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飛 姜文官 李 晶 趙 武 宋 瑤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放射科,遼寧沈陽110101
B超、C T、M R I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意義
段文飛姜文官李晶趙武宋瑤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放射科,遼寧沈陽110101
目的對比B超、CT、MRI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意義。方法選取90例已被病理確診為甲狀腺微小癌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CT及MRI的方法進行過影像學診斷,并將影像學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做對照分析,統計腫瘤直徑≤1 cm患者的甲狀腺微小癌陽性率。結果對于腫瘤直徑≤1 cm的患者,B超顯示腫瘤陽性率為73.3%,CT顯示腫瘤陽性率為35.6%,MRI顯示腫瘤陽性率為31.1%,CT與MRI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超與CT、MRI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超、CT、MRI為甲狀腺微小癌早期診斷的常用方法,其中B超是目前最有效的檢查方法,為臨床診斷疾病提供更為有效的依據,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甲狀腺微小癌;B超;計算機體層掃描成像;磁共振成像
甲狀腺微小癌是一種甲狀腺區腫瘤直徑≤1 cm的一種特殊類型甲狀腺癌,本病大多為偶然發現,其主要特點為病灶小、發病隱匿、無明顯臨床表現,且體表觸及不到異物[1],而病理顯示在頸部淋巴結處有以乳頭狀癌為主轉移性甲狀腺腫瘤,少數為濾泡癌或髓樣癌,甲狀腺微小癌發病率較高,占甲狀腺癌的11.2%~28.3%,且統計顯示女性更易患此?。?]。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臨床醫療事業也快速發展,人口趨于老齡化,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人們對甲狀腺微小癌的重視程度逐年加深。由于甲狀腺微小癌常規體格檢查較難發現,因此術前診斷多采用較為先進有效的影像學技術進行檢查,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技術有B超、CT、MRI等[3],但每種影像技術的原理方式不同,檢查結果也不盡相同。本次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通過對比影像學檢查結果和病理結果,探究B超、CT、MRI三種影像學技術對甲狀腺微小癌診斷的準確性,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5月~2014年3月于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經手術病理確診的甲狀腺微小癌患者90例,對其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CT及MRI的方法進行過影像學診斷,其中,男42例,女48例,平均年齡(43.2±2.3)歲;患者病程4~10年。
1.2診斷標準
1.2.1影像學診斷
1.2.1.1B超顯示[3]①正常甲狀腺組織周圍有結節,結節邊界不清楚,形態不規則,結節呈弱回聲或回聲不均勻,多數結節血流信號不明顯,多數患者伴有結節性甲狀腺腫;②病灶區正常結構消失,部分頸部淋巴結腫大,可伴有沙礫樣強光點或液性暗區。
1.2.1.2CT顯示[4]①病變區甲狀腺腫大,周圍脂肪間隙不清或消失,腫瘤密度不均勻呈不規則低密度區;②腫瘤邊界不清,腫瘤壁不規整,包膜連續性中斷,瘤體內有細沙粒樣鈣化;③有囊內乳頭狀結節和囊內鈣化性結節。
1.2.1.3MRI顯示[5]①T1加權信號正?;驗榈托盘?,T2加權為高信號,腫瘤周圍有不完整包膜樣低信號影;②頸部淋巴結出現轉移,甲狀腺周圍組織器官出現浸潤;③腫瘤邊緣模糊,形狀不規則,信號不均勻。
1.2.2病理學診斷[6]
大體標本呈現為腫塊形成,肉眼無法辨別腫塊,顯微鏡下發現微小的乳頭狀癌,直徑0.5~1 cm,高倍鏡下可見乳頭狀突起,突起表面有單層或雙層的癌性上皮細胞,細胞變異排列紊亂、核分裂減少,惡變結節的結節狀硬化灶呈浸潤性生長,多伴有局灶性纖維化。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影像學診斷及病理診斷;②年齡為17~68周歲;③血壓、血糖達標;④患者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①拒絕調研或不合作,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有明顯合并肝、腎疾病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③對多種藥物過敏及過敏體質者;④正準備妊娠或哺乳妊娠的婦女;⑤精神病患者。
1.5診斷方法
1.5.1B超檢查[7]
