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暉

作為城市副中心三個特色小鎮之一,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功能定位為“設計小鎮、智慧小鎮、活力小鎮”。整體規劃工作從城市副中心11組團及設計小鎮、設計小鎮啟動區、重要節點三個層面展開。其中,啟動區是整個設計小鎮的核心,以改造為主、新建為輔,保留現狀較好的空間尺度、建筑肌理、特色工業建筑、構筑物和場所節點,突顯工業文化。
工業遺產的蛻變重生
工業文化的“突顯”,不僅體現對原有建筑結構的整體性保護,更重要的是對工業遺產的改造、利用和更新。“工業遺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概念,最初是一種老工業區的鄉愁凝結。根據規劃,張家灣設計小鎮內部選取了具有代表性、規劃條件較好的三處老舊廠房,即北京銅牛、方和正圓及北泡輕鋼廠進行改造。北京銅牛廠被改造為“兼具設計感、科技感、工業感、未來感和幸福感”的北京未來設計園;北泡輕鋼廠地塊位于張家灣設計小鎮核心地段,被定位為文化活動核心展區及公共服務體驗區,用于建設“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
銅牛廠的成衣車間被改造為“集中辦公區”,內部的機器、管道、棧道、建筑構件伸到外側,在外部形象上“保留著昔日的印記”,“成衣車間”內部被打造成“共享辦公大空間”。工業設備是工業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銅牛地塊”新的場所設計中故意將工業設備進行外露突顯的做法,起到了較為直觀的視覺圖像作用,在傳達工業遺產建筑的工業美學的同時,亦實現了對場所地域文化的呼應。為了延續廠區工業歷史文脈,在銅牛地塊的改造中,8000多平方米大平層的穹頂兩側,還專門設計了兩個“牛角”,以此紀念老“銅牛”的華麗轉身。設計改造中保留了原廠區內的法桐林,將其建設為“銅牛廣場”。樹池設計成下凹的牛頭形,還將把老銅牛廠標志性的“銅牛”雕塑放置到最為醒目的位置,形成一個“視覺中心”,“銅牛”作為工業遺產符號承載著“銅牛地塊”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神。而原廠區內部高達50米的“大煙囪”,也被保留下來作為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地標。“銅牛”與“大煙囪”作為一種工業遺產“標志物”,能夠有效提升人們對張家灣設計小鎮的辨識度、記憶度和關注度,從而促進“銅牛精神”的傳承、保護、衍生及創新。
在北泡輕鋼廠地塊的設計中,張家灣設計小鎮啟動區內部街區,主要依托其廠區原有的主要道路、主廠房及紅磚樓(辦公、宿舍、鍋爐房、變電所等建筑)等“有形遺產”,將林蔭道與紅磚房作為北泡地塊場所記憶和精神核心等“無形遺產”的物質承載。如“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保留了老廠房原有的鋼結構,并特意將具有工業風的鋼梁鋼柱“外露”,見證并記錄了機器轟鳴的工業生產盛況。永久會址的“外立面”是由6.2萬塊手工陶土紅磚構成,公共大廳內的采光天井外側由不同類型的磚塊砌筑而成:上半部分采用手工陶土磚,與建筑外立面的紅磚幕墻相呼應;下半部分采用透明玻璃磚,日光可以透過磚墻灑入大廳,從而營造出一種紅磚幕墻的懸空效果,凸顯建筑整體的“自由靈動”。采光天井內部將移植原北泡廠區內的一棵老樹,在保留舊工業建筑原有景觀的同時,營造具有現代園林藝術的標志性景觀。公共大廳屋頂和兩側墻面由鋁板加上藍機磚組合而成,藍機磚砌筑的幕墻還做了局部鏤空處理,內部再加上氛圍燈光裝飾,呈現出光影流動、自由變幻的效果。北泡輕鋼地塊的設計很好地體現了“與古為新”的工業遺產特色。新技術、新材料的置入,舊建筑的改造與維護,突出了工業遺產中新舊元素的共生。保持原有工業遺產建筑中的“鋼梁鋼柱”,并借助光影變幻與磚體材料的設計,營造出一種“半透明化”的結構模式,從而打破原有工業遺產比較呆板的建筑模式,在強調工業遺產的場域性的基礎上,讓空間展現出場所的活力與表現力。

