烈炮火和飛機轟炸,守軍誓死不屈,甚至以白刃迎擊,決一死戰,南口陣地已成焦土。兩日激戰之后,日軍方于13日攻占南口鎮。接著,日軍沿關溝向居庸關進攻,遇中國守軍頑強抵抗。
14日,戰斗更加猛烈。日軍集中大炮百余門、飛機20余架、戰車三四十輛,向南口兩側高地猛擊約8小時,飛機炸彈炮彈,如暴雨狂注。日軍步兵借炮火戰車飛機掩護,向守軍陣地沖鋒。守軍官兵奮起抵抗,往返肉搏,誓死固守。第533團第2營陸續增援,血戰終日,傷亡殆盡。15日,累受重創的日軍惱羞成怒,炮火更甚前日,步兵增援數倍。南口官兵前赴后繼,血戰終宵,反復沖殺十余次,當場斃敵430余人,尸遍山野。守軍89師亦傷亡慘重。在擊退敵人一次坦克進攻后,第529團只剩下100余人。這100余勇士沒有一個退卻,最終全部戰死。重傷的團長羅芳珪被抬下陣地。
19日,湯恩伯下令將得勝口、居庸關、鎮邊城一線陣地區分為3個固守區,也迎來南口作戰最激烈的一天。雙方在黃樓院、禾子澗、沙鍋鋪、850高地一帶反復爭奪,狀況慘烈,一日之間,中國軍隊傷亡1200余人。黃樓院方面,早晨4點,第4師馬勵武第10旅死守黃樓院潰口兩側高地,吳紹周支隊由石匣向西南攻擊,馬旅由黃樓院向南攻擊,沖殺10余次,終于將日軍擊潰,將黃樓院潰口封鎖。日軍則以大量毒瓦斯炮彈向850高地碉樓一帶狂射,守軍傷亡巨大,攻擊遂被阻斷。是役,第21師122團團長劉芳貴陣亡,一日之間守軍傷亡1240余人。
21日拂曉,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橫嶺城方面發動攻擊,其主力一部向黃土洼及其以東高地猛攻。黃土洼遭40多門大炮和3隊飛機轟炸,第19團一度被包圍,團長傅鏡芳在最后關頭命令伙夫、雜兵加入苦戰,用肉搏保全了黃土洼陣地;戰至中午,第4師傷亡很大,其中第19團第1營官兵傷亡殆盡,第72師第415團增援,固守灰嶺子、長峪城一線陣地。
25日,日軍猛攻橫嶺城和居庸關,中日軍隊展開激戰。日軍在飛機、炮兵支援下攻擊懷來,長城線上各點守軍已處在日軍前后夾擊的不利形勢下。26日下午1時30分,湯恩伯下令全軍突圍。中國軍隊在南口地區的防御戰失敗。
南口戰役是抗日戰爭早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中國軍人在武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以戰斗到最后一人的英雄氣概,與日軍頑強鏖戰,粉碎了日軍三天拿下南口的計劃,遲滯了日軍對山西、河北、綏遠的進攻,振奮了中國軍民奮起抗戰的勇氣和信心,為準備華北抗戰贏得了時間。
蔣介石部署南口會戰的戰略意圖是以空間換時間,以平綏線作戰牽制日軍速沿平漢線、津浦線南下。盡管蔣介石未能調動充足的兵力,也未能克服指揮系統混亂、嫡系部隊與雜牌部隊的一系列矛盾,但是,經此一役,華北抗日正面戰場形勢正式形成。
南口戰役對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南口戰役展開之前,中共中央先是開進綏察展開平綏線作戰,接著提議開進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開展游擊戰,但遭到國民黨中央的拒絕和防范;會戰期間,決定八路軍全部開進恒山山脈,以此為依托向燕山山脈發展,鉗制日軍對南口的正面進攻,再次遭到國民黨中央的拒絕和防范,未能順利出師。南口會戰結束后,中共中央思考“究竟華北哪些地方適合于開展游擊戰爭”,改變了洛川會議以恒山山脈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的決議,決定以太行山脈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自此,八路軍有序開進,中共中央實現了以山西為中心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構想。
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發表短評,對南口會戰給予高度評價:“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遠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南口抗戰的英勇,全國民眾對南口抗戰的后援與擁護的熱烈氣象,給了我們證明,不管多大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中華民族絕不會滅亡!”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