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大數據時代,現代信息環境呈現諸多新的特征。信息、素質和信息素質的含義需要進一步厘清。與此同時,作為培養和提高個體的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主體意識、信息主動精神、信息心理素質,并激發個體信息智慧和信息潛能的信息素質教育,其內涵應重新梳理與界定,它包括信息意識教育、信息觀念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以及信息道德教育。
【關鍵詞】信息;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
0 引言
大數據時代,世界各國的信息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現代社會信息環境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新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在信息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現代信息環境呈現出新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社會信息總量劇增,信息交流日益快捷,信息的載體不斷變化等。信息環境的這種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信息素質將成為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然而,由于我國高等學校的相關教育滯后,致使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普遍不高。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亟待加強。而要做好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工作,首要的問題是必須厘清與界定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
1 信息、素質和信息素質釋義
信息是客觀事物運動和變化的內涵和對這個內涵經識別后所得到的內容的總稱。它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密切相關,是客觀事物變化所體現的內涵。它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
素質的本義為“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經系統、腦及感官、運動器官的特征”。后來擴展為人在從事某種活動時所需要的自身基礎和內在條件,通常指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品質。它具有先天遺傳和后天習慣的辯證統一特征。提高人的素質的主要途徑是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
信息素質不是個新名詞,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人提出“information literacy”這一概念[1]。從字面上可理解為“信息文化”,國內有人譯成“信息素養”、“信息素質”。因此,信息素質又稱信息文化、信息能力、信息素養。1974年美國信息工業協會將其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1979年,該協會又把這一概念解釋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2]。1987年圖書館學、信息專家布雷維克將信息素質概括為一種了解和獲取信息的過程,提出每個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統,并能鑒別信息的價值,能選擇獲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獲取和存儲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數據庫、中文表格軟件、文字處理等技能[3]。90年代,專家們一致認為一個人要具備信息素質,就必須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和具有查尋、評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信息素質是一個含義廣泛和綜合性的概念,這種素質必須經過終生學習才能獲得和不斷發展。
在國內對信息素質一詞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針對國外對信息素質的定義強調其信息知識、信息能力的內涵,而忽略了個體信息主觀品質,如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等的內涵,國內有人提出信息素質可以廣義的理解為在信息化社會中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心理等。我們認為,信息素質是指人們受信息環境影響、經過信息知識教育所形成接受、評價、利用信息的一種基本素養。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活動的感覺、知覺、情感和意志等,它具體表現為對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敏銳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搜集獲取能力、分析鑒別能力和綜合利用能力。信息道德是個體在信息活動中要遵守一定的法律和倫理道德,不危害社會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2 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
信息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個體的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主體意識、信息主動精神、信息心理素質,并激發個體信息智慧和信息潛能的活動。信息素質教育作為整個素質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把“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作為其根本目的[4]。就信息素質教育而言,其內涵應包括:
2.1 信息意識教育
信息意識是信息素質的靈魂,培養人的信息素質,首先要培養其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人的頭腦對信息及其運動規律的抽象性、概括性、總體性的認識。信息意識包括信息主體意識、信息獲取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保密意識、信息守法意識、信息更新意識等多種意識因素,它們都是個體適應環境、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信息素質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信息意識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受教育者對信息應有的科學、全面、深人的認識,比如信息的內涵、特征、結構,信息的功能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源的類型、特點,信息交流的形式、類型、模式,信息整序的理論和基本方法等;另一方面是培養主體自身的信息需求的良好的自我意識,即作為行為主體,能時時意識到自身的潛在信息需求,并能隨時將它轉化為顯在的信息需求,進而充分、正確地表達出來。概言之,就是對特定的信息具有敏感的心理反應。之所以強調信息主體意識在目前社會環境中的重要性,是因為一個人的信息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信息主體的行為效果。具體說,信息意識強的人能及時有效地利用信息,信息意識弱的人,即使遇到有價值的信息,也往往因疏忽大意而延誤時機。在信息化的社會中,隨著信息技術與手段的不斷完善和社會個體的解放,完全有可能以社會個體為主體中心,進而通過該主體的創造性、自主性、獨立性活動去實現社會的進步。因此說,信息主體意識教育是信息意識教育的一個重點,其核心內容應該是倡導與培養社會個體成員在信息活動中的獨立性、自主性,從而真正形成信息主體的主人翁精神。信息意識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教育,需要在學習、生活中對信息的認識和利用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日、美、英等許多國家,已將信息素質教育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這些國家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都與其國民較強的信息意識密不可分。日本二戰之后的迅速崛起離不開它對信息的重視;信息大國美國的科研成果的開發和利用是中國的8倍,其信息意識的強度至少是中國的4倍[5]。由此可見,信息意識教育和信息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
