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獻 王 軍
(南陽市遠大道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南陽473000)
環境是指人類和生物生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的定義是: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按照環境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分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成了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保護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項措施的總稱。
公路的綠色文化全新概念,強調公路是景觀、文化、旅游資源,與沿線風土、歷史和時空相適應,與時代感相適應,與運動中人的感知和靜態中人的觀察相適應,與環境相適應。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在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增進人類健康,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等方面具有重大價值,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路建設必須要經過工可研、設計、施工三個主要環節,對環保認識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對路線周圍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工可研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可研階段在投資費用估算、經濟費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慮,基本建立在實地踏勘和調查上,但是目前在論證項目可行性時,對自然環境論述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跡和自然保護區,在滿足技術指標的前提下,許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慮自然環境及植被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評估勢在必行,工可研階段應該把環保與效益分析等論證放在同等程度,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指導后期的測設、施工。測試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公路測設是在工可研的指導下,具體確定路線的布局。線位的具體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況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所以公路測設在滿足技術等級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慮線形指標,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優化方案,力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少破壞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無論永久性占地、還是臨時性占地,都應有合理的環保設計。對于在建設中破壞的植被應提供恢復措施設計,防護工程應優先考慮植物防護。這樣,雖然初期投資可能大一些,但從長遠看,無論對公路本身的發展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十分有益。
公路設計需要建立動態設計的概念,運用先進的技術,結合施工現場的情況,需隨時間、空間的推移不斷地進行補充和完善,經過反復的調整及技術經濟比較,才能設計出經濟、與環境協調的公路方案。
公路施工階段減少公路的水毀,保證公路的安全。廢棄土石方要進行妥善處理,,然后進行植樹、種草、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施工駐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糞便等集中處理,不直接排入水體。
生態公路是在公路的設計、建設中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設項目整個生命周期里綜合運用各種工程措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形成行車安全舒適、運輸高效便利、景觀完整和諧的帶狀公路交通生態系統和區域交通生態系統,實現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大生態化。公路建設中,大量的挖填,破壞了原有的地質環境;施工的影響導致了環境污染;失控的取棄土,造成了人為的地質病害;對地形的過多切割和阻礙,改變了水文的平衡狀態;最嚴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損失,自然植被的恢復十分困難。注重道路美化、綠化在道路兩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防噪性衛生防護林,搞綠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減噪、吸收汽車尾氣及粉塵,凈化空氣,減輕汽車尾氣和噪聲對沿線環境的污染,特別是營造喬、灌、草多層次復合結構林帶,防噪減污效果更佳。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結合主體工程,綜合考慮生態工程的交通安全、工程防護、景觀、視線誘導、線性預告、防眩、緩沖、遮蔽和標志等目的,使主體工程與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它首先應將防止水土流失,確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設計前應明確各環境單元的設計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體性、穩定性、藝術性兼顧,體現地方風格,創造公路景觀個性。道路干線應避免直接穿過城市,應規劃建設外環公路或近郊公路。道路建設要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加強道路兩旁的行道樹、防護林、綠地建設,使道路成為“綠色走廊”。
生態公路的提出喚起了公路建設中新的生態意識,即把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視為同發展經濟、增加財富同等重要。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公路工程項目中來,將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融為一體,合理的生態公路工程建設將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