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溫瓊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次訪美,跟隨在習近平身邊的除了隨行官員外,還有十五名中方企業家,令河南人民倍感自豪的是河南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名列其中。
從1984年到2014年,雙匯集團成立30年來,總資產由不足500萬元增長到670多億元,由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培育出了“萬洲國際”和“雙匯發展”兩家上市公司,員工由不足800人增長到12萬人,年銷售收入由不足1000萬元增長到1300多億元。在這耀眼的數字背后,其掌舵人萬隆功不可沒。
“頭發很少,頭皮很硬”
漯河地處河南省中南部,自清代就形成了牲畜交易市場,四面八方的牲畜都靠水運販賣到這里,漯河由此留下肉食加工的傳統產業。
萬隆是土生土長的漯河人,出生于1940年,亂世之中,戰火紛飛,家境貧寒,少年時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高中還沒畢業,萬隆就入伍成了一名鐵道兵,復員后進了漯河肉聯廠,從辦事員開始,一路做到了辦公室主任、副廠長。
1984年,漯河肉聯廠的全部家當只有一座3000噸的冷庫、一座日加工500頭生豬的車間和一座煉油坊,固定資產468萬元,虧損卻有580萬元。就在這一年,國家取消了生豬統購統銷的政策,肉聯廠只能自找活路。老廠長調走之后,萬隆接任了廠長。
上任之后,萬隆做了一件當時誰都想不到的事,重新“組閣”,把所有副廠長都換掉了。據雙匯的一位老職工回憶:“公司里很多人都是外行,有各種背景,一天到晚不愿意干累活,還嘮嘮叨叨,不換掉,萬隆沒法干任何事。”直到如今,在雙匯老家屬區,一些年齡大的工人談起萬隆,對他的一個評價就是“手硬”。
那時肉聯廠資不抵債,年年虧損,擁有400萬的資產,卻背負500萬的負債,而且內部管理極為松散,偷肉的人特別多,一頭豬能偷出去三分之一。萬隆曾在大會上拍桌子:從現在開始可要管管了,第一次發現留廠察看,第二次一定要開除。
萬隆索性每天下班時站在大門口檢查。他曾經一次開過15個人,有一次甚至連一位重要市領導的侄女也開除了,好在那位領導比較開明,讓他“該咋辦咋辦”,并且稱他“頭發很少、頭皮很硬”。
有一次,市里曾想給肉聯廠派幾個干部過來,萬隆一口答應,誰來都歡迎,但要求無論哪一級干部來了都要先下車間,做好了再做車間主任、副廠長。干部們以為是鍍鍍金,走個過場,哪知道萬隆不是這么想的,他讓上面派來的干部們到車間后白班夜班都要上,三天下來對方就主動走人了。
上任第二年,在中央施行價格改革之前,萬隆“先斬后奏”的推行了議價豬收購,每斤豬肉價格比統購價上浮三分錢,還把廣告貼在四周城鎮,把遠近豬源都吸引到了漯河肉聯廠,一個月企業凈盈利達到兩萬。
雙匯問世
有一次萬隆在火車上,看見對面旅客吃火腿腸,那時火腿腸對于市場而言還是個新鮮玩意兒,回到工廠后他就要研制生產火腿腸。該項目投資高達1600萬,等于押上幾年來的身家,而且國內已有春都、雙鴿等同類產品品牌。萬隆從日本、德國、瑞士、丹麥、奧地利分別買來世界一流的自動化設備,并把質檢員的權力提高到了廠長之上,“我從不小打小鬧。”萬隆說。1992年2月,第一支“雙匯”牌火腿腸問世,后隨著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熱播,讓全國人民都記住了“省優、部優、葛優”的雙匯牌火腿腸。在當年"雙匯"火腿腸訂貨現場,當場就簽了8000噸訂貨合同。
1998年12月,雙匯集團以子公司“雙匯實業”的名義,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同年,雙匯投入兩千多萬元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10年之后,萬隆評價說:“這條生產線帶給了雙匯騰飛的翅膀。”2002年12月,唐山雙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投產,這是雙匯第一家設在省外的分公司,此后雙匯集團陸續在全國31個省市建了200多個銷售分公司和現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6000多噸產品通過完善的供應鏈配送到全國各地,但頻遇地方保護主義的阻滯,以及區域經營的復雜性與消費習慣的復雜性。供應鏈存在的問題,讓雙匯商業連鎖店經常出現缺貨、斷貨的情況,部分門店虧損,連累雙匯連鎖網絡發展。2010年,雙匯集團成功推進整體上市,實現企業的再次重組,股票市值超千億。
人生的分水嶺
2011年3月15日央視“3·15特別行動”節目曝出驚人消息:“‘瘦肉精’豬肉流入雙匯集團河南濟源分公司。”據央視報道,江蘇南京市場上有一種所謂的“瘦肉型”豬肉非常受歡迎,和普通的豬肉相比,這種豬肉幾乎沒有什么肥肉,被稱為“健美豬”。經過追查,這些“健美豬”多來自河南省。在河南省一些地方,生豬養殖環節使用“瘦肉精”幾乎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健美豬”竟然被雙匯集團分公司——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接收。
對于一個食品企業來說,質量不過關的打擊是致命的,甚至會迎來滅頂之災。2008年伊利股份因受三聚氰胺影響,就曾出現連續跌停,一度產生虧損。受央視報道影響,雙匯從3·15節目結束后開始跳水,市值蒸發15個億,從3月16日開始停牌。各地雙匯零售店無人光顧,連在大本營漯河的店面也門庭冷落。從2011年3月15日到3月31日,事件影響雙匯銷售超過15個億。
面對這樣的重創,當時有人預測說,雙匯再也沒機會站起來了。聽到這話,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急了:“雙匯不會是下一個三鹿。”“這次全球風暴襲擊我,我也倒不了。我自己干的事我知道,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公司,不是輕易能扳倒的!”