2.2 信息觀念教育
信息觀念是指人們關于信息的看法,對待信息的態度,對信息本質、特征和價值的認識。通過學習,使學生充分了解信息的社會功能,信息資源及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變革、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樹立起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的觀念。信息觀念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價值觀教育,目的是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信息有償”等基本的信息價值觀。
2.3 信息能力教育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所謂信息能力主要是指通過對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評價,進而創造新信息和新知識的能力。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信息價值日益增高的知識經濟時代,加強信息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現實和未來發展,人們必須時刻關注信息、捕捉信息、利用信息,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信息能力的提高可以有力地強化信息意識,而信息意識的增強又可以更有效地促進信息能力的發展。光有信息意識,沒有信息能力,是不可能利用好各種信息的。信息社會為我們每個人都提供了參與信息資源共享的機會。隨著信息網絡的開通,信息的獲取變得如此簡單,只要按動一下鍵盤,點擊一下鼠標,信息就會源源而至[6]。但是,在龐大無比的信息量面前,特別是當精確的和模糊的、真實的和虛假的信息聚集在一起時,人們就會顯得無所適從。這就需要了解各類信息源,掌握信息檢索的技術、方法及途徑,特別是要了解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在信息檢索中的利用,熟悉信息網絡的檢索。同時,還要具有對信息的選擇與分析能力,要使大學生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評價的程序、方法與類型等內容,通過分析能了解信息的內涵、價值及其應用。同時,還應培養大學生具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情報學原理,對信息進行數字化、電子化、有序化并進行交流的能力。知識經濟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知識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利用、交流以及選擇與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信息能力教育首先應該注重的是信息收集能力的培養。因為它牽涉到許多方面,譬如人們要想在繁雜的文獻中迅速、準確地檢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獻,就必須具備廣泛的文獻信息知識。除此之外,信息能力還包括信息的整序能力、利用能力、創新能力等。信息的整序能力,是指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目的,進行篩選剔除、分類排序、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提高信息使用價值的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指能利用已掌握的信息特別是決策信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讓信息發揮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信息的創新能力,是指通過在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加工整合的基礎上,創造新信息和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它應該成為信息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2.4 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整個信息活動中的道德,它是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傳遞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內容包括信息交流與傳遞目標應與社會整體目標協調一致;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遵循信息法律法規,抵制各種各樣的違法、淫穢、迷信信息和虛假信息;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個人隱私等等[7]。它的目的是促使社會成員遵守一定的信息倫理與道德準則來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活動。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網上信息必定會出現“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現象,隨著不良信息的泛濫,信息侵權,信息犯罪會時有發生,犯罪人員也逐漸朝著智能性方向發展,大多數信息犯罪人員都具有相當高的專業信息技術和熟練的信息操作技能,作案前通常經過周密的預謀和精心的策劃,通過互聯網絡,直接或間接地向計算機輸入非法指令,通過篡改、偽造他人的銀行帳戶、存折和信用卡等以實施貪污、盜竊、詐騙等等,甚至還非法侵入國家軍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網絡系統,竊取政治、經濟和軍事機密。針對以上現象,信息道德教育,首先應該重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提高人們對信息的識別能力以及面對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等。使之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自覺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遵守合乎時代要求的信息道德,以時代的信息道德準則來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與活動。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不良信息泛濫及信息侵權行為會時有發生,信息犯罪也不可避免。所以,從現在起就應在高校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信息道德,使他們在未來實踐中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參考文獻】
[1]馬海群.論信息素質教育[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02:84-87+95.
[2]文輔相.論大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03:36-44.
[3]楊銀付.素質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1995,12:35-39.
[4]孫建軍,鄭建明,成穎.信息素質評價標準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1,02:24-26.
[5]王蓮.中美開放式信息素質教育網站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06:89-95.
[6]胡禮忠,嚴丹.美國信息素質標準化評價工具SAILS的設計開發及對我國信息素質教育的借鑒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4,04:21-26+58.
[7]黎景光.研究視野下的信息素質教育——英國信息素質模型的借鑒和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3,03:170-174.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