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苒
摘 要:隆堯秧歌發源于河北省隆堯縣,屬于隆堯縣地方劇種,隆堯秧歌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并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價值。隆堯秧歌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從文武結合時期的隆堯秧歌談起,進一步分析了隆堯秧歌的研究價值,重點從語言美、器樂美、形式美等方面探討了隆堯秧歌的美學價值,并且研究了隆堯秧歌的發展與保護價值以及相關對策措施。
關鍵詞:隆堯秧歌 ;發展革新; 伴奏模式; 保護價值
引言
河北省隆堯縣乃唐風堯韻之地,著名的“堯山文化”即發源于此。隆堯秧歌是隆堯縣的地方劇種,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但是,近年來,這種地方傳統文化形式卻處在時代發展的邊緣,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研究以及保護。隆堯秧歌的伴奏模式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武場伴奏是其主要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隆堯秧歌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取得新的發展。當前,隆堯秧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走上了文武并舉的伴奏模式,以求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增強隆堯秧歌的生命力。
一、文武結合時期的隆堯秧歌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隆堯秧歌的伴奏樂器也發生了新的改變,這是地方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具有持續的生命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隆堯秧歌必須有文場伴奏才能參加演出。而在戲曲的武場伴奏中,打擊類樂器是其基本樂器,因為這類的樂器不存在固定音高,所以演員只能根據自己的發音起調,這就使得在演唱同一出戲時,不同人的演唱調高各不相同,缺乏表演的一致性。在戲曲演出中如果全用武場樂器進行伴奏的話,就會顯得沒有滋味,表現力明顯不足,因此無法滿足觀眾的胃口。另一方面,隨著使得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秧歌劇種,這些秧歌劇的唱詞與唱腔和以前的秧歌相比,有著實質性的變化,因此秧歌劇的伴奏模式必須改進。
新中國成立之后,河北省的南部地區逐漸流行起京劇、評劇和梆子劇等形式的劇種,那個時期對隆堯秧歌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時的秧歌劇團添加了文樂伴奏形式,后來經過不斷地創新實踐和改進提高,最終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肯定。從此,隆堯秧歌有了文場伴奏,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質的飛躍,走上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隆堯秧歌也因此進入了十年鼎盛時期,當時無論是從班社的數量上,還是從名家名段的數量上,也無論是從秧歌劇本的數量上,還是秧歌的內容上,都達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隆堯秧歌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分析
(一)隆堯秧歌的美學價值
1、語言之美
隆堯人對隆堯秧歌情有獨鐘,因為它的每一句唱詞都是那么親切,訴說著家長里短和世間人情,那動人的旋律耳熟能詳。當地的老百姓對戲劇內容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唱詞中的語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例如,在《跑沙灘》中公堂對繡鞋一場,蓉姐對繡鞋描畫的那一段唱詞中,每一句都用到了兒化音,整個唱詞轉韻非常自然,而且長短句的運用顯得層次豐富,似說似唱的風格使詞語顯得非常活潑,表達百姓生活的情趣,使人物的性格被充分地刻畫出來。
2、器樂之美
在隆堯秧歌的武場伴奏時期,伴奏效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伴奏的快慢與強弱反映了戲曲的內容需求以及人物情感。在武場伴奏中,打節奏有時也是在打感情。同樣是打板,其節奏的快慢和強弱表達著人物的不同心理變化,也表達著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在《秦香蓮》劇中,一開場就是鑼鼓伴奏,這就使觀眾感到一種威嚴肅穆的氣氛,當陳世美來到公堂上與包拯寒暄后,隨著雙方哈哈大笑,鼓樂一起,镲聲一奏,表達了兩人兩心的特殊境況。這種武場伴奏模式,能夠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形象,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而且還配合唱腔起到襯托的作用。因此,武場伴奏模式與整個舞臺的精氣神有機結合,使藝術表演在舞臺上顯得更加豐滿有形。
3、形式之美
隆堯秧歌的場上演員比較少,演出行頭也非常簡陋,所用道具用幾個包袱即可裝下,因此又被人們叫做包袱戲。秧歌演出以簡潔的形式塑造當時的社會人物,并以簡潔的語言和無從談起的舞臺布景、化妝道具等闡述著各種各樣的戲劇事件。在伴奏的選擇上,由于大部分劇目仍使用武場伴奏,但有時也會根據需要加上文場樂器,而不拘一格、靈活善變。簡潔靈活是隆堯秧歌的特點,而這也正是其內在之美。
(二)隆堯秧歌的保護發展與對策探討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保障資金用于隆堯秧歌的保護和發展?,F存的文化遺產,大都自給自足,自籌自支。而當代人對于這些古老藝術的淡漠,也加劇了他們的消亡進程。經濟拮據,資金不足,發展便無從談起。通過對隆堯秧歌的深入調查發現:自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隆堯縣委、縣政府也十分關注秧歌的發展,但沒有實質性的資金投入。縣秧歌劇團演職人員30余人,只有兩三人有生活保障,其余全是半農半藝,所以根本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在一起共謀秧歌的發展。這樣的現狀對于隆堯秧歌來說,創新發展是有相當難度的。
2、保護隆堯秧歌關鍵是傳承。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現在的人們對秧歌劇逐漸失去的興趣,這就使得隆堯秧歌被邊緣化,文化傳承已經成為隆堯秧歌必須面臨的一大問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需要有人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秧歌劇現實面臨的問題就是缺乏傳承人,以前的藝人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放棄或者半放棄這種藝術,選擇另謀出路。而后輩人也不愿從事這樣的民間藝術,這就造成了傳承后繼無人的現象。因此,隆堯秧歌必須經過新的改革創新,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
3、加大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必要措施?,F代文明對于新生一代影響深重,而對于傳統文化則全無興趣。正是這新生一代,卻擔負著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曾深刻指出:對傳統文化最可怕的顛覆是民眾對自己文化的忽略、遺忘與背棄。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到年輕一代怎樣地追捧明星,熱衷于洋節日,羨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說,東西文化并不對立,都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根源。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引導他們怎樣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留下來的幾千年文明,留住我們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