B超探照時探頭所用頻率為7.5 MHz,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后伸暴露頸部檢査部位,主要掃查兩側淋巴結,以及縱、橫、斜多方向掃査兩側甲狀腺,主要觀察腫塊位置大小、邊界形態、內部回聲、血流信號等。采用儀器為德國Siemens公司出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5.2CT檢查[8]
患者體位取仰臥位,頭部后伸,先自舌骨水平至主動脈弓上緣進行平掃,之后增強掃描并保持體位不變,使用碘海醇做對比劑。采用儀器為美國Philips公司出產的多層螺旋掃描CT儀。
1.5.3MRI檢查[9]
所有患者均行增強掃描,經靜脈快速推注釓劑后(Gd-DTPA,0.1 mmol/kg,1.5 mL/s)立即行T1WI(采用SE序列:TR700 ms,TEllms)掃描。掃描過程中,患者應平靜呼吸,避免吞咽、咳嗽等動作,預防運動偽影形成,同時采取合適體位進行掃描,避免血管搏動偽影。MRI應用3.0T(Siemens,Trio)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采集部位為頸前表面。
1.5.4病理檢查
病理學診斷按照WHO(2004)內分泌器官腫瘤分類進行,術后取標本,所有材料均采用4%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常規HE染色切片。所有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6觀察指標及檢查方法
分別觀察B超、CT、MRI三種影像學檢查方式診斷腫瘤的陽性率。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于腫瘤直徑≤1 cm的患者經診斷后,B超顯示患者腫瘤陽性率為73.3%,CT顯示腫瘤陽性率為35.6%,MRI顯示腫瘤陽性率為31.1%,CT與MRI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超結果與CT、MRI結果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經檢查后腫瘤直徑≤1 cm患者的診斷陽性情況
甲狀腺微小癌又稱隱匿性甲狀腺癌,根據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診斷標準,認為甲狀腺微小癌的甲狀腺癌性結節最大直徑≤1.0 cm,此定義雖有爭議,但目前臨床主要以此來作為疾病依據的診斷。甲狀腺微小癌的病理特征表現為腫瘤有惡變結節,并伴有局灶性纖維化,且硬化灶為浸潤性生長,肉眼可見為孤立質硬、實性灰白、境界清楚的病灶[10]。由于甲狀腺微小癌病變的組織形態主要為乳頭狀癌,所以又被稱為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除乳頭狀癌外,甲狀腺微小癌也包括混合性癌、濾泡狀癌、髓樣癌等幾種類型[11]。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臨床上對甲狀腺微小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多數醫家認為其為癌前病變,所以對疾病的診斷尤為重視,但因甲狀腺微小癌病灶微小,病情發展緩慢,病發時也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所以不易被醫生發現。甲狀腺微小癌多數是在手術過程中偶然發現的,或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時而被發現,或術中病理檢查是才被診斷,更有部分甲狀腺微小癌終生處于亞臨床狀態而不發?。?2]。因此,對于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尚無明確方式,且臨床漏診率較高,目前臨床上主要診斷方式以B超、CT、MRI、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FNA)等為主[13],但為使患者更加接受對疾病的診查,臨床上主要采用B超、CT、MRI等影像學無創性檢查。
B型超聲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影像學診斷方式,是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B超可以清晰地向人們展示各臟腑器官的斷面像,圖像清晰并與解剖結構相似,富有實體感[14]。隨著B超的推廣使用,現已成為集臨床上無創、成本低廉、易于反復操作等優點一身的診斷方式,可為臨床大部分疾病早期做出明確診斷?,F階段,B超已經成為診斷甲狀腺疾病的首選診斷方式之一,因此,超聲鑒別診斷甲狀腺微小癌腫瘤的良惡性,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超聲檢查主要可清楚顯示出甲狀腺內腫瘤的大小、位置、形態、邊界、單發或多發、包膜完整性、囊性變或實性變以及內部有無回聲、血流、鈣化以及有無頸部淋巴結腫大等[15]。甲狀腺微小癌的B型超聲診斷依據:微小癌直徑≤1 cm,形態結構不規則,邊界模糊不清,內部及周圍血流較為豐富,多表現為實性低回聲包塊,并伴有沙粒狀鈣化[16]。總結甲狀腺微小癌的B超聲像圖特征,主要有如下內容:①如蟹足樣形狀的不規則形態結構,向周圍組織滲透浸潤;②微小癌結節內部主要為低回聲,并可見沙粒狀或斑塊狀的強回聲鈣化灶;③包膜不完整,邊界模糊不清,囊性病變不多,即使有囊變范圍也較?。虎蹷超顯示同側頸淋巴結有轉移,微小癌內部或周邊血流豐富[17]。現代研究發現,部分甲狀腺微小癌的最先表現為頸部淋巴結腫大,因此對頸部淋巴結內有鈣化或囊性成分者[18],建議應盡早進行B超檢查。
