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桐
長江江豚,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亞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與鄱陽湖。這種有著美麗微笑的長江水生物種卻正在經歷與與它的近種白鰭豚相似的命運。白鰭豚早在2002年已經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雖然對它的保護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卻鑒于長江河道環境的惡化,白鰭豚在2007年被宣告已功能性滅絕。同樣承受著巨大環境壓力的長江江豚今天所面臨的緊張局勢不亞于二十多年前白鰭豚的困境,能否將江豚保護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就顯得十分困難了。
在長江河道中,繁忙的航運,毫無節制的濫捕與沿岸污染企業的偷排成為了威脅江豚的主要因素。而在洞庭湖與鄱陽湖,綿延不絕浩浩蕩蕩的大型采沙船在湖中作業,使得在其中生存的江豚的生長繁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這四類因素不僅僅在危害著江豚這個長江旗艦物種,同樣也對長江,鄱陽湖和洞庭湖的整體水域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江豚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作為一種生活在長江中兩千多萬年的“活化石”,它的棲息于生存實則可以很好地反應出長江水域環境與其它長江魚類的生存環境。于是,為保護江豚所作的努力也就絕不只是江豚受益,長江整體環境和其它魚類也同樣會受益。然而在今天,江豚的數量已經從1991年的2700余頭到現在不足1040頭,并且還在以每年13.7%的驚人速度下降著。如今已經到了保護江豚最關鍵最緊迫的危急時刻了,江豚保護已經到了不得不進行的地步,再或者等待它們的也許就是白鰭豚的厄運了。
在長江石首段的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見到了這家成立于1992年,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對鯨類動物遷地保護的保護區。做為國內在江豚保護領域的先行者,保護區于1990年在長江故道中投放了五頭江豚,現在已成功將其發展為可以進行自我繁殖的生物體系了。在江豚整體生存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這不但是輝煌的成就,也是極大的希望,標志著通過人類介入的保護是有可能達到保護江豚的目的的。然而,并不是所有江豚都如同天鵝洲故道中的一般幸運,他們并沒有禁捕的河道,沒有相對干凈的河水,更沒有人們對它們時刻的關注。如何對這些江豚進行保護才是真正應該被重視的。既然對所有江豚進行遷地保護明顯是不可行的,如何解決切實問題就只能通過對江豚現處環境的改善。翌日,在與當地漁民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地方上存在的問題。地方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忽視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同樣監察機制也難以適應日益嚴苛的環境保護標準。這些沿江企業肆意排放污染物,一方面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同樣也對長江水生物造成了傷害。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11.5%,卻消耗了21.3%的能源,45%的鋼和54%的水泥,從而導致我們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別為2117.6萬噸和2337.8萬噸,位居世界第一。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從最初的粗放式發展逐漸轉換為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道路。地方政府要勇于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觀念,使一批科技創新能力高,經濟附加值高,環境污染破壞少的企業起到以點帶面的發展作用。關停無治污能力,排放不達標的工廠,讓擁有更為先進治污設備的大型企業進行生產作業。或是將生態環境優勢轉換為生態農業,旅游業的經濟優勢,擺脫倚靠犧牲長江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的困境。江豚,以及其他長江生物的保護不能僅僅依靠民間力量,政府力量本應自覺應起到引導作用。據中國經濟參考報的報道,污染已導致渤海水體功能受到嚴重破壞與污染,每年逾28億噸污水和逾70萬噸污染物使渤海不堪重負。渤海中的海洋生物已經幾乎全部消失,成為 “海底沙漠”。如果不想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也重蹈渤海的覆轍,那生態環境保護就應當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攻堅戰。
洞庭湖,長江江豚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布水域,也在遭受著各種不同形式的破壞。將洞庭湖與長江相連的城陵磯已經被采沙船全部占據,綿延的沙船對江豚的繁衍與種族的遷移與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江豚每年往來于長江干流與洞庭湖捕魚,產仔,在洞庭湖枯水期間進入長江生活。然而,數百條運沙船,采沙船日夜守在通往長江的關口城陵磯,致使洞庭湖中的江豚無法回流長江。與長江的通道被人為切斷后,江豚的自然習性自然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從而使它們的繁殖能力,抗病能力都大幅下降。對于江豚的延續來說,這種整體種群所受到的傷害是致命且不可逆的,江豚的數量也是在這條極端擁擠危險的湖中逐漸減少的。挖沙船的危害并不僅限于此,挖沙會直接導致湖床的破壞,其他魚類的產卵,孵化的困難程度必然會增加,致使洞庭湖魚類的數量與種類都大幅下降。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洞庭湖現存魚種類僅為數十種,遠遠少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百二十余種的種群數量。不光是種群數量在減少,各種魚類的絕對數量也在下滑,從高峰時的十二萬噸的自然產量到現在只有二至三萬噸的自然產量。另外,湖區內一些漁民采用電打魚,迷魂陣,滾鉤的方式捕魚,也進一步加劇了魚類資源的減少。而由于江豚的食物為湖中的各種魚類,江豚的食物也會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而減少,在不能回游長江覓食的情況下,江豚的生存困境就不難理解了。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治理湖中的沙船與濫捕,也許以后不僅洞庭湖江豚會受到滅頂之災,湖中其他魚類也一定不能幸免。沙船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一時的,一次性的,但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的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所收到的損失卻是永久的,難以彌補的。
江豚,現在唯一一種生活在長江中的鯨類動物,長江中的旗艦物種,正在人類眼下如同白鰭豚一般慢慢消失。如果不再對這種比國寶大熊貓數量還少的生物進行關注和保護的話,也許未來一切的努力都會顯得太晚。如果人們還不能改變經濟發展重于生態環境的陳腐思想,經濟未必能夠繼續保持高速發展,而人類生存環境卻一定會持續惡化。只有人們有了行動的勇氣,不再將環境保護停留于紙面,江豚才有可能真正脫離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