城市中的工業遺產作為歷史特定時期城市社會發展的物質載體,見證了人類巨大變革時期的城市生活,保存了城市重要的發展記憶,豐厚了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是社會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在這一背景之下的張家灣設計小鎮建設中,對銅牛地塊的“再生性改造”與北泡地塊的“適應性利用”,運用建筑材料新舊之間的融合為工業遺產的空間賦能,在保留工業遺產中歷史痕跡、文化印記及激發工業遺產場域活力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公共空間的藝術營造
公共藝術(public art)指在公共空間中展示的、民眾共同參與的藝術。環境藝術(environment Art)、公眾藝術(public Art)、地景藝術(land Art)、景觀(landscape)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公共藝術的內涵和形式。張家灣設計小鎮結合原有園區內部結構,在各個特色功能聚落中形成內部公共開放空間,構建外部圍合、內部開放的公共空間組織模式,兼顧產業發展與人本生活需求,鼓勵不同產業人群在公共空間交流互動,追求“步移景異”的空間體驗。通過廣場、室外階梯、下沉空間、局部水景等空間設計手法,形成層次豐富、舒適宜人、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同時通過步行連廊系統以及地面公共廊道,對公共空間進一步拓展、連接,形成活力開放的公共空間網絡。
以銅牛地塊的北京未來設計園區為例,夜間地標“光立方”位于新建室外電梯的頂端部分,高約18米,遠遠望去,仿佛一個運動造型的小人在光影間奔跑。作為夜間觀賞照明工程的一部分,“光立方”巨大的體量感和“紀念碑式”的高度帶有明顯的視覺沖擊力,流暢的外形設計給人們帶來輕盈、光芒閃耀的感覺,讓建筑空間充滿活力。地標“光立方”將線條的柔韌性與金屬的堅硬度相結合,表達出蘊藏著力量的溫柔和純粹的自由。
“共享大廳”由昔日的北京老銅牛廠成衣車間改造而成,整個平層辦公區高6.9米,橫跨72米,寬度106米,開闊豁朗。在“共享大廳”的空間建構中,藝術被植入到人們的工作日常,人們在不經意間“遭遇”藝術,藝術在這里“觸手可得”,它們就是長在屋子里的大樹、隨處點綴的綠植,迷你版的泳池,辦公空間中造型各異、功能獨特的沙發、圓凳,咖啡吧中由預制混凝土構成的桌子、椅子、紙巾盒、杯子等。其中,三棵“元寶楓”在室內空間的“扎根入駐”在城市副中心的建筑中還是一次嶄新嘗試。“元寶楓”與“成衣車間”共同扎根于此,與室內綠植一起塑造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綠色辦公環境”。
此外,園區中發光混凝土澆筑的道路建設、共享大廳的“風環境模擬”、升級版“禮士書房”的打造,讓園區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們在這里并不會感受到美術館或博物館的那種“神圣藝術”的精神負擔,而是在隨意一瞥或偶一駐足中便能邂逅“新奇”。設計者給予了環境新的活力與無限的可能性,也在特定維度上塑造著這一公共藝術空間的景觀及形態。
北京未來設計園區中的“公共藝術空間”指涉的并非其中的某一件物品,而是聚焦于整體風貌的展現。無論是單獨凸顯的“地標”,如“大煙囪”“銅牛”等工業遺產;還是選定藝術作品植入特定的空間之中,如“光立方”“發光路”“室內綠肺”等,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當地語境的對話與重塑。
張家灣設計小鎮以獨特的工業風貌為基礎,將景觀空間與歷史建筑進行一體化構思,結合張家灣老工業區的歷史線路、文化空間等人文元素,在設計中充分挖掘工業建筑的歷史資源,拓展延伸文化功能和價值。特別針對同類型的建筑,打造“規模群落效應”。其后,更是逐漸拓展至城市層面的“公共藝術空間”構建與工業文化記憶的回溯。通過北京銅牛博物館、北泡輕鋼博物館的建設,加強與工業遺產的相互關聯,并通過營造敘事性場景,引起民眾的情感共鳴。

