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剛
(明光市城鄉規劃局,安徽 明光 239400)
2013 年以來,我市圍繞打造“濱湖花園度假城、山水田園生態市”戰略目標,穩步推進城市建設,明光正變得越來越美,新區亮點逐漸呈現。但隨著我市新區建設的不斷深入,老城區在用地布局、交通組織、市政配套及居住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非常明顯,給廣大市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因此,加強對老城區的研究,對于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老城區北至嘉山路、南至309 省道,東至明珠路、西至京滬鐵路和池河,由9 個社區和1 個城中村組成,總用地面積9.64 平方公里,人口15 萬人,人口密度達15500 人/平方公里,綠化率2.39%,一度是明光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來我市雖然對老城區進行了一些環境改善,但老城區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老城區聚集了居住、商業、教育、文化、娛樂等眾多功能,環境衛生狀況差,居住環境質量難以提高。特別是池河大道以南分布著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實小、工小、明光中學等多所學校,眾多服裝賣場、餐飲店、商住樓以及大型超市也參雜其中。
老城區主干道、次干道數量不足,支路較少,交通路網密度低,通達功能不強,配置不合理,造成道路擁堵現象較為嚴重。老城區交通主要由龍山路、池河大道、金達路、韓山路、交通路、車站路、女山路、育才路兩橫六縱道路網承擔(車站路、龍山路、交通路育才路、女山路均為“斷頭”路),道路交通負荷過重,交通節點不暢,車輛、行人、商販等流動無序,城市公交水平不高,行車難、停車難、行路難的現象比較嚴重。
老城區范圍內體育健身、文化廣場、主題公園等公共活動設施和場所相對較少,無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老城區的公共綠化率只有2.39%,與創建省園林城市的標準相差巨大。
老城區消防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女山路段、惠利商城商業與居住區混雜,許多易燃易爆的成品或半成品隨意堆積,線路亂拉亂扯現象普遍,一旦火災事故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城市占道經營普遍存在,臟、亂、差現象沒有徹底根治;相當部分民宅較為破舊,沒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布置較少,房子的日照、采光、通風性能都較差;老城區存在大量的盡端路,街巷衛生管理難度很大;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很多污水不經過污水管網收集、匯流,而是就近排入附近路面,導致污水橫流,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老城市民的生活居住質量。
老城區的改善,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關聯度大,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科學規劃、民生優先、穩妥推進、注意保護。我市的老城區改善千頭萬緒,我們認為需要認真處理好以下關系:
我市老城區建設應加快對老城區人口遷移,老城區改造不能原拆原建,應采取“人口疏散、交通疏散、功能疏散”等措施為城市改造留出空間,將老城區的常住人口逐步遷移到新城區去,將老城區的行政辦公、居民住宅、金融商貿、衛生醫療等功能逐步轉換到新城區來,切實解決好老城區人口密度大和新城人氣淡等問題。
老城區改造要遵循“近期整治、遠期改造、統籌規劃,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市民關注度高、易于實施的,要盡快組織實施,對遠期實施的項目要進行充分調研、進行科學規劃,加強規劃對遠期項目的引導。
堅持新區先行、帶動老區的思路,積極打造新區,提高新區吸引力和承載力,逐步把人流引向建設成本低、速度快、品位高、功能完善、人居環境好的城市新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新城老城的共同繁榮。以新區建設帶動老城區改造,實現新老城區“功能互補、區域互動、整體推進”。
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比較重視老城區問題,2002 年組織編制了中心路改造規劃,2008 年、2012 年對中心路及糧食局地塊改造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但由于種種原因改造工作都沒能得以實施。近兩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城區建設,于2013 年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水平地編制了老城區城市設計,用于指導老城的各項建設。我們認為在城市設計的指導下,近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老城區環境的改善首先要考慮到老城區市民的民生問題,把老城區市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放在首位。為此:一要,完善道路交通網絡。加快城南大道的道路建設,緩解出行難的壓力、疏解車站路交通擁堵狀況;加快實施中心路、公安路、學堂路、廣場路的改造升級,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待時機成熟時打通車站北路、交通路、育才路、體育路,使“道路龍脈”得以貫通,老城區南北向的通行能力得以提高,逐步構建起交通暢達的老城區交通體系。二要,敞開綠地系統。打通韓山公園與嘉山大道、池河大道方向的綠化通道,敞開綠地空間;結合現狀龍廟山自然山體,待人民醫院搬遷后打造為城市公園,為市民提供運動、休閑場所。
所有建設項目均需滿足老城區規劃要求,否則一律不準審批建設。一要,避免資源浪費。在對老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造過程中,做好與老城規劃的銜接,避免因不符合規劃進行重復建設造成重復投資,帶來資金和土地資源的浪費。例如為了解決市民出行難問題,正在實施的中心路、公安路、學堂路、廣場路四條道路改造工程,要認真對照老城區城市設計有關道路路網的規劃進行實施,避免因與規劃不符,造成資源浪費。二要,加強文物保護。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對老城區城市設計中規劃保留的古建筑,如李氏老宅、王宅老宅、炮樓要加強保護,使城市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要整合具有“明光印記”的青石板,把它們集中鋪設在重要景點、重要文物古跡附近,以勾起市民對老城歷史的記憶。
開展“四城聯創”活動,是打造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具體行動,我們要以此為抓手,做好做細以下工作。一要,增綠地。將老市政府大院、老汽車站地塊改造成綠地廣場,大幅提高老城的綠地覆蓋率。二要,建公廁。針對我市老城區公廁數量不足的情況,在主要路段新建免費環保公廁,解決老城市民入廁難的問題。三要,治污水。建立覆蓋老城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高污水收集率、處理率改善生存環境、優化發展環境。四要,整環境。統一規劃老城區廣告牌設置,加強老城區沿街店面整治,取消占道經營行為,著力改善老城區商業無序狀況;加強老城區環境衛生管理,通過完善環衛設施,加大管理力度,著力改變老城區面貌,實現人居環境的改善。
老城的建設涉及的問題多、項目繁雜、時間跨度長,是為群眾謀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民心工程。必須把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始終以造福人民群眾為出發點,設身處地為居民著想,充分考慮民眾所想。在充分尊重老城區市民意愿的基礎上,結合老城區自身建設特點和已有建設項目,實行循序漸進的推進方式。一要,強宣傳。組織相關單位加大對老城區的宣傳力度,宣傳要廣范圍、深角度,讓老城市民看到市委、市政府對老城建設的決心,為老城區建設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二要,細調查。采用訪問調查、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多種方式開展調查工作,廣泛收集廣大市民對老城建設的意見與建議,為市委市、政府實施老城改造決策提供依據。三要,抓試點。對市民改造意愿較為強烈的、有95%以上的居民同意的地塊先行改造,實現老城改造實質性突破。在試點實施過程中、要重視民情、傾聽民意,使政府對老城建設所作出的決策更民主,工作更主動,使廣大市民在老城建設實施過程中能擁有更多的知情權、話語權、參與權,真正實現公共利益和市民利益的雙贏,實現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