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丹 許鋒華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2014年7月10日教育部發布《關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職業教育整體發展中,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是我國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短板。因此探明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找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了解和搜集有關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資料和數據,課題組于2014年8月深入地處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對其職業教育規模、基礎設施、專業設置、師資、學生等情況進行實證調查分析,進而分析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索改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現狀的策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立,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地區。恩施州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鳳、鶴峰六縣。恩施州還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最多,屬于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區。恩施州職業教育歷史悠久,至今已有78年的發展歷史。恩施州現有高等職業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6所,其中縣(市)職教中心8所,民辦中等職校1所,技工學校5所,普通中專2所,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3萬余人。恩施州每個縣(市)都有一所中等職業學校,這些職業學校成為當地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來,隨著恩施州各級黨委、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其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各職業學校實力不斷增強。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已建成湖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恩施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國家級示范職校,利川市、來鳳縣、鶴峰縣技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技術學校,巴東縣、咸豐縣技校被評為省級示范職校。
在職業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八縣(市)現有實訓基地(實訓室)26個,涉及9個專業。其中,計算機實訓基地7個,電子電工實訓基地7個,汽車維修與駕駛實訓基地3個,服裝設計與制作實訓基地2個,幼師實訓基地2個,旅游實訓基地2個,財會實訓基地1個,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實訓基地1個。除計算機做為中職教育的公共課外,八縣(市)的實訓設施主要分布在制造業機電、電子電工、服裝制作、數控技術等方面,其設備和價值占總量的67%;而第三產業的旅游服務與酒店管理、幼師、財會等專業實訓設施少,占總量的10.3%。
在專業建設方面,恩施州各職業院校依據州內外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和各職業學校的優勢,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先后已有32個高職專業和38個中職專業面向州內外招生,全州主要專業有:汽修與駕駛、幼師、機電數控、會計、旅游餐飲、電子電工、機電、計算機網絡技術、平面設計、服裝制作與設計、電工電子與自動化等。這些專業設置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應用、學前教育、電子電工、旅游管理、汽修等領域。在這些專業中,有不少是省級重點專業和湖北省品牌專業。
恩施州是民族地區的一個縮影,通過對恩施州職業教育的實證調查,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發現當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實習實訓基地不足、專業設置不合理、職教師資匱乏、生源萎縮等問題。
第一,實習實訓基地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在對恩施州八縣(市)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不少職業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存在嚴重的數量不足問題,使得一些專業的學生沒有機會參加實訓,專業學習僅限于課堂和書本,嚴重影響了專業教學質量。此外,還發現現有的實習實訓設施質量不高。當前恩施州除了計算機專業的實習實訓設備外,其他現有實訓設備配備質量極其低下,實訓基地或實訓室系統性、完整性較差,這也嚴重影響了學生技能的掌握。比如建始職校電工電子實訓室配備有砂輪機2臺,鉆床1臺,鉗工操作臺18臺,家用電器操作臺18臺,電工電子實驗裝置10臺,中級電工考核裝置24臺,其配置在恩施州目前來看還算較好的實訓設備,但是,從整個配備情況來看,其設備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離國家電工電子配備標準有相當大的距離。
第二,實習實訓基地配置不均衡。配置不均衡體現在校內不同專業之間的實訓基地(實訓室)建設不均,主要表現是開辦時間較長的專業實訓設備相對較強,新開專業實訓條件嚴重不足。諸如汽車駕駛與維修、電子電工等老牌專業的實訓場地較為充足,設備較為系統,而新辦的專業如數控、機電、旅游、制藥、食品加工、建筑、發電等專業實訓設施較少。從而造成當前就業較好的專業,因學校沒有實習、實訓設施而使學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訓練,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
首先,民族地區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雷同現象嚴重。這些重復設置的專業主要是一些較成熟、發展時間較長的專業(如計算機、電子電工等),還有一些近年來在民族地區新興的專業(如旅游與酒店服務管理)。專業設置的雷同使得同一專業的畢業生過多,在就業崗位一定的情況下,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困難;同時重復設置還會導致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此外,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還承擔著民族傳統工藝、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功能。但目前恩施州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中缺乏民族特色元素。即使個別職業學校開設了一些民族工藝品加工專業,但由于缺乏相關方面的專業師資,再加上這些民族工藝品尚未市場化,學生對口就業難,使得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業不得不停辦。
其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目前恩施州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第二產業,對于與第一產業相關的涉農專業和與第三產業相關的服務類專業開設得較少。但實際上,近年來恩施州加快優勢特色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基本形成了以特色農業、資源新型工業和生態文化旅游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2012年恩施州三大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26∶34∶40。調查顯示,只有幾所職業學校開設有種植、現代農藝、園林專業,并且這些涉農專業也只涉及種植、園藝,而對于畜牧、農產品深加工等相關的專業幾乎都沒有開設。從產業構成來看,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占很大比重,而與之對應的與第三產業相關的服務類專業種類卻很少,目前開設的僅有旅游管理專業,對于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專業,這些職業學校專業設置中幾乎沒有涉及。這種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嚴重脫離的現象在其他民族地區也同樣表現得較為明顯。
第一,職教師資總量不足。民族地區大多地處邊遠山區,自然環境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工資水平低下,這一切使得職業學校在引進師資時缺乏吸引力。一方面無法吸引到優秀職教師資,使得現有的職教師資隊伍得不到有效補充;另一方面,現有職教師資由于不滿工作福利現狀,還會出現外流,造成職教師資在總量上嚴重不足。這一現象在恩施州可見一斑。從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恩施州職業教育生師比分別是 32.51∶1,32.41∶1,30.47∶1,32.76∶1,35.87∶1。 根據教育部 2010 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的“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應達到1∶20”的標準來看,恩施州職業學校師資遠未達到這一基本標準。從其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對比來看,恩施州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師比也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 1)。

