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開亮
轉型升級學深圳
萬開亮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激起極大反響。深圳痛定思痛,主動作為,走出了一條“深圳速度—深圳效益—深圳質量”的轉型升級之路。杭州與深圳城市特質相似,民營經濟發達,創業氛圍濃厚,但也都面臨著土地、環境、用工等要素瓶頸制約。“轉型升級學深圳”是杭州“大對標”活動的重要追尋,學習借鑒深圳推進產業高端、自主創新、城市更新、平臺建設、企業培育等方面的創新做法,推動杭州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深圳成功的轉型之路在于每個階段都堅持國際視野,緊緊抓住全球產業革命的機遇,堅持發展高端產業、促進產業高端發展。一是以“深圳質量”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深圳自2006年開始加快改造服裝、黃金、珠寶、機械等傳統行業,并發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每年設立7億元用于傳統產業升級,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品牌培育和技術改造等三大工程,推動服裝、珠寶產業變身時尚產業、創意產業。舉辦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深圳國際珠寶展覽會和中國(深圳)國際鐘表展覽會的規模,提升深圳品牌影響力。二是堅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2009年金融危機后,深圳加快培育生物、互聯網和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產業規劃和政策體系,連續7年集中250億元財政資金投向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幾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3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三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2013年深圳發布“1+3”未來產業發展政策,每年安排10億元支持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未來產業發展,引入太空科技南方中心等重大平臺。四是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促進產業融合。深圳依托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優勢,全面與香港合作,重點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專門專業、網絡信息、創意設計等高端服務領域,文創、工業設計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為深圳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潤滑劑”。深圳的工業設計從業人員約占全國1/4,IF國際設計大獎和紅點獎獲獎總數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
2004年,面對資源的緊約束,深圳首次提出了建設區域創新體系。經過十年努力,2014年深圳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式獲批,這是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出臺的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在創新投入、載體建設和創新生態建設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創新投入。深圳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4%,每年安排100余億元用于支持創新研究和產業發展。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深圳90%的研發機構、研發資金投入、研發人才、研發成果在企業。二是加大重大創新載體的建設。深圳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國家基因庫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先后建成,國家、省和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1107家,是前30年總和的3.6倍。華大基因、光啟等新型研發機構呈現引領式創新、爆發式增長態勢,三星通信設備研究院等一批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深圳。2014年深圳PCT國際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比重超過48.5%,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三是積極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深圳推出虛擬大學城和實體大學城的模式,引進北大、清華、港科大等54所高校在深圳設立研究院。制定實施“孔雀計劃”和高層次人才“1+6”等政策。五年累計引進“孔雀計劃”、“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59個。制定實施關于利用資本市場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措施,VC/PE機構達1.5萬家、注冊資本超過1.1萬億元。設立深圳國際創客周,一批眾創空間快速興起。高交會、電子信息博覽會、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國際工業設計大展、IT領袖峰會和BT領袖峰會等成為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
進入園區建設瓶頸后,為加快產業轉型,深圳力促高新區擴容、保稅區轉型、前海新區建設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大平臺。一是大膽探索“一區多園”建設國家高新區。1996年批復的深圳高新區控制面積僅為11.5平方公里。為拓展開發空間,深圳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將高新區范圍延伸到寶安、龍崗2個行政區和光明、坪山、龍華、大鵬4個新區,形成了“一區多園”格局。2009年深圳市明確高新區規劃面積為185.6平方公里,并按照管理關系將14個園區劃為直管區和共管區。2014年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后,深圳自主創新發展平臺增加至397平方公里。二是推動綜合保稅區轉型發展。2013年,《深圳保稅區域轉型升級總體方案》(深府〔2013〕66號)制定出臺,保稅區探索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深化深港合作、提升參與全球分工水平的先行區與示范區。2014年深圳五類七個國家級保稅區完成進出口總額1388.7億美元,占全市總量的28.4%;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1%,稅收總額79億元。三是啟動建設前海新區。2010年國務院批復《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要充分發揮香港國際經濟中心的優勢和作用,利用前海粵港合作平臺,在十年內建成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把前海打造成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成后10分鐘內至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半小時內可抵香港中環。前海新區將成為深圳轉型升級的新藍海。
經過多年的“深圳速度”后,深圳最先遭遇土地瓶頸。新增建設用地即將耗盡,50%的存量建設用地集中在農村集體組織,產權不清晰等問題比較嚴重。2009年深圳推進以“存量土地二次開發為主”為目標的土地制度改革,其諸多創新性做法值得杭州學習借鑒。一是強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深圳于2009年通過《城市更新辦法》,并啟動了以“城中村”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計劃。2013年深圳出臺了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1+6”文件,創新性地建立土地收益共享機制、差別化土地供給、工業樓宇分割、創新型產業用房供給等制度,突破了“政府主導式更新”模式。二是創新利益共享機制,破解“行政強拆”。深圳借鑒臺灣地區的“區段征收”、“發展權共享”的思路,鼓勵并允許“城中村”的產權所有者(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自主改造和合作改造等方式。創新土地增值收益在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用地企業之間的分配模式,例如對已列入城市更新計劃的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征未轉用地,80%由繼受單位進行城市更新,20%納入土地儲備。三是政策創新引導轉型升級。深圳允許開發企業自主制定和實施改造規劃,按照協議出讓價獲得改造后的土地,打破了現有土地審批“招拍掛”唯一門檻;適度放開工業樓宇分割范圍,改造后形成的工業樓宇可分割轉讓;推動差別化供地政策落實;要求城市更新項目中按一定比例(15%左右)配建創新型產業用房,鼓勵存量產業用地提高容積率并按一定比例配建創新型產業用房,允許“限銷售對象、限銷售價格、限二次轉讓周期”的方式向市場流通。
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深圳有4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分別是平安保險、華為、正威國際和招商銀行。在中國500強企業中,深圳共有32家企業入選,其中有7家企業進入前100強,涌現了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制造業強企,騰訊、萬科、平安、招商銀行等服務業強企。截至2014年底,深圳共有境內上市公司190家,其中94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涉及新興產業。一是鼓勵本土企業全國布局。深圳探索“總部+分支、研發+生產、中心+網絡”等發展模式,鼓勵本土企業在輸出產品的同時,輸出技術、管理和服務。同時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快深莞惠一體化,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打造深圳產業轉移最佳承接地。二是鼓勵本土企業全球布局。深圳鼓勵本土企業“走出去”,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整合全球資源。深圳“走出去”的企業已達2000多家,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投資,涉及金額累計100多億美元。“走出去”的層次逐步提高,高新技術企業成為龍頭,從原來的貿易公司或者營銷點發展到設立研發和進行跨國并購。三是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深圳除了設立創投引導資金撬動風投進入科技型企業發展,政府資金大力扶持光伏、基因測試、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持續創新的驅動下,深圳在第四代移動通信、基因測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居世界前沿。華為技術、中興通訊進入全球4G通信領跑方陣,在TD-LET技術領域的基本專利占全球的1/5。華大基因新一代基因測序能力全世界第一,光啟研究院專利申請量占全球超材料的85%以上。
作者單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