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霞
(河南省鄢陵縣人民醫院,河南 鄢陵 461200)
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的檢驗特點分析
張貴霞
(河南省鄢陵縣人民醫院,河南 鄢陵 461200)
目的 分析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特點。方法 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前往我院進行腹瀉病診治的500例嬰幼兒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其糞便標本進行相關病原微生物檢驗,全面了解引起嬰幼兒腹瀉的細菌類型和特性,研究致病細菌的分布特點。結果 在所研究的500例嬰幼兒腹瀉病患者中,有200例嬰幼兒患者是由菌痢所引起的腹瀉,呈陽性的嬰幼兒腹瀉患者占13.5%,呈陰性的嬰幼兒腹瀉患者占86.5%;有300例嬰幼兒腹瀉患者則是由輪狀病毒所引起的腹瀉,呈陽性的嬰幼兒腹瀉患者占67.7%,呈陰性的嬰幼兒患者占32.3%。結論 根據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所得出的結果,可發現導致嬰幼兒出現腹瀉病癥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輪狀病毒。對嬰幼兒進行腹瀉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有利于采取相應的診治方案來提高嬰幼兒腹瀉病的治療效果,以保障嬰幼兒的健康。
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特點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的、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病癥。其是一種由多種病原因素而導致的兒科疾病,對嬰幼兒的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危害[1]。嬰幼兒腹瀉可能導致嬰幼兒難以吸收營養,影響其生長發育,更有甚者可能造成嬰幼兒死亡,需要家長和醫師予以重視[2]。嬰幼兒腹瀉病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關注。為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嬰幼兒腹瀉病,必須及時地對嬰幼兒進行病原微生物的檢驗,并從中了解引發嬰幼兒腹瀉病的主要因素和分布特點,以積累更多的臨床治療經驗,進而提高嬰幼兒腹瀉病的治療效果。本文試圖以我院500例嬰幼兒腹瀉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來研究其特點,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募集了我院500例嬰幼兒腹瀉病患者,對嬰幼兒腹瀉病患者的大便采集培養,均符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的標準。所有被納入研究對象的嬰幼兒腹瀉病患者均已由其家長簽署知情協議書。在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所選取的500例嬰幼兒腹瀉病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0例,女性患者200例。嬰幼兒腹瀉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歲。在這500例嬰幼兒腹瀉患者中所采集的大便樣本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水樣便、膿血便和稀便。
1.2一般方法:在對500例嬰幼兒腹瀉患者的糞便進行培養時,主要是利用玉米吐溫80瓊脂、沙保弱氯霉素培養基、SS瓊脂和麥康凱、堿性蛋白凍水等來開展培養工作。在鑒定糞便時,主要采用的是由生物梅里埃公司所生產的Vitek-32試劑和API試劑。另外,其還利用相應的診斷血清來進行鑒定。首先利用薄片凝集法來開展血清學實驗活動,鑒定出病原微生物的類型和特點,然后對所采取的大便標本進行嚴格的菌痢。輪狀病毒檢測。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和分析所述數據,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當P<0.05時,則視為具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在我院所選取的500例嬰兒腹瀉病患者中,有200例患者是因菌痢而引發腹瀉,占總人數的40%,其中檢驗結果呈陽性的患者則有27例,陽性率為13.5%,有173例患者呈陰性,陰性率為86.5%;而因輪狀病毒所引發腹瀉的嬰幼兒患者則有300例,占總人數的60%,其中檢驗結果為陽性共有203例,陽性率為67.7%,檢驗結果呈現陰性的嬰幼兒腹瀉患者則有97例,陰性率為32.3%。嬰幼兒腹瀉病患者在性別上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兒科疾病中,兒嬰幼兒腹瀉病是最易發生的一種病癥,并且嚴重危害了嬰幼兒的生命健康,不可小視。通常而言,引發嬰幼兒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比較多,最常見的則有細菌真菌、病毒和原蟲等。在嬰幼兒腹瀉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主要是依據所采集的嬰幼兒大便來初步判斷引發嬰幼兒腹瀉的病原微生物類型,通過對嬰幼兒腹瀉患者大便顏色、干濕等內容進行觀察,來診斷嬰幼兒腹瀉的病因。根據所研究出的相關數據,可分析出嬰幼兒腹瀉患者大便的相關特點[3]。當嬰幼兒的腹瀉癥狀是由于消化不良而引起時,其所產生的糞便狀態則是稀糊或蛋花狀態,顏色呈黃綠色或是黃色;若是因為細菌感染而造成的嬰幼兒腹瀉,患者的大便則無固定形狀,一般是水樣大便,呈黃色,或是膿便,具有黏性;當嬰幼兒的腹瀉癥狀是由病毒所引起時,嬰幼兒產生的大便形狀是蛋花性,顏色為黃綠色或黃色,最顯著的特點是糞便帶有酸臭味,還需注意的是這類腹瀉病況較為嚴重的嬰幼兒糞便是水樣大便;若是菌痢所引起的嬰幼兒腹瀉,患者的糞便則是少量的黏凍膿血大便,無腥臭味。據資料顯示,輪狀病毒、菌痢等病原微生物會引起嬰幼兒腹瀉[4]。在臨床中,要及早地檢測嬰幼兒腹瀉病原生物,以掌握引發嬰幼兒腹瀉病原生物的相關特性及其分布特點,從而優化嬰幼兒腹瀉治療方案,提高嬰幼兒腹瀉治療成效。

表1 菌痢與輪狀病毒檢出情況比較表
總而言之,通過本次調查研究,能夠分析出嬰幼兒腹瀉病原生物檢驗特點。可發現在我國,由病毒所引發的嬰幼兒腹瀉患者逐漸增多,而輪狀病毒則是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在嬰幼兒腹瀉患者的大便檢驗中出現率最高。此次調查結果對嬰幼兒腹瀉病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據此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加以應對,從各個方面來考慮以制定出科學而合理的治療方案,有利于促進嬰幼兒腹瀉病治愈率的提高,有效地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
[1]夏振雄.急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臨床檢驗指標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學術版,2011,19(3):83.
[2]管惠彬.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四川醫學,2012,33(7):1275-1277.
[3]蔣明義.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1,20(24):24.
[4]代立云.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5):77-78.
R725.7
B
1671-8194(2015)17-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