張家灣設計小鎮的未來發展愿景
張家灣設計小鎮整體規劃在尊重工業文化價值的前提下,挖掘工業文化內涵,在工業文化中融入新內容,使其在延續的過程中得到創新。但在具體實踐中,往往會陷入“保護”還是“拆除”的兩難境地,這種矛盾的根源在于對工業文化景觀的認知。
張家灣老工業區在面對工業資源枯竭、產業轉型時,“設計小鎮”以創新中心、銅牛地塊、北泡地塊、經開智匯園、珠江地塊五大重點地塊為突破,對這一地區的工業文化進行了區域性、系統性的整合,將工業文化與自然景色、民俗技藝、運河記憶相結合,強化人們在小鎮內部的情感體驗。張家灣設計小鎮,同樣也承載著城市功能演變和設計產業化的發展訴求。這就要求建設規劃“要以設計為主,以城市規劃建設設計打頭,再加上工業設計、文化設計、創意設計、藝術設計等”,形成設計集群。
工業遺產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在工業時代的發展歷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等多種價值。展望張家灣設計小鎮“文化景觀”的未來愿景,工業遺產文化景觀設計應圍繞“文化共同體”展開,留住文化“在場的有效性”。首先,舊廠房的“改造”與“利用”應當彼此呼應,形成統一風格。如銅牛地塊的戶外單獨的集裝箱式立體辦公空間、開放式辦公環境,在園區整體風格表達中較為突出,因此在后續的規劃建設中,要考慮到不同地塊景觀建設的協調與平衡。其次,推動原有建筑空間“活化”與“新生”。如銅牛地塊尊重現狀園區規劃格局、建筑空間和工業建筑特征,對老廠房進行保護性利用。“共享辦公大廳”內部隨處可見對現代工業美感的追求,通過設計創造與工業遺產進行對話。第三,有效利用不同地塊的工業文化特征與標志物營造“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記憶。除北京銅牛博物館、北泡輕鋼博物館等展出的文件、公章、人事檔案、職工老照片、機器等實物外,還有如“銅牛”“大煙囪”“廠房及紅磚樓”“食堂”等一些原廠房建筑內保留了原有的設備及內部鋼結構,這些實物既可以作為景觀建設手段,又可以在新舊傳承中重構景觀功能與空間秩序,延續工業記憶,并形成新型社區文化。第四,充分挖掘張家灣地域民俗文化元素,并通過相應的空間、材質、肌理以及公共藝術手段強化文化理念傳承;通過融入藝術生活主題,用景觀感知的手法呈現“共享”內蘊。如張家灣設計小鎮中的東方藝珍北京傳承基地專門設置了非遺工藝作品的產品發布廳,有展示花絲鑲嵌精巧技藝的燕京八絕精品館,還有大運河非遺文創傳習所等等。通過對張家灣地域建筑文化、工業符號及民俗技藝的深入挖掘,喚醒民眾對張家灣的共同記憶。

作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全新發展平臺和新興聚落空間,張家灣特色小鎮根植于“城鄉交錯的地理空間、經濟系統、區域社會和生態環境”之中。隨著小鎮規劃的“落地生根”,建設中的不足也日益顯露,如運河文脈延續、特色空間塑造、特色產業植入等問題。此外,研發投入與創新發展不足、文旅融合協作機制不健全、惠企政策不完善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特色小鎮的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中,張家灣特色小鎮應遵循“特色產業是基礎,特色文化是內核,特色生態是重點,特色生活是旨歸”的基本理念。堅持以“人”為核心,通過漕運文化、紅學文化、公社文化、集鎮文化及工業文化的內涵挖掘與資源轉化,進一步推進服務性配套設施建設,補齊功能短板,強化產業載體功能;完善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發展以“融合、創新、協調、共享”為主題的小鎮建設實踐新范式;推動北運河流域文化資源與小鎮旅游的深度融合,進而探尋地域文化資源在小鎮建設中挖掘整理及開發利用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