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文
1 江豚-----水中“大熊貓”
長江江豚是江豚的亞種,是一種小型齒鯨,隸屬于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鼠海豚科、江豚屬。江豚的體型較小,頭部圓圓的,無背鰭,背部正中間有數目不等的小棘,尾鰭扁平。別名黑鼠海豬,是世界僅有的淡水海豚,通常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區域,喜愛單獨活動,有時也以家族為單位成群活動。江豚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干流為主。長江江豚自古就被漁民們奉為“河神”,幾十萬年來在長江中世代繁衍,造就了長江的勃勃生機,是長江生態的活化石,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成為為水中“大熊貓”了。然而這種已經棲息在地球上兩千五百多萬年的動物現在已瀕臨滅絕了。
2 曾經的江豚
在華夏滿滿五千年歷史中,對江豚的記載雖稱不上多,但也足夠說明了當時人們對這種生物的了解與喜愛。 宋代的孔武仲(公元1044-1101)寫過一首江豚詩: 黑者江豚, 白者白鱀,狀異名殊,同宅大水。淵有群魚,掠以肥己。這幾句話不僅講述了人們對江豚當時的認識,更進一步說明了人們對江豚生活習性的了解,并用之預測風雨。到了清朝,人們對江豚有了更加詳細的記載,,如《魏武四時食制》曰:“<魚孚><魚市>魚,黑色,大如百斤豬,黃肥不可食。數枚相隨,一浮一沉,一曰敷。常見首出淮及五湖。”
現在的人們也對江豚甚是喜愛,在十幾年前江豚還活躍的生活在幾大湖上期間,江上的老漁民常常跟隨著他們認識的江豬子去捕魚,因為江豬子出現的地方必然魚類資源豐富,捕魚豐收后,漁民們還不忘喂喂江豬子以表感謝;另外,人們在岳陽樓上望江豚,也是岳陽市民鐘愛的一道風景線。從岳陽樓上放眼湖面,有成群的江豚在湖面若隱若現,在江上快活游動的場景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然而今天,這種與江豚一起玩耍的快樂已成為一種奢望。
3 江豚瀕于滅絕的主要原因
在2007年白鰭豚被宣告功能性滅絕后,江豚成為長江里唯一的哺乳動物。而近年來,長江江豚也如當年白鰭豚一樣,數量每年大幅度下降,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活動范圍和強度的增大,長江江豚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通過此次學習和考察,我個人分析,導致江豚死亡并瀕于滅絕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過度的漁業捕撈。2.水質的污染,有許多化工廠,制藥廠,水泥廠缺乏嚴格的管理,偷偷排放未達標污染物。3.基礎建設和水力工程的建設,4.水上交通以及其它人類水上活動的干擾。這幾種原因無一不與人類現在的活動有關。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1.漁民為了提高捕魚產量時,非法使用電網,迷魂陣,滾勾等國家嚴厲禁止的捕魚方法,這些行為不但會由于濫捕濫撈而引起長江生態系統發生破壞,還會直接誤傷到江豚,導致江豚死亡。同時,過度的漁業捕撈使得江豚覓食的困難增加,導致它們的繁殖能力下降。
2.水質遭到污染的后果是:首先,會引發江豚的皮膚病;其次,在江豚吃了有毒的食物后,會引發腸胃病,而腸胃病是江豚的天敵。
3.隨著對住宅以及基礎建設的需求日益增高,挖沙船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這對江豚形成了巨大的危害,以至于許多江豚撞傷在船上或被螺旋槳打死、打傷。
4.水上交通運輸主要是大量的船只,現在許多大型船只的發動機螺旋發出很大的聲音,造成水下噪聲環境惡化。由于江豚是靠超聲波定位的,船只螺旋槳發出的聲音會干擾江豚的聲波的準確性,使它們迷失方向、尋找不到食物等。
4 阻止悲劇再次發生
因為長江江豚作為長江水系生物的頂端,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中連續死亡,說明了長江已經不再適合水生生物的的生存,所以保護長江江豚,防止其步白鰭豚的后塵,需要各類的人群開始對江豚進行保護。
做為科學保護,由武漢水生物研究所帶領,研究員們將5只江豚放到了石首市天鵝洲保護區里,到現在他們已經繁殖到了近40頭。每年都會有2-4頭小江豚出生,這也讓天鵝洲保護區成為了世界上鯨豚類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案例。除了遷地保護之外,在武漢水生物研究所里還飼養有幾頭江豚,供科學家進行研究。但這只能起到研究和指導作用,真正解決長江江豚瀕于滅絕的問題,需要全面采取措施,而且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我們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一、政府建立起自然保護區,這是現在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以前很多瀕危動物都是采取這種保護方法被保護,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除了就地保護,還可以遷地保護,這種方法可以在長江已完全不適合江豚生存時采用。二,國家完善相關法律,嚴懲漁民采用非法手段捕魚,如使用電網,滾勾,迷魂陣等。一經發現,堅決打擊,不僅沒收捕魚工具,還需交罰款。同時,也要在漁民和居民之間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通過電視,網絡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保護長江并不只有魚類收益,更重要的是漁民的年收成會大大升高。實際上,近年來漁民捕魚量大大下降,就是因為人們對長江資源無節制的使用,使長江過度開發,生態系統被破壞,不在適合生物生存。除了政府要加強宣傳力度以外,知識分子更要參與到這種活動中去,組成志愿隊,對漁民進行教育 ,同對江豚有傷害的行為作斗爭。
長江江豚的保護的實質是對長江水域環境的保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各項產業,使中國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這種經濟的飛速發展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和現在瀕臨滅絕的江豚,都只是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的縮影。所以,在地方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關注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做到合理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地方,必須先重建生態環境,然后再發展。
不要讓我國重走英國的老路,工業革命大力開采后,英國又用了百年時間去重建環境,試想,將環境破壞的代價是多麼的大啊!這個發達國家告訴我們的教訓就是,不要以環境為代價,加快經濟建設,只有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使經濟得到良性的循環發展。社會全體成員都應該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一起保護我們共同賴以生存的大家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