CT是一種較為昂貴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一般不用做體檢,但其對于癌腫的侵襲范圍和部位可做較好評估,在診斷甲狀腺部位疾病的過程中CT的應用,可準確確定癌腫的范圍、病變區是否有淋巴結轉移以及癌腫的良惡性。正常的甲狀腺有雙層被膜,即外科膜和固有被膜,雙層被膜都完整覆蓋腺體表面,且甲狀腺含碘量為人體最高,血液供應量也極其豐富,這樣的生理結構特點,使甲狀腺的密度與相鄰軟組織密度相差甚多,以至于通過CT掃描,可清楚地將甲狀腺組織與周圍組織結構相區分。由此可知,若甲狀腺組織發生癌變或其他病變,儲碘細胞就會遭到破壞,降低了甲狀腺組織內的含碘量,此時在CT成像上顯示為低密度區,由此可知CT掃描可作為檢查甲狀腺微小癌的有效手段之一[19]。臨床結果總結可知,甲狀腺微小癌的CT圖像特征為:腫瘤直徑≤1 cm,邊界形態不清,低密度病灶為主,CT掃描增強后病灶表現為不均勻強化,部分伴隨出現鈣化[20]。對比其他甲狀腺疾病,如淋巴結轉移癌,主要表現為低密度、邊界清晰病灶,掃描增強后有明顯強化,有囊性變,囊壁內乳頭狀結節伴鈣化有明顯強化。甲狀腺癌的CT圖像表現:甲狀腺腫大,腫瘤呈形態不規則的低密度區,邊界不清,密度不均,淋巴結腫大,向四周侵犯,有鈣化形成,嚴重時病變中心部位可出現壞死灶或囊性變,病變處囊壁內外厚薄不均,內壁不光滑,可有瘤結節出現,增強后呈現“靶眼征”,僅囊壁和瘤結節增強[21],也有多數腫瘤邊界清楚,無鈣化。由此可知,由于掃描層與腫瘤的距離、腫瘤的大小、腫瘤發展、腫瘤包膜完整性、有無鈣化或鈣化的體積等因素,甲狀腺部位的癌性疾病在CT成像下的表現大致相同[22]。故CT掃描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價值較小,尤其是對于微小癌腫瘤直徑≤1 cm的診斷,其鑒別能力不如B超,只有當判斷是否有周圍組織侵犯時,CT才清楚地顯示腫瘤侵犯范圍及程度。且本次實驗結果表明,對于腫瘤直接≤1 cm甲狀腺微小癌患者的CT診斷陽性率為35.6%,因此CT成像可作為甲狀腺微小癌的輔助檢查,但不可確診。
MRI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可直接顯示出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以及各種斜面圖像,其檢查不需注射造影劑,也不會產生偽影,無電離輻射,但由于其造價昂貴,所以臨床上MRI檢查的價格較高,早期不作為體檢使用。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MRI檢查的優勢以逐漸被大家認可,臨床應用也逐漸增多,常規的MRI主要從形態學角度檢查疾病病變,如病灶信號、腫瘤邊緣、強化特征、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侵犯周圍結構等[23]。因此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斷中,MRI的主要應用優勢有很多,如多方位成像、軟組織高分辨率、腫瘤組織信號極其敏感、極易發現轉移淋巴結、極易發現周圍組織是否受腫瘤浸潤、定位精準等,這些優勢都很好地向醫生展示小病灶部位,并及時判斷腫瘤侵犯范圍,又因其對比劑對甲狀腺功能影響較小,所以MRI可為甲狀腺疾病的病變提供更多檢查信息,為多數甲狀腺疾病的病變進程與預后,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然而臨床上普遍認為MRI是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浸潤以及頸部轉移淋巴結的有效檢查方式,但并無明確研究表明MRI可有效診斷癌腫、結節等良惡性,且MRI對病灶鈣化程度的檢出沒有B超、CT敏感,因此當MRI檢查的圖像出現重疊或缺乏代表性表現時,應結合其他檢查進行鑒別檢查[24]。尤其是對于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由于病灶直徑較小,且甲狀腺周圍組織沒有受到腫瘤侵犯,也沒有頸部轉移淋巴結跡象,所以MRI對甲狀腺微小癌的定性診斷仍存在相應不足[25-27]。且本次實驗結果表明,MRI對腫瘤直徑≤1 cm的甲狀腺微小癌患者診斷陽性率僅為31.1%。由此可知,MRI可作為二線檢查方法,主要應用于甲狀腺疾病術后復發及癌癥轉移的檢查,代替增強性CT檢查,有助于不能進行此類型CT檢查的患者了解自身頸部淋巴結情況,更有助于檢查甲狀腺疾病術后復發情況及患者病變術后纖維化情況[28-30]。MRI結合B超、CT檢查是對甲狀腺微小癌的定性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有效方式。
B超、CT及MRI是影像學檢查時常用的檢查方式,三者各有優缺點。本研究通過對比三種影像學檢查結果可知,B超對于甲狀腺微小癌的檢查是極為有效的,CT、MRI不可單獨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綜上所述,對于疾病的檢查不可單一相信某種檢查方式及結果,應廣泛采集診斷依據,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1]姚琪遠,鄒強,倪泉興,等.甲狀腺微小癌(附5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6):358-359.