表1 恩施州職業教育教師學生統計表

圖1 恩施州職業教育生師比和全國對比圖(2008—2011年)
第二,專業教師匱乏。以恩施州來鳳縣和咸豐縣為例。在對這兩縣進行實地調查中發現,其職業學校教師中很多教師來源于普通高中或初中,這一比例高達34.8%(見圖2)。在教師結構中,文化課教師占較大比重,占教師總數的56.1%,專業課教師僅占29.5%,實驗實訓課教師僅占13.7%(見圖3)。職業學校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如果缺乏專業教師,學校專業技能教學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比如恩施州來鳳縣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為500人左右,但由于該縣職業學校缺乏旅游管理類的專業教師,再加上引進教師難度大,導致該縣職業學校無法開設旅游管理專業。這使得當地只能從外地引進旅游管理類人才。

圖3 教師結構分布圖
第三,職校教師對當前的工資福利不滿意,自身上升發展空間有限。在工資福利滿意度調查中,有64.4%的職校教師對目前的工資福利待遇不滿意 (見圖4)。在教師職稱方面,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態勢,58.3%的教師具有中級職稱,14.4%的教師具有初級職稱,具有副高職稱的教師占16.7%,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比例非常小,僅占0.8%,此外還有6.8%的教師目前還沒有職稱(見圖5)。

圖4 教師工資福利滿意度分布圖
由于受傳統觀念、社會偏見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家長或學生認為接受職業教育低人一等,只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考上大學才是唯一出路,即使考上職業學校也不愿意去上,而愿意自費去接受普通教育。對恩施州來鳳、咸豐縣的調查顯示,僅有12%的家長對子女上職業學校持非常支持態度,大多數家長持基本支持的態度,還有25.8%的家長持反對態度。另外,一些普通高中也降低門檻,與職業學校搶占生源,使得職業學校招生更是雪上加霜。總體來看,2008—2012年間恩施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普通高中招生人數遠遠大于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且兩者招生人數差有擴大趨勢(見圖6)。

圖5 教師職稱分布圖

圖6 恩施州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數對比圖(2008—2012年)
受產業結構、經濟水平、就業公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在就業準入上,缺乏完善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沒有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沒有經過職業技能培訓也能上崗,這就導致一些非職校畢業生與職校畢業生爭搶就業崗位,嚴重壓縮了職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此外,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職校畢業生往往也被區別對待,缺乏相應的職業保障、社會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這也嚴重影響了職校畢業生的就業。再加上民族地區就業崗位有限、工資水平低下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職校畢業生大都選擇去外地就業。以恩施州來鳳、咸豐縣為例。對其職業學校學生的求職意向調查顯示,只有25.5%的學生選擇在本州內(包括本鄉、本縣、本州)工作,高達74.5%的人都選擇了到本州以外的地方工作,如圖7所示。畢業生選擇到外地就業,造成了當地人才的外流,削弱了職業教育為地區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功能。

