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問題得到考古界與文物保護領域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分析和研究現階段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對策,以期為提高我國考古文物現象保護工作有效性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現場保護
前言: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繁衍并發展出了多種文化。文物作為古代文化信息承載體及具體表現形式,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但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文物自身材質損毀、老化、變質等問題較為常見,而一旦忽視對文物的有效保護極有可能造成文物消失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其代表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將不復存在,這種寶貴文化的損失是慘痛且無法挽回的。因此,加強對考古發掘中文物現場保護問題的研究具有長遠的意義。
一、現階段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問題分析
(一)專業人員較為匱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目前,文物保護基礎設備較差,難以滿足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需求。文物保護工作作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其不但對設備水平要求頗高,而且更加需要高素質的專業性人才。與考古工作相比較,文物保護工作單純依靠手鏟、毛刷等傳統工具已無法完成文物保護目標,然而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國內現有文物保護實驗室數量屈指可數,文物保護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
(二)對保護工作重視度不夠,缺乏現代文物保護意識
多數考古單位領導及從業人員畢業于考古專業,所學知識更多偏向于考古學、歷史學且實踐工作也側重于田野考古,對現代文物保護相關技術的學習較少,文物保護理念也相對落后,在實踐工作中常常出現不提取有機文物等問題[1]。另外,由于文物保護工作不僅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還需要物力、財力的支持,部分考古單位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導致文物保護工作效果不盡人意,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三)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之間矛盾突出
考古發掘工作主要是通過合理發掘技術及手段,最大限度上降低對文物的破壞。但是,就本質來看,考古發掘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行為,特別是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往往對清理出的遺跡進行采集和記錄以后并沒有立刻進行原址保護,且文物發掘現場往往設施設備不夠齊全,這樣也會對文物及遺址產生或多或少的破壞。如金沙遺址首批發掘出的象牙就由于當時現場清理和保護加固的技術不夠先進,而造成了象牙的損傷甚至斷裂,這樣類似情況的發生與文物保護工作理念及具體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解決文物保護的關鍵在于協調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之間的關系,并提高文物保護技能,只有二者協調并進,才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護歷史文化。
二、加強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對策
通過上文考古發掘中文物現場保護工作現存問題,能夠發現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緊迫且重要的工作。因此,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加強對文物的現場保護:
(一)加強對考古從業人員培訓,建立高素質考古隊伍
考古人員作為文物現場保護工作的重要主體,其綜合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文物保護有效性。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考古人員的培訓,一方面,針對現有考古人員,應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并完善的培訓體系,側重對文物現場保護重要性、關鍵技術等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人員專業能力;另一方面,積極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在考古專業中增設文物現場保護等相關專業,引導學生樹立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文物現場保護重要技術,培養專業性人才,到工作崗位中兼顧考古工作與考古發掘過程中遇到的文物保護兩方面工作[2]。考古單位還應適當調整激勵機制,吸引更多高素質、專業性人才參與到該項工作中,建立一支高素質考古人才隊伍,為提高文物現場保護工作水平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堅持現代文物保護理念,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增強領導文物保護意識作為保障文物保護工作質量的重中之重,領導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該項工作實施有效性。因此,文物保護相關單位領導應堅持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到考古發掘工作當中,將實驗室考古發掘工作轉移到考古發掘現場中。同時,地方相關部門應適當給予資金、人力等支持,加強文物保護隊伍、實驗室及文物庫房等方面的建設,為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三)協調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推動考古領域可持續發展
要想實現對文物現場保護這一目標,應積極協調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之間的關系,使考古人員充分認識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的不可分割性,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規范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流程,使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工作共同進行,既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還能夠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3]。國家文物局也可以采取適當措施,促進基層文物保護隊伍的建設,如加強對團隊考古領隊資格的審批,并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重要衡量指標,引導和鼓勵地方考古單位朝著現代文物保護工作方向發展,推動文物現場保護工作快速發展。此外,文物現場保護工作發展過程中,還應積極引進現代文物保護技術,學習和借鑒國外在該方面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考古實際情況,探索一條適合我國考古事業發展的道路。
結論:根據上文所述,考古發掘工作作為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涉及內容較多、且范圍較廣,一旦忽視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勢必會對文物研究產生消極影響。現階段,我國文物保護整體工作效果不盡人意。對此,國家文物局與相關考古單位應樹立現代文物保護理念,加強對實驗室、文物庫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加強對考古人員的培訓,建立高素質人員隊伍,完善文物保護工作規章制度,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規范性、針對性,不斷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整體水平,從而促進我國考古發掘工作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宗仁,蘇伯民,張文元. 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支撐研究中分析體系的構建[J]. 敦煌研究,2013,(01):51-55.
[2]李斌,吳晨,容波.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方法和材料的新進展[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136-140.
[3]王坤.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方法和材料的新進展[J]. 赤子(上中旬),2015,(11):35.
作者簡介:夏蕓,出生于1986年6月,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現就職于瀘定縣文物管理局,助理館員,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博物館收藏及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