[2]孫嘉陽,秦華東,石鐵鋒,等.58例甲狀腺微小癌的臨床分析[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1,45(2):160-162.
[3]Sakorafas GH,Giotakis J,Stafyla V.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a surgical perspective[J].Cancer Treatment Reviews,2005,31(6):423-438.
[4]蔡勝,張一體,李建初,等.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征象及其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8,17(8):704-708.
[5]Lee J,Rhee Y,Lee S,et al.Frequent,aggressive behaviors of thyroid mieroeareinomas in Korean patients[J].Endoer J,2006,53(5):627-632.
[6]Roti E,Rossi R,Trasforini G,et al.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243 patients[J].J Clin Endoerinol Metab,2006,91(6):2171-2178.
[7]Brierley J,Tsang R,Panzarella T,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radioactive iodine and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o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seen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over 40 years[J]. Clin Endocrinol(Oxf),2005,63(4):418-427.
[8]童文靜,陳曉華,黃繼光,等.甲狀腺微小癌的聲像圖特征及誤診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11):805-807.
[9]魏芳,彭嫻婧,許俊,等.甲狀腺微小癌的高頻超聲診斷[J].實用腫瘤雜志,2005,20(3):234-236.
[10]楊鵬飛.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診斷價值[J].河北醫藥,2012,34(18):2800-2801.
[11]金占強,徐曉紅,黃星,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癌[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10):1848-1851.
[12]祝志川,張喜平.影像學檢查在甲狀腺微小癌診斷中的意義[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1):2359-2360.
[13]樓軍,韓志江,雷志鍇,等.各種超聲征象聯合在乳頭狀甲狀腺微小癌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4,30(12):1077-1079.
[14]鄭紅梅,鮑靜,王衛,等.甲狀腺微小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5):75-76.
[15]Wunder P,Harlsinghani MG,Hahn PF,et al.Cystic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Am J Roentgenography,2002,178(2):6931.
[16]王勇,郝玉芝,周純武,等.甲狀腺微小癌的影像診斷與治療[J].放射學實踐,2008,23(11):1280-1282.
[17]李國萍,李寶忠,任艷鑫,等.甲狀腺微小癌的影像學診斷[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11):2443-2445.
[18]師明莉,程澍潔.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甲狀腺微小癌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6):432-433.
[19]吳成愛.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甲狀腺微小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1):111.
[20]肖仲賢,于杰,李留崢,等.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36例臨床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7,7(1):35.
[21]鐘紅,馬斌林,柳麗莎,等.甲狀腺癌CT、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對照分析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10,25(6):671-673.
[22]別克扎提·再孜提漢.高頻超聲、CT檢查在甲狀腺癌臨床診斷價值的探討[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08.
[23]趙蕾,翟賀寧,王存川,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術中冰凍病理診斷分析[J].廣東醫學,2014,35(17):2697-2698,2699.
[24]李坤軍,邱建新,余得志,等.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9):385-387.
[25]周愛香,王玉恒,楊萊姣,等.甲狀腺微小癌高頻超聲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7):725-727.
[26]許增俊.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甲狀腺微小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205-206.
[27]朱炳剛,彭柳清,樊啟佑,等.超聲組織彈性成像技術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診療有效性及可行性探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7):99-101,105.
[28]薛蘊菁,趙文新,劉元芬,等.能譜CT單能量成像及物質分離技術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斷價值[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3,47(5):318-321.
[29]孫新超.結節性甲狀腺腫合并甲狀腺微小癌的診治[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2):195-196.
[30]陸玲芳,楊仲坤,孫靜,等.高頻超聲在甲狀腺微小癌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2):78-79.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 ultrasonic,CT,MRI on thyroid microcarcinoma
DUAN WenfeiJIANG WenguanLI JingZHAO WuSONG Ya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110101,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d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 ultrasonic,CT,MRI on thyroid microcarcinoma. Methods Data of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yroid microcarcinoma diagnosed by pathology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ll patients were given image diagnosis by B ultrasonic,CT,MRI,and the imaging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The positive rate of diameter≤1 cm thyroid microcarcinoma was calculated.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meter≤1 cm tumor,the positive rate of B ultrasonic,CT,MRI was 73.3%,35.6%,31.1%,the difference between CT and MRI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 ultrasonic and CT,MRI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B ultrasonic,CT,MRI as the common method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thyroid microcarcinoma,B ultrasonic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examine,which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sease,has guiding significance,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Thyroid carcinoma;B ultrasound;CT;MRI
R445.1
A
1673-7210(2015)09(a)-0129-04
2015-04-23本文編輯: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