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覲
道德規范一般是經過思想家的概括和總結,并通過一定思想形式和社會途徑變為人們共同的行為標準,并指導大家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為,所以,道德規范是客觀要求和主觀認識的統一,它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民族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人們在共同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用于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利益關系的標準,以一定的風俗、習慣、傳統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人們要求和共識的行為準則。①
一、民族道德規范內容
民族道德規范內容豐富,對民族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社會公德要求
我國各少數民族中普遍提倡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講文明、有禮貌、熱情好客、與人為善、勤儉持家等,這就是最基本的社會公德要求。這些要求,在保持各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生產發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二)協調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不可避免要與他人和群體打交道。與此相適應,社會當中也產生了協調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主要包括公正平等、互助友愛、扶危濟困、有難幫助、見義勇為等。這些道德規范,長期以來,在民族社會中有效地協調和處理了人際關系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三)政治道德規范
我國各民族基本上都把熱愛祖國、反對侵略、共抵外辱、德威并治、民族團結、和睦共處作為其政治道德規范。這些道德規范在維護并鞏固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政治權利、政治制度和政治民主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四)個人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
任何一個民族對其成員的道德都是有要求的,也大抵相似。主要包括:善良正直、誠實信用、勤勞勇敢、有責任心、有良心等,幾乎是每個民族都推崇的個人道德品質。這種道德品質,也可以看成是民族社會要求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品德。
二、民族道德規范的教育意義
所謂道德教育,就是社會對其成員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情操、道德行為、道德境界等諸多方面施加系統的影響,使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自覺地遵守道德行為準則。履行自己對社會他人應盡的道德義務。②
民族道德在各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其有著自發性、權威性、交融性、穩定性等特點,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中之重,也有著很強的功能。從民族道德規范內容可以看出,民族道德規范有著調節功能和價值導向功能,但更為重要的便是教育功能
進行民族道德規范教育,提高民族道德水平或境界,就能在良好民族道德的定向、調控、推動下予以正確解決,促進個體人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對于青少年來說,民族道德規范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民族道德規范的教育方法
(一)堅持以德育人,言傳身教
少數民族地區“以德育人,言傳身教”的道德教育內容豐富而各具特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長輩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自身正確的思想言行去影響和感化孩子。孔子在《論語》中也早有論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如回族家庭注重培養孩子互相幫助、吃苦耐勞、勤儉的道德品行。仡佬族的家庭道德教育內容是通過日常活動,從小樹立道德觀念,例如要求子女勤于勞作,反對好吃懶做,教育子女偷摸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在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身體力行無需贅言,孩子的言行就是父母的鏡子,反映了家庭的傳統和現狀。需要注意的是,要把當代教育所提倡的平等、民主觀念廣泛宣傳,把灌輸與交流相結合,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孩子明辨是非,除惡揚善。
(二)加強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
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他們認識到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是多么的珍貴,進而樂于傳承和宣傳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任何民族都不希望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傳承過程中與其他文化融合程度過高而消失殆盡,而是希望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吸收先進的文化精髓,豐富和拓展本民族的文化內涵。這種與時俱進的觀念也對少數民族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加強本民族英雄主義教育
民族道德是個體道德的關系集合體,也是民族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有機系統。維護民族利益,崇尚助人為樂,反對損人利己,甚至在民族遷徙征戰過程中,具有死而無憾的英雄氣概,生存生活具有了崇高的意義。因此,民族道德具有了物質生活的意義和精神生活的意義、個人的意義和社會的意義。民族道德中的道德主體之間關系的意義具有了深刻的含義,提升和標示著各民族社會生活的文化、文明和進程。
(四)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德規范教育是否有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會民族道德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自己的道德品格。支持學生參加民族節日等重大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和群體意識;鼓勵他們參加社會主流文化活動,增進民族之間的了解,增進友誼;提倡他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樹立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全局觀念。
綜上所述,民族道德規范是少數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方面,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機制和平臺。民族道德規范教育是民族社會生活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需要,也是個體健康成長與完善的需要,少數民族的道德規范傳承需要教育來實現。選擇適當的教育方法,傳承少數民族道德規范,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王軍.教育民族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241.
②曲木鐵西.少數民族傳統教育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9.
參考文獻:
[1]高 力.民族倫理學引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王軍.教育民族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 曲木鐵西.少數民族傳統教育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哈經雄,滕星.民族教育學通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