圖7 職校學生求職意向圖
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扶貧開發舉措。民族地區應抓住發展機遇,破解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難題,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職業教育資源不足和學生實訓設施短缺落后,嚴重制約著民族地區緊缺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造成民族地區實訓基地、實訓設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缺乏,鑒于此,國家應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的投入。職業學校要嚴格落實職教專項經費,從有限的經費中撥出部分資金,用于學校實訓條件的改善。職業學校在用好各項專項資金的同時,特別要添置一些專業緊缺的核心設備,確保專業課程的實訓無空白。與此同時,民族地區各職業學校還要提高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強化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建設。根據企業技術標準和工藝變化確定并適時調整實習實訓項目和內容,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定期送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此彌補校內實訓基地的不足。
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既有職業學校外部的原因,又有職業學校自身的原因。解決這一問題,既要靠職業學校主動自我調整適應,又要加強教育部門的宏觀調控。針對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雷同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首先,各職業學校自身要合理定位,明確自身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特長,根據自己的所長開辦相應專業,從而最大可能地發揮其潛能,避免職教資源分散于各校而造成的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其次,為避免專業設置雷同,民族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科學的專業人才需求預測,為職業學校提供決策參考,引導職業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在專業設置審批管理中要嚴格依據專業設置評估體系,執行嚴格的專業審批制度,進而從源頭上防止專業設置的重復性。
為了使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職業學校應緊緊圍繞當前民族地區重點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品牌,使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相對接。各職業學校要適應民族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重點設置現代農業、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工藝品制作、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礦產資源開發和加工、旅游等相關專業。由于民族地區第一產業仍占較大比重,職業學校應緊緊圍繞“農”字做文章,設置一些諸如畜牧獸醫、種植學、養殖學、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涉農專業,進而促進民族地區特色農業、市場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當前民族地區正在大力發展以綠色生態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為特色的旅游業,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其第三產業服務業也會隨之發展。職業教育應緊抓這一動向,開設一些與第三產業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專業,以此引領民族地區以生態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定向培養是我國高校招生就業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在招生時即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學生畢業后工作單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習期間的培養費用按規定標準由國家向培養單位提供。目前,免費師范生政策就屬于定向培養研究的熱點問題,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師資匱乏的現狀。然而,免費師范生政策主要是為農村地區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并沒有針對職業教育。當前,在民族地區同樣面臨職教師資匱乏的嚴峻形勢,要大力改善民族地區職教師資隊伍現狀,首要任務就是實施職教師資的定向培養。
職教師資定向培養就是在高等學校開展免費職教師資培養工作,重點為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培養能勝任教學任務的一線教師。其主要思路是按照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模式,選擇條件較好的高等院校作為實行定向培養的學校。被錄取的學生與當地教育局、人事局、職業學校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書”后進入定向培養單位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并補助相應的生活費。學生畢業后按規定獲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按照所簽訂的協議規定,安排到民族地區職業學校任教,并且規定出最低服務年限。通過這種定向培養模式為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適用型職教師資隊伍,從而解決職教師資匱乏的困境。
要解決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招生難的問題,就必須多管齊下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首先,繼續實施職教免費、助學等優惠政策。自2012年秋季學期起,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范圍由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擴大到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時,將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由一、二年級農村(含縣鎮)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步調整為一、二年級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些免費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各職業學校應在實踐中不折不扣實施好這一政策。
其次,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重視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實踐”的思想,借助傳統文化的精華來改變社會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來共同宣傳職業教育的意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解釋有關職業教育的概念、種類、地位與作用、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及社會對其所培養的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積極推介職業教育辦學的先進典型和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而成功成才的先進人物,不斷加深大眾對職業教育的了解,最終使大家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視同仁,消除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為了給職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民族地區應努力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應該消除勞動歧視,使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也能獲得合理的市場回報。在職業準入上,民族地區還應根據“先培訓,后就業”的勞動就業原則,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從業人員在從業資格、職業素質或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并執行從業人員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的職業教育或培訓,取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方可就業上崗的勞動就業制度。以此規范企業的用人制度,為職業學校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突出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中的優勢。這樣才能使人才合理流動、各盡其能,避免普通教育學生搶占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工作崗位,也可以避免社會上出現的盲目的“唯學歷”現象。為了真正實現對等,還應建立統一的、無差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吸引更多職業學校畢業生留在民族地區工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1]綠色發展看恩施:恩施州縣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EB/OL].[2015-06-05].http://www.hbeitc.gov.cn/xyjj/xydt/56027.htm.
[2]徐健.對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0(24):83-89.
[3]農村學生讀中職今秋起免學費[EB/OL].[2015-06-0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11/c_1238 09157.htm.
[4]孟景舟.勞動力市場與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關系[J].學術論壇,2010(5):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