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維錚
(福州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福州350001)
江田水庫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江田鎮南洋山麓,距長樂市區約30 km。流域內灌木叢生,植被覆蓋率高,水土保持條件較好。流域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侯區,雨量充沛,條件優越。水庫以灌溉、飲水為主,受益區包括江田鎮及3個村,灌溉面積133.33 hm2。
所在河流為南洋溪,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5 km2,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小(1)型水庫。
水庫于1971年動工興建,壩型為砌石單曲拱壩,由于種種原因分2 期實施,Ⅰ期工程于1973年基本完成,1975年12月竣工,水庫總庫容92 萬m3,溢流段總長41.7 m,右岸基礎座落在強風化巖基上,但出露高程很低,設計重力墩連接。
隨著江田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需水量日增,庫容已不能滿足用水需求,建設單位著手進行Ⅱ期工程續建。
經多方案比較,Ⅱ期工程壩體加高5 m較合適,壩頂高程99.46 m,最大壩高18.46 m,總庫容為170 萬m3,比現狀增加78 萬m3。
因左岸基礎出露高程以及基巖等高線與壩軸線交角太小,采用部分重力墩;右岸在原重力墩基礎上繼續加高,可滿足要求。大壩平面布置圖詳見圖1。

圖1 江田水庫大壩平面布置圖
工程地質情況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2部分。
2.1.1 地形地貌
壩址位于江田鎮,為低山丘陵地貌,壩址處河床較窄,河谷呈不對稱“V”字型,兩岸山體雄厚,植被茂盛,但山坡較陡,坡度左岸約35 ~50°,右岸約25 ~40°,兩岸可見基巖出露。
2.1.2 地質構造
場地內地層簡單,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為燕山期(J3)花崗巖。第四系地層主要為坡殘積和沖洪積堆積,坡殘積層主要分布于山坡上,厚度0.5 ~2 m,沖洪積層主要分布于河床及沖溝口,為砂礫卵石,厚度1 ~4 m。第四系地層不整合覆蓋于花崗巖之上。
工程續建時先對壩體加固灌漿。在新舊接觸面進行錨筋鉆孔(深約1m)時,發現壩體空腹現象較嚴重,漿砌膠結材料大多采用黏土混合草木灰砌石,且在溢流壩外可見漏漿痕跡,據此可以判斷原工程存在較嚴重的質量問題[1]。
經參與建設的村民了解,由于當時管理體制,有的建設者為節省勞力,將草木灰代替水泥從山下挑到山上水庫工地,工程存在隱患。壩體加高后將危及大壩安全,須先灌漿加固才能加高。
但砌體透水性強,不易灌漿,濃漿不能透過,壓力不能太大,否則會發生抬動[2]。最佳的漿比為2:1。砌體中混凝土極為疏松,部分混凝土圓柱狀芯樣中存在嚴重的骨料分離現象,芯樣表面粗糙,普遍存在氣孔,砌筑不夠飽滿,局部只有砂漿,無骨料。條石間混凝土多為碎塊狀。
此外,在局部地方發現粗骨料堆填,在鉆孔過程中發生坍塌、卡孔現象;甚至個別孔中發現孔洞及回填土。
1)在樁號0 +010-0 +021 及0 +053 以右至山體,發現全風化巖(花崗巖全部風化后經地質擠壓成為石英砂的密集物),此種為花崗巖全風化物,呈棕白色石英砂狀,基本不含黏粒,密實,鉆具不能壓入,但攪動后會散掉,水沖不下去[3]。透水性、抗滲性不定。
因未挖槽處理,砌體與風化接觸面薄弱。在灌漿過程發現在1.5 m滲徑、0.2 MPa壓力下很易向上游擊穿。多次發現,即使濃漿也無法止漏。后在低壓力(0.08 MPa)、較濃的漿比(0.6∶1)才堵住。
2)其他出露的巖基較好,基本上是微風化花崗巖,呈肉紅色夾白色點狀斑晶,碎塊狀,質硬脆。
從灌前壓水試驗來看,孔距為4 m(溢流壩段),5 m(非溢流壩段)時,吸水率普遍屬極強透水;經加密(實為Ⅱ序孔),吸水率明顯降低。
溢流壩段從Ⅰ序平均q =76.7 Lu降到Ⅱ序平均q =28 Lu,經過檢查孔又降為平均q =9.7 Lu。水泥單耗也從Ⅰ序83.1 kg/m降到Ⅱ序47.3 kg/m。經過檢查孔又降為33.5 kg/m。
