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可
摘要:文言文的語言精練,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它記載著我國文明的歷史,是我國語言的精髓。不僅如此,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當中文言文的地位也舉足輕重,在高考中的分值也不小。學好文言文是詩歌鑒賞的基礎,而且能夠提高我們的語文修養。但是,由于文言文語境與我們生活的環境相去甚遠,因此很多高中生厭倦文言文的學習,甚至在內心深處開始抵觸,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語文成績。本文就高中生文言文學習的困惑及對策進行淺要的分析,希望有助于提高同學們文言文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文言文學習;困惑;對策
“沒有文言文,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韓軍的講話,從講話中足見文言文在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價值。文言文的學習不光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語文成績,更深層次的是傳承我國的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文言文言簡意賅,內容多姿多彩,是我國語言文學的積淀。在我們高中的課本中,文言文的內容很多,它也是高考語文的必考題目,這也看出國家對文言文學習高度重視。然而我們高中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產生了種種困惑。歸根結底是沒有采取恰當的學習策略。
一、文言文學習產生困惑的原因
(一)文言文學習的目的不明確
我們好多高中生不清楚學習文言文是為了什么,這就導致我們學習文言文草率了事,喪失了對于文言文的興趣。這樣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開始對文言文產生厭倦,進而影響我們語文的整體成績。縱觀我們高中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看法,主要存在以下觀點:1、某些同學就是不喜歡文言文,他們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認為文言文的語言枯燥難懂,學好文言文對我們的實際生活作用不大;2、還有些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絲毫感覺不到快樂,他們只是機械式的背誦書本上的文言文選段;3、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學習文言文,就是為了應付高考,如果它不是高考的考查內容,根本不可能去學習。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很不明確,這極大地降低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質量。
(二)文言文自身的特點
文言文本身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這使得我們高中生產生了閱讀的障礙。文言文本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的結晶。然而在文言文的傳承過程當中,文言文的文字內容雖然依舊精彩但是卻變得生澀難懂,不僅如此文言文所包含的內容、思想與我們高中生的實際生活嚴重脫節,我們高中生的閱歷尚淺,很難去領會文言文的思想內涵。例如,文言文的語言文字的表達與我們日常所讀的文章和平時的對話有較大的區別,這就使得我們不能準確的翻譯文言文的內容,這是不能領會文言文的最大弊端。除此以外,我們知道我們現代的文章句式比較簡單,我們理解很容易,而文言文中出現許多諸如“賓語前置”、“倒裝”等復雜的句式,這就增加了我們理解文言文的難度。
(三)學生缺乏文學的積累
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的過程,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如果想要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僅僅憑借語文教師的教學是很難學好的,因此課下的文言文相關知識的準備是關鍵的要素。但是我們很多同學都很清楚文言文知識積累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同學們真正去做的確是微乎其微。這就直接導致我們文言文的知識積累量嚴重不足,極大地限制了我們文言文的學習效率。
二、應對文言文學習困惑的對策
(一)明確文言文的重要地位
我們之所以對文言文產生種種的困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真正的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地位。一旦對文言文的重要性有著清晰明確的認識,我們會想方設法的解開心中的困惑,我們的文言文學習效果自然會明顯的提高。文言文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我們作為高中生,是將來祖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們肩負著傳承我國有些文化的歷史使命。學好文言文是傳承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我們高中生要認識到學習文言文的重要價值。
(二)注意“文字”和“文章”的有機結合
我們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不要孤立的去學習文言文的字詞,這只是學習文言文的初始階段。許多同學認為,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就能真正的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思想內涵。其實我們犯了致命的錯誤,文言文和我們平時閱讀的文章一言,我們要把文言文當做文章來看待,文言文的字詞是屬于文章的一部分,要把字詞融匯與文章之中,進而分析句子結構,從整體上把握文言文的內容。因此,要注重文字和文章的結合,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理解文言文的內涵。
(三)注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
上文已經提到文言文相關知識的積累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價值,我們不僅要明確知識積累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付出實際的行動。利用課余時間,多多閱讀文言文的經典文獻,按著老師的講課方式試著去理解其中的內涵,有不懂的地方與老師和同學們認真探討,這樣我們不僅會感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還能提高我們分析文言文的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我國語言文學的經典,我們高中生一定要認真對待,不光是為了高考,更是為了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李龐紋.新課改背景下文言文該怎樣教[J].廣西教育,2010,26
[2] 劉云志.淺談新課改下的文言文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