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富
“敘利亞當前的天氣非常適合開展我們的空襲行動”,俄羅斯主持人近日在節目中淡定地說。
當俄軍援助敘利亞并公開實施空襲行動時,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24臺的天氣預報節目也別出心裁地推出了“飛行天氣”預報。其大膽新奇的設計背后,折射出俄羅斯空襲敘利亞的戰略考量和俄羅斯當前對外戰略邏輯。
有分析認為,“接管”敘利亞這一決策被認為是俄總統辦公廳主任伊萬諾夫,以及國防部長紹伊古的共同提案。兩人聯袂獻計普京,強勢介入敘利亞局勢,希望“名利雙收”。
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最容易讓人聯想的就是“石油戰爭”。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盧布多次經歷大幅的貶值,而石油價格一直被認為是俄羅斯盧布的“風向標”。俄羅斯目前仍是單一的能源經濟結構,嚴重依賴能源出口。
俄羅斯曾經作出拒絕與OPEC聯手減產的決定,但并不意味著俄羅斯會放任國際油價自由徘徊,只是在尋找突破口。此次對敘利亞空襲就是俄羅斯在用自己的方式推高油價。特別是當高盛等機構悲觀預測油價可能跌至20美元/桶甚至更低時,普京選擇強勢干預敘利亞局勢,通過非常方式影響油價,試圖改變不利局面,以避免重蹈前蘇聯的覆轍。
俄羅斯介入敘利亞,也可以說是烏克蘭危機的延續和拓展。
一方面,俄羅斯要竭力守護在烏克蘭危機博弈中已奪得的果實。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懷抱,極大地提高了俄羅斯的民族士氣,也在軍事上使俄羅斯黑海艦隊有了穩固的大后方。但是,如果放任敘利亞局勢不管,阿薩德政權極有可能垮掉,引發周邊局勢的動蕩,甚至“多米諾效應”,這樣一來,地中海及周邊可能落入他人之手。該區域一旦被封鎖,俄羅斯黑海艦隊將無法進入地中海,以及到達更遠的地方。
另一方面,烏克蘭危機的這種延續和拓展還體現在俄羅斯與西方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博弈與較量。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變化的只是地理坐標,而不變的是俄羅斯和西方的地緣政治沖突。實際上,在當今的俄羅斯政治精英中彌漫著一種與西方“血戰到底”的情緒。
“俄羅斯可以和美國以及整個西方世界對抗”,這一觀點在俄政治精英中占有相當的市場。在俄看來,美國近年在中東犯了許多戰略失誤,縱容了威脅到自身安全的IS(伊斯蘭國)的出現和壯大,是嚴重的戰略誤判?,F在表面上希望與俄保持合作,實際上是希望借助他人之手,用“借刀殺人”之計來消滅IS。
俄羅斯采取空襲行動的另一個考量就是落實其“軍事強國”戰略。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促使俄羅斯重新審視其地緣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普京希望大打“軍事”和“軍工”牌。今年以來,俄羅斯國防部組建了戰略火箭軍,各軍區舉行多次不同規模軍演,以展示俄羅斯作為軍事強國的“肌肉”,大有向美國及北約叫板的意味。同時,俄宣布恢復一系列武器裝備的研制工作,整頓國家軍工體系,以此帶動經濟轉型和復蘇。
為了實施空襲,俄羅斯不惜拿出了“家底”,投送了各式先進裝備,這對恐怖分子來說是“殺雞用牛刀”。這也表明,從軍事角度看,俄羅斯的意圖絕不僅僅限于空襲,至少可以利用敘利亞這個“靶場”來達到“練兵”的目的,同時也能檢驗其境外軍事投送的水平。

10月2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東郊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的杜烏馬鎮,民眾觀看俄羅斯空襲后損毀的建筑物。 圖片編輯/陳俊丹
俄羅斯空襲敘利亞的背后,有打“石油戰爭”的考慮,也有大國野心作祟與西方對抗的“嫌疑”,以及主打“軍工牌”的需要,但根本戰略考量還是避免IS恐怖主義對俄本國的滲透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國家動蕩,屬于“先發制人”之策略。
從伊拉克境內的IS基地到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距離比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距離還要短。俄羅斯高加索地區本身局勢十分復雜,加上恐怖主義的滲入,是極易“被策反”和滋生恐怖主義思想的地區,極有可能對俄羅斯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再者,中亞地區的一些年輕人早已在金錢誘惑和思想意識洗腦中追隨IS,IS恐怖分子有相當部分的人員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地區。這也就是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近日通過媒體高調發聲支持普京空襲敘利亞的原因。可以說,該地區是IS兵力的主要來源地區,而中亞國家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普京絕不會允許恐怖分子在自己門口生事。
此外,敘利亞事態如果不控制,將給俄羅斯南部邊境地區帶來嚴重的難民問題,引發該地區騷亂和恐慌。事實上,已有成千上萬的“圣戰分子”在接受培訓后返回到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克里米亞、韃靼地區以及周邊中亞各國,而這些地方的安全部門在財政、經驗以及處置可能的恐怖襲擊的能力上還遠遠不夠。
近來,普京對外采取一貫的強硬政策都獲得了俄羅斯人民的廣泛支持,民意支持率居高不下。但是,俄羅斯也存在嚴重的民族分化和移民問題,如果恐怖主義勢力滲透到俄境內,挑起民族矛盾,這將嚴重打破俄羅斯現有的“高度統一、一致對外”的社會政治氛圍,這是俄政治精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當然會竭力避免。外交政策是內政的延續,普京下令空襲有“先發制人”的意味,“超前打擊”恐怖主義,將其扼殺在境外,確保國內政治穩定。
當前俄羅斯在敘利亞強大的軍事部署意味著俄羅斯可能不僅僅是進行空襲行動這么簡單??找u敘利亞之后,俄羅斯可能存在更深層次的長期打算,那就是借此機會,擴大其在中東地區的硬實力存在和軟實力影響,繼續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開展全方位的對抗與博弈。
有分析認為,俄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至少持續到2016年初,可以預見,俄羅斯將繼續通過自己的方式影響石油價格,影響中東“石油重鎮”沙特,挫敗美國與西方希望用油價拖垮俄羅斯的計劃。
俄羅斯援兵敘利亞間接地增強了沙特死對頭伊朗的勢力,從而壓制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空襲對國際油價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油價近期明顯回升,而俄羅斯盧布也大漲,漲至8月來最高。
事實上,普京的強硬和冒險來自于其“大腦”杜金的地緣政治觀-新歐亞主義。近年,俄羅斯一直在努力推進自己的“歐亞經濟聯盟”,可是進展緩慢。在西方的擠壓之下,美國為首的西方在歐亞大陸四處“煽風點火”,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不斷壓縮,地緣政治環境也在不斷惡化,這不僅刺激了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更加速了普京反攻的進程。
俄羅斯奉行的新歐亞主義植根于19世紀以來俄應對西方現代性挑戰的生存意志,其核心就是:聯合一切反美力量,在俄羅斯精神領導下,建立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歐亞多帝國聯盟體系。
俄媒體近日指出,俄空襲敘利亞可以在世界面前為俄羅斯樹立一個形象,也就是俄羅斯完全有能力成為地區沖突的仲裁者。這樣,俄羅斯才能夠取得未來世界多極化中重要一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