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建中

全國不少石化企業、工業園,要么像吸盤一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區與其為鄰;要么像楔子一樣,插進了原本就已人頭攢動的城市。“化工圍城”現象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但化工廠、工業區、化學品儲藏倉庫與居民區挨得近并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化工區與住宅區之間的問題也不是中國所獨有,那么同樣的情況,日本又是如何處理、規定和解決的呢?
日本對于化工廠的選址有嚴格限制,環境和周邊居民的安全是首要考慮因素。
選址前政府要深入調研
日本在1959年3月制定了《工廠布局法》,該法曾多次修改,最終一次修改是在2010年12月。該法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工廠的選址能夠保護環境,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提高國民福利作出貢獻。
根據該法,經濟產業大臣要預先就調查對象、調查方法和其他與調查有關的重要事項,聽取產業結構審議會的意見,并對工廠布局是否合理、工廠布局的動向以及如何防止公害等進行調查。
建設工廠時,經濟產業省需要事前調查地區內的住宅區,收集地形、地質、其他自然條件和用水情況、運輸條件等的數據。制造業、電力企業、天然氣企業和供熱企業的主要工廠還要對其設置情況和長期展望進行單獨調查。
在預計會有大規模工廠集中設置的地區和周邊地區,經濟產業省會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當地地形、風向、潮位、土地利用現狀、環保和開發方針等資料,并根據資料,利用電腦和模型等進行分析。
在日本,設置有排煙設施、污水排放設施、噪音產生設施、粉塵發生設施和振動發生設施的工廠被稱為“特定工廠”。“特定工廠”的建設受到1971年6月制定的《特定工廠公害防止法》的嚴格規范。這些“特定工廠”包括制造業、電力企業、天然氣企業和供熱企業等,新建設“特定工廠”或者在原有工業區內加蓋廠房,都要向設置地點所在的地方政府首腦提出匯報,包括設置地點、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生產設施、綠地和環境設施的面積等。
如果判斷新建“特定工廠”的位置有可能導致周邊地區的工廠和企業受到顯著危害,或者根據都道府縣制定的準則,判斷特定工廠的建立會對周邊的生活環境造成障礙,可以向其發出勸告。
讓員工、居民知道“怎么辦”
日本國土資源緊張,有些化工廠附近也有居民區。嚴格的安全管理是日本工廠事故低、保障周邊安全的另一個原因。
近些年,一些工廠導致人員死亡的小事故雖依然存在,但是已經很少有工廠發生引發嚴重災害的大型事故。日本的東京灣地區是著名的對二甲苯(PX)工業區,坐落于世界級的大都市帶,擁有原料供應優勢、地理交通優勢、市場經營優惠和科學技術優勢。這些石化工業區都是設置在城市之中或是與城市居民區比鄰而居。例如千葉石化區與居民區無明顯界限;橫濱NPRC廠區與居民區僅隔一條高速公路。
位于東京灣東岸的千葉石化區占地26平方公里,這片工業區緊挨著市原市的市區,距離千葉市僅8公里,距離東京不到20公里,且位于地震多發地帶。在這片工業區的中心位置,開設有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下屬的“千葉制油所工廠”,年產26萬噸對二甲苯,自從1963年建成至今,這家煉油廠從未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
在這家煉油廠的兩個廠區內,常備有各類消防車14輛,泡沫噴灑裝置61個,消火栓1133個,且每一臺設備上都安裝了自動灑水器。萬一發生火災,就能立刻在火源附近迅速找到消防設施滅火。煉油廠幾十年來堅持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確保災害發生時,員工可以就近、快速、正確地使用那些平日不會接觸到的消防裝置。
為了應對地震,煉油廠專門設計了被稱為“震感遮斷系統”的緊急措施。在煉油廠內設有3個各自獨立的地震感應裝置,只要這3個裝置中的兩個感受到超過標準值的晃動,就會自動觸發“震感遮斷系統”。在系統啟動的一瞬間,所有石油加工裝置的電源和閥門都會全部關閉,從而避免更大災害的發生。
同時工廠也會告知周邊居民存在的安全風險,并配合社區做好安全宣傳和教育,即便是普通居民也都知道,如果工廠冒黃煙怎么辦,冒黑煙怎么辦,聞到什么氣味怎么辦。
城市規劃有法可依
日本城市建設的規劃經驗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1968年,日本制定實行新《都市計劃法》,為了適應高速增長期的城鎮化發展,設定了“市街化區域”和“市街化調整區域”等區分,并且制定了開發許可制度,規定了城市計劃的內容、制定手續、城市計劃限制等必要事項,旨在實現城市的健全發展和建設秩序,增進國土的均衡發展和公共福利。
根據《都市計劃法》,城市規劃用地根據用途包括住宅專用地區、商業地區、工業地區、景觀地區、風景地區、綠地保護地區、生產綠地地區、傳統建筑群保存地區等分類。
在日本,除《都市計劃法》外,還有《都市再開發法》《建筑基準法》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被稱為“都市計劃三法”,這三部法律成為有機的整體。在法律體系上,《都市計劃法》與《建筑基準法》有更密切的關系。《建筑基準法》是1950年5月制定的,該法對城市里的建筑等進行了嚴格規范,為保護國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對建筑物的用地、設備、結構、用途等規定了最低標準。
根據《建筑基準法》,在“都市計劃區域”和“準都市計劃區域”內,與區域外相比存在各種限制。建筑物從道路、用途、形態、城鎮防災等各方面都要進行必要的限制。
2006年5月,《都市計劃法》修改后,限制大規模商業和娛樂設施到郊外開店。為此,《建筑基準法》也隨之進行了修改,規定占地超過1萬平方米的,在大規模商業和娛樂設施中,原則上只有為附近居民服務的商業設施、一般商業設施以及沒有污染的“準工業設施”才允許在郊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