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牧焓
長江江豚是一種生活在近岸的鯨類,他們的活動范圍大概在岸邊300米左右。長江江豚的食物是小型魚,大概三兩重。因為長江內的水很渾濁,所以江豚的眼睛退化了,江豚一般是靠聲吶來進行捕食和探路。江豚是哺乳動物,它們使用肺呼吸,江豚的支氣管都是有軟骨支撐的,而且江豚的血液中含有的血紅蛋白很多,他們很多時候是靠血液中的氧氣潛水。因為江豚是恒溫動物,所以江豚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層來保溫。
長江江豚這個物種現在處于很危險的狀態,專家們根據數據推測最快五年江豚的數量會下降到250頭,最快10年江豚就會滅絕。因為對長江現有環境的不適應導致了江豚數量的急劇下降。造成江豚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航運,污染,水工以及漁業活動幾種。水工會破壞江豚的棲息地,影響種群之間的交流,還會造成直接傷害。長江上的航運會侵占江豚的生存空間,干擾江豚的聲吶工作,船只的螺旋槳也會對江豚造成直接傷害。長江中的污染會使江豚的食物減少,還會危害江豚的免疫和繁殖系統。漁業活動破壞了江豚的食物來源,漁民使用的各種捕魚道具也會造成江豚的死亡。長江中同樣還有許多魚類瀕臨滅絕,人類活動是威脅江豚的最根本因素。比起以及滅絕的白鰭豚來說,長江江豚還是很幸運的,這兩種生物都生活在長江之中,在以前的考察記錄中也能看到白鰭豚和江豚一起出現的記錄。然而從白鰭豚的標本來看,有九成以上的白鰭豚是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白鰭豚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生物,為了不然這種事再次發生,長江江豚的保護刻不容緩。
為了保護長江江豚,國家制定了幾種保護策略。分別是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遷地保護區現在有兩個,天鵝洲故道和甸王廟故道,這是較為成功的江豚保護措施。天鵝洲故道的地形地貌非常獨特,南邊是下荊江河段,北邊是江漢平原,外圍有四十多公里的邊灘。當地還有發現以前江豚生活過的記錄,是保護江豚和各種陸,水生動物的理想地點。天鵝洲遷地保護去建立于1992年,這是一段長江的故道,并不會通航,這里生活著40多頭江豚。這里的一位高級工程師給我們介紹了保護區的情況。天鵝洲故道長約21公里,平均寬度1200米,平均深4.5米。2012年的長江江豚調查顯示江豚約剩余1000余頭,比國寶大熊貓還要稀有。將長江江豚移居到這里保護的原因是江豚已經不法存活于長江之中,因為航運的逐年發展。在長江中有嚴重的重金素污染,對江豚的繁殖有很大影響。因為船只和橋梁的原因,江豚種群之間無法交流,會出現近親繁殖的狀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五年他們都會與甸王廟保護區的江豚進行交換,大約5到10頭。在天鵝洲保護區中江豚的生活十分穩定,每年都有5-10頭小江豚出生。在這里每四年研究所會給所有的江豚做體檢,檢查它們的健康情況。雖然遷地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就地保護的成果還不明顯,人工繁殖的技術還有待提高。
常年住在附近的漁民也說了一些他們的看法,早年有些漁民還參加過白鰭豚和江豚的救助行動。因為船只的變多,長江中的魚類數量下降數度變得非常快。以及為了開拓航道,常常進行炸礁的作業,這對長江中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危害。漁民們也深受其害,因為魚類的減少,禁漁期的時間他們只能做體力活或者種田,然而這并不足以養家。當地還有家很大的化工廠,雖然這家化工廠是當地的經濟支柱,但是它的污染也非常嚴重。為了節約成本他們會將污染物深埋地下,這對長江生態有非常大的影響。當地政府也是需要在環境和經濟中把握好平衡。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情況發生在洞庭湖中。洞庭湖中常年有挖沙船,這種挖沙船的工作會嚴重破壞河床,使河床變得凹凸不平,時常會產生漩渦,再加上挖沙船的發動機和螺旋槳干擾了江豚的聲吶系統,每年被發現死于螺旋槳的江豚數量也很多。還有上游建壩的影響,水位下降也很嚴重,這也大大縮減了湖內魚類的生存環境,魚類覓食的場所也隨之變少。江豚需要與漁民們搶奪餌料。這也是當地的江豚數量下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