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公安部在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上曬出了18項不該由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
此前李克強總理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我看到有家媒體報道,一個公民要出國旅游,需要填寫‘緊急聯系人,他寫了他母親的名字,結果有關部門要求他提供材料,證明‘你媽是你媽!‘你媽是你媽,這怎么證明呢?簡直是笑話!”李克強總理一連講了三個故事,痛斥某些政府辦事機構故意給老百姓辦事設置障礙。
而8月10日下午,一則有關“福建華安縣一名74歲老人到電信局辦業務,卻被要求開具她本人還健在的證明”的消息也引發網絡熱議。福建華安一名74歲老人應電信公司要求為順利領取撫恤金,前往派出所開具其本人還健在的證明。華安縣華豐派出所開具了證明并蓋了章,還在該證明下附文向華安電信局工作人員喊話:“活生生的人在面前還要開健在證明有必要嗎?……多為老百姓辦實事,讓百姓少走彎路。”
雖然公安機關不予開具奇葩證明,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要求開具這些證明的單位的荒謬。但是如果以后辦事時還是被要求開具類似的證明,反而給公民辦事造成了更大的不便。所以,要完成一項變革,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另一方面,“奇葩證明”存在一是因為政府手上的審批事項依然較多,二是因為政府部門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壁壘。信息互不共享,各部門就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彼此之間只有通過紙質的證明,才能驗證事實的真實性。而在各地,這些部門又相對分散,于是,群眾只能“來回跑”。一項調查表明,在過去的一年,辦一個手續,有近13%的人跑了10趟以上,而3趟以下就辦完的,不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