萬隆當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正在北京參加兩會,本來計劃會后帶著妻子到廬山旅游,事情發生后,萬隆連夜趕回漯河。
2011年3月22號,萬隆針對雙匯提出了快速恢復銷量的計劃:全力幫助客戶做好市場啟動工作,目標分成三個階段:3月底將銷量恢復到每天2000噸以上;到4月15日,銷量恢復到每天3500噸以上;到4月底,銷量恢復到每天5000噸以上,推動市場銷售盡快步入正常軌道。
隨后,萬隆試圖穩定供應商。他在供應商大會上宣稱,今后雙匯集團將一直執行生豬頭頭檢驗、原輔料批批檢查的制度,從源頭控制食品安全;發現有毒有害等違禁非食品原料,除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處理外,按生豬或商品價值對供應商進行兩倍罰款,同時還要通報執法部門依法處理。
對生豬的抽檢易有疏漏,如果進行頭頭檢測,成本很高,一張試紙最少5~8元,而且結果并不準確。檢測屠宰后的豬,每頭就要增加20元成本。而萬隆放出狠話:寧肯檢死,不能查死。
這個足以使雙匯淪為另一個三鹿的危機,成了雙匯及萬隆個人的“分水嶺”。瘦肉精事件后,很多人感覺到,萬隆開始變了,比如不再執著于低調的務實,而是設法讓企業更多地走近消費者。在此之前,雙匯專注于主業,依靠引進技術、做大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此之后,雙匯調整戰略,強化內部管控,追求積極的多元化發展,以化解主業單一可能造成的風險。
發根河南,回饋河南
輸的起才能贏得了,萬隆用自己的努力印證了這句話。2014年12月8日,萬隆榮獲“漯河市特等功勛企業家”,2014年12月26日,“2014中原年度經濟大獎”的名單上萬隆赫然在列。
這樣的榮譽實至名歸。時間回溯,縱觀雙匯發展這三十年,雙匯在河南扎根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對河南做出了有力的回饋。
30年來,雙匯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500多億元,上繳稅金240多億元,為職工發放薪酬200多億元,每年消化1000多萬頭生豬,生產肉及肉制品300多萬噸,轉化糧食1000多萬噸,帶動種植業、飼料業、養殖業、屠宰加工業實現產值600多億元,間接為200多萬農民提供了就業,促進了河南的農業結構調整、社會就業和農民增收。
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雙匯集團累計捐款、捐物1500多萬元;2010年,雙匯向漯河市慈善總會捐款50萬元,被漯河市文明委授予“愛心助學圓夢行動先進單位”。同年,雙匯還向河南省教育廳捐助3000萬元以資助貧困大學生;2011年、2012年,雙匯又分別向漯河市希望工程領導小組、河南農業大學捐助10萬元;2012年12月15日,雙匯集團向西藏捐贈人民幣2000萬元,用于捐建和改建當地5所學校的教學樓和教學設施;2015年8月21日,雙匯于雙匯大廈舉行了2015年集團考上大學職工子女獎學金發放儀式,這樣的活動已經走過5年,為2021名職工子女發放獎學金累計526.6萬元。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河南人民對我們的支持,可以這么說,只要人民需要、只要社會需要,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參與社會捐贈,做公益事業。”萬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