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達
2105年8月我參加了“留住江豚的微笑”長江江豚科考營,8天的時間,我們到了武漢中科院研究所,白鱀豚保護基金,了解了長江江豚的現狀,零距離接觸了江豚,給江豚喂食,了解了江豚的生活習性;參觀了石首長江天鵝洲豚類國家自然保護區,實地觀察了野生江豚的生活環境;也去了岳陽鄱陽湖了解了漁業的現狀及漁民的現狀,聽志愿者講解挖沙現狀及對江豚的影響。
長江江豚,普通的名字江豬,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在2500萬年,地球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區域。生態環境惡化,自20世紀80年,長江江豚種群快速衰減。通過此次科考活動,我了解了目前江豚僅有1200-1500頭,數量已少于大熊貓。江豚的死亡數遠遠高于國內所有瀕危野生動物,目前生活環境依然在惡化,江豚的生存現狀陷入瀕危。需要引起國家的注意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在我國,雖然政府倡導環境保護已經幾十載,但是我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確日趨嚴重,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其深層次原因之一在于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度低。 自1996年以來,我國的環保組織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長,而在2012國內的環境事件更加嚴重,達到了120%的增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長楊朝飛介紹,自2005年以來,環境部直接接報處理的事件達927起,屬于重大環境事件的高發期,其中2011年的環境事件比2010年增長達120%,其中比例較高的要數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污染事件。楊朝飛表示,目前,中國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并非完美無缺,沒有明確法律法規,即使有些規定也是過于抽象,實施困難,無法實際操作運用,難以滿足公眾需求。“公眾參與是解決環境問題不可替代的力量”,楊朝飛建議建立公眾參與機制,要進一步健全環境法規,如關鍵項目環評聽證制度同時建立一個大眾的溝通平臺,提高政府與企業以及公眾的對話機會,共同磋商環境問題。
環保目前對于國人來講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了,我國的政府對此問題更是提出了明確的管理目標。現在,提起保護環境,是沒有公開反對的人的,而要做到真正用行動來長久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我們有限的資源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做很多有意義的工作來實現環境保護。而當前首要工作是提升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讓資源意識及生存意識扎根到每個人心里,體會到環保問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系到我們的后代和人類社會的存亡。只有全民動員,普及環保的重要性,改變那些抱著多我一人或是少我一人都可以的思想,環保工作一刻也不得松懈,而且也不能只靠政府部門,我們的單位、企業、個人都應該承擔這份責任。在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環保的問題都是依賴于公民,可是我國卻是相反的,參與度較低,這就嚴重的給我國的環保事業造成了障礙,就當前公眾參與環保意識薄弱問題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眾參與的體系及制度未建立完善。
近年來,盡管環境事件更加理性、積極的公眾參與,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體系尚未真正建立,還是要得到相關機制和法律的保護。
二、眾的參與意識和環保知識都比較低。
由于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社會都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經濟增長是衡量官員政績的唯一指標,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知法犯法違法,經濟第一成了全社會奮斗的目標。群眾關于環保的問題,維權難,造成大部分公眾,對于經濟之外的事物,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三、于環保信息的公開有待進一步加強。
由于政府的政績需要,一些違反環境的建設及工程都被刻意隱瞞下來,環保事件大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政府職能部門大多刻意回避環保公開制度。即使履行了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也是在政府內部或體制內媒體公開,公眾一般看不到,即使看到那些專業術語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看懂的。對于環境引發的群體事件也是盡量隱瞞事實,用經濟補償或者干脆置群眾呼聲不顧。
四、公眾與形式過于單一。
目前,我國公眾參與形式主要是問卷調查,以及一些網上公示,座談會等單一的參與方式。雖然近年來有了一些聽證會制度,但是哪些人能進入聽證會并不清晰,而且進入聽證會的普通公眾有多大的話語權也沒有明確定位。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解決:
一、 完善公眾參與的法律法規
加快環境的立法工作在過去幾年里,環境問題一直被認為是政府的事情,而如今隨著大眾認知的提升,環保需求會更加的強烈,當前的政府機構不僅承擔治理的責任,還服務于大眾,確定公眾在環境問題的參與權,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繼續推進環境責任的法制化,遇到公眾表達訴求時,政府的應對方案和處理結果,這需要有健全的法規和界定的標準。
二、 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及公眾監督職能
公開環境信息,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建章立制,保障公眾的議事權。借助公眾輿論和公眾監督,對環境污染者和破壞者實施壓力。
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健康風險,由于環境問題引起的糾紛和各種公眾的事情,特別是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意識,重視公眾對公共環境,政府在提供質量,控制良好環境污染損害,防止環境健康法律風險,維護公民的權利和利益的基本行政有效性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我國公眾參與愛環行動還存在很多不足,環保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公眾的參與和支持。環境保護要擺脫目前的困境,引導和吸納提高公眾的參與度的范圍和渠道是必由之路,像每一個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不可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當工業文明進入21世紀后,它已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環境,利用資源濫用,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度警惕。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環境,許多措施,環境保護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只要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我們將為社會,還剩下一張清水,藍色的天空。
真正的考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的只是一些小事,但我堅信,如果我們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從自己開始,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我們既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要看到自身實際情況,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我國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