非溢流壩段從Ⅰ序平均q =70.4 Lu降到Ⅱ序平均q = 33.6 Lu,經過檢查孔又降為平均 q=14.3 Lu。
水泥單耗Ⅰ序與Ⅱ序相差不大,但在檢查孔又降為23.2 kg/m。
1)壩體采用水泥補強灌漿。①鉆孔孔徑,取樣孔采用Φ75,其余采用Φ56;②應鉆進基巖0.5 m,但若遇到砌體是在全風化基礎上時,應鉆進2.0 m;③灌漿進程若遇孔洞等,應采取適當措施及時處理。
2)左岸山體采用風鉆布孔,孔深4 ~6 m,孔距2 m,排距1.5 m,用水泥灌漿,漿比≥4∶1。
3)右岸山體與黏土心墻之間開挖寬1.5 m ×深1 m以上的結合槽。,開挖至要求后回填C20 混凝土(埋石率25%)。
1)由于砌體與巖基石質一樣,或有特大的巖石在巖基,難以界定砌體與巖基的接觸面,個別孔未打到巖基。
同時因設計揭示的情況與實際巖石有出入,造成鉆孔灌漿未能分清段長,會影響灌漿效果。
2)左岸壩體較好,基本達到要求,可不作處理。右岸按5m 的孔距,梅花型布置,無法達到設計要求,經過打Ⅱ序孔(加密)之后,質量有所改善。這時所布孔位呈方塊狀,因此把檢查孔布在方塊之中,仍未達到要求。便在方塊之中再補一排,這樣右岸相當于布置三排,實踐證明這樣的布置較好。
3)溢流壩段,經過處理有所改善。在高程87m以上,平均q <10Lu,質量好于下段,建議在壩后平臺進行鉆孔,進行水泥灌漿。以典型剖面上可以看出,在溢流壩的高程87 m以下,再加鉆一排,孔深7 m左右,頂角10°傾向上游。
4)壩后表面仍有個別漏水,估計鉆孔未觸及到有關裂隙,須進行處理,可采用鑿孔,埋管進行灌漿。
1)因存在全風化基礎,特別在拱壩的溢流壩段,建議在計算拱壩的承載力過程中,考慮基礎的抗壓、抗剪、抗滲情況,特別是抗滲情況。
2)在Ⅱ期施工過程中,只對壩體進行補強灌漿,未對基礎進行固結和帷幕灌漿。壩體基本達到設計要求。右岸山體與砌體之間發現強風化花崗石,須 處理以防止繞壩滲漏等問題。

表1 灌漿成果統計表
1)本壩體在補強灌漿前,砌石間砂漿(或混凝土)質量低劣,結構疏松,密實性差,且在溢流段支撐部分設置干砌石,對全拱段整體性有重大不利影響。所幸原壩前防滲混凝土質量甚好,抗滲性強,尚未形成壩體重大滲漏。本次擴建前進行一次全面的補強灌漿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本次灌漿,增強了壩體的密實性。主體部分壓水試驗檢查及加密后,已使q <10 Lu,可作為密實性參考數據。
2)壩基溢流段有寬度10 m,非溢流段有20 m,深度下限不明的全風化層,混凝土墊層未形成整體且厚度僅5 ~10 cm,這在壩基與基巖接觸面上形成薄弱環節。
雖然本次鉆進對此類全風化巖體的承載力、抗剪性能及抗滲性未能界定,但可判斷其物理力學性能強于土類。
3)在高程87 m平臺,對干砌區施灌時,采用孔口敞開自流式注漿,人工孔口摻砂,砂料隨漿液流入孔內的方法。
此種方法是依靠進孔漿液形成的漿與砂料混合,加砂過程不能太快,最好是隨漿管出口射流帶入砂料,灌注中一般不發生干料堵孔情況。如被堵塞,以3/4 水管插入孔內略加疏通即能恢復灌注。所注入摻砂漿液已發現可擴散至相鄰孔。
4)本次灌漿不斷調整分段及灌漿參數,取得較明顯的效果,至于未能將吸水率降至5 Lu以下,在于孔距難以滿足必要的要求。經過灌漿后,回訪多次,工程運行正常。
1)灌漿仍是種較好的處理壩體滲漏的方法。特別是對于早期建設的小型水庫,由于缺失必要的地質資料。
在灌漿過程中,特別是灌前壓力的確定,有利于檢查壩體的工程質量,及早發現壩體情況。在灌漿后,也能分析灌漿效果。
2)前期地質工作很重要。建議做好地質勘察工作,以利于工程設計、施工,保證工程質量。
[1]劉大力. 靈芝湖水庫壩基處理工程帷幕灌漿施工[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08,36(05):178.
[2]黃育華,盧賓. 余慶橋水庫高壓噴射灌漿防滲處理工程的施工[J]. 西部探礦工程,2005(S1):287-288.
[3]曹興山,陳志猛,陳厚軍. 帷幕灌漿在壩基防滲處理中的應用—以新疆烏什水水庫為例[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8(01):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