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彧暉 金艷玲
從麗江機場驅車出發,一路上看著鱗次櫛比的城市逐漸遠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淹沒在茫茫的綠野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層巒疊嶂,入目是一片望不盡的郁郁蔥蔥,身側翻滾著渾黃的長江。終于,我們遠離了熟悉的都市,駛進了大山的深處,走向那片神秘美麗的白馬雪山滇金絲猴保護區。
這是一片處在人類的庇護下,卻又保持了自己原本的樣貌的原始山林。初進保護區時,一瞬間幾乎以為自己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幾乎沒有一點人間煙火,頭頂上是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高而偉岸,林中只有樹葉之間互相摩挲的聲音,一車人都靜靜的看著窗外。
身處在這樣一個保護區內,生活也變得簡單起來。吃的就地取材的美味的食物,住在當地人搭建的傈僳族小木屋里。我們剛到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了,當把行李什么的都安置好以后,小木屋外面的世界已經被夜色籠罩,出了小木屋只稍一低頭就能看見山谷低處的一個小小的村落,于是在這個完全沒有光污染的深山老林里,當我在萬籟俱寂的夜色中面對著遠處連綿起伏的重山的剪影,背后籠罩著從小木屋里面透出來的暖融融的燈光,一抬頭,看見浩瀚的蒼穹漫天的繁星還有閃爍的銀河時,心中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第二天我們早早的起了床帶上了食物還有記錄本就上了山。這些山真的被保護的很好,除了剛開始有一小段是可以開車的路,其他的地方都需要我們自己爬上去,沒有人工的水泥路,每一條路都是上山研究的研究院們還有護林員們一遍遍走出來的,有的地方沒有路,而且還非常陡,于是就需要我們手腳并用的爬。第一天的觀測點在一片較為開闊的地方,地上長著矮矮的帶刺的灌木,生活在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則在距離我們大概100至200米處的樹林里。這是一個奇特而美妙的物種,在現知的所有靈長類中它們是寥寥無幾的,能生存在如此之高的海拔區域的一種。作為我國西南邊陲獨有的一個物種,這些毛色黑白交錯,嘴唇豐滿紅潤,眼神澄澈明亮,因為鼻骨退化而鼻孔外翻從而被人將其學名命名為仰鼻猴。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人類不斷的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對于野生動植物以及環境的保護就更加的迫切。金絲猴是我國獨有的一個物種,然而迄今為止他們的總數也只有3000來只,而且金絲猴的活動密度也是非常大的,根據我們的指導老師的介紹,大概在每只1.5到2平方千米,并且金絲猴對于食物的選擇也是非常的苛刻的,它們一般都以松蘿為食,而松蘿這種植物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是十分嚴苛的,它們就像云南當地的一種野菜“水性楊花”一樣,只有在特別純凈的環境下才能生長,但是隨著近幾年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大,松蘿,作為金絲猴的主要食物來源漸漸變得緊缺起來。為了保證身處在保護區內的金絲猴每天能夠攝入充足的營養以及食物,我們時常能看到身穿迷彩服的護林人員行走在高高的樹林之間,將松蘿投放在金絲猴們常常出現的地方,所以在保護區內我們總是能看見懸掛在樹枝上長長的垂下來的一條條綠色,時常會有猴子們攀爬著,跳躍著,抓食這些嫩綠的松蘿。
對此我們幾個同學產生了疑問。因為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每個十分鐘記錄一次金絲猴的活動,比如它們在這一時刻是在玩耍還是進食還是抓毛等。然而我們擔心這樣的投食行為會對金絲猴的行為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并且護林人員會定時趕猴子移山來保證樹林充分進行自我修復從而再次提供猴子充分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這些行為導致了住在保護區里的猴子們形成并且習慣了半人工半野生的生活方式,從而造成了記錄的數據不準確。對于這個問題,李老師為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其實設立白馬雪上金絲猴保護區的原因一個是為了保護這些金絲猴,另外一個就是方便研究人員更好的研究。舉一個例子,觀察并且記錄金絲猴平時的日常行為對于研究它們的社會性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如果是純粹的野生金絲猴并不是很方便研究人員觀察,因為它們對于人類有一定的警惕性,據李老師所說,如果是在野外觀察猴子的話,第一是不方便尋找猴群,因為它們每天都會換一個棲息的地方,第二就是距離太遠不方便觀察,在野外距離猴子二三百米已經算是非常近的距離了,但是在這樣的距離下,研究人員很難看清猴子們之間具體的行為活動,比如抓毛的部位以及方式,睡覺抱團的姿勢等。雖然在保護區內會有工作人員人工投食,但是都是在不影響猴子的情況下,不僅不會對猴子的行為產生特別大的影響,還便于研究人員去近距離觀察猴子們的生活。因為在保護區之內人與金絲猴們的關系十分融洽,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天的研究與學習過程中與金絲猴們的距離甚至縮短到了不到十米,它們打睡覺梳毛的一切細節都盡入眼底,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因為有白馬雪山滇金絲猴保護區的存在人們才得以更加了解滇金絲猴并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種獨特、可愛又不失神秘的物種。近年來出于對滇金絲猴的喜愛與保護之心人們自發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保護滇金絲猴做出了貢獻。而我們有幸得到這個難得的機會來考察滇金絲猴并且協助李老師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同時也能夠親眼目睹這片遠離塵世喧囂的神秘深山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