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嘉珩
一、 長江江豚簡述
長江江豚是江豚揚子亞種。它也是僅分布于長江及其附屬湖泊中的唯一江豚淡水亞種,是三個江豚亞種中最瀕危的一個。長江江豚體型較小,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吻較短闊,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體長一般在1.2米左右,最長的可達1.9米,貌似海豚,卻沒有海豚的背鰭。它們通常棲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淡水中生活,喜單獨活動,有時也三五成群,最多的有過87頭在一起的記錄。長江江豚性情活潑,常在9ooo水中上游下竄,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它們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干流為主。該種群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在中國則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江豚種群2012年已不足1400頭,如果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最快會在15年內滅絕。
二、 長江江豚種群現狀及目前所受威脅
1. 種群現狀
2006年,由中外七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的數量僅有1200至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其中,洞庭湖江豚數量在150頭至200頭之間。根據2012年1月聲納與目視結合的調查統計,洞庭湖的江豚數量只有85頭,鄱陽湖的江豚數量在300—400頭。江豚的數量已少于大熊貓,而且從宜昌到上海的水域,每年下降6.4%,每10年下降一半。從2012年3月3日開始,洞庭湖連續發現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5日,已經有12頭江豚死亡,其中有9頭集中在一個星期內被發現。專家稱長江江豚進入快速滅絕期。2012年9月,英國《衛報》報道稱江豚死亡數量激增,這種動物的數量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遞減,它現在比中國國寶大熊貓都稀有。
2. 目前所受威脅
漁業活動(主要因素)
隨著近些年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捕魚業已經成為長江流域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過度的濫捕濫撈直接或間接的對長江江豚形成了威脅。漁民在捕撈的過程中使用的一些捕撈工具,例如滾鉤、電網、迷魂陣、大圍網等,會對該區域中的江豚造成直接危害。同時,過度的捕撈魚類也是造成長江江豚食源缺乏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江豚的間接威脅。
航運活動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長江的航運日益繁忙。然而過度的航運也是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江豚利用其聲吶進行導航,去尋找食物及同伴。不幸的是,船只的引擎和螺旋槳的噪音會干擾豚類的聲吶系統,讓他們迷失方向。并且,鋒利的螺旋槳還會對江豚造成直接傷害。
水文環境的污染
近些年來,由于人們對長江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長江的水質越來越差。長江流域工業化的進程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文環境的惡化。水質的惡化直接導致了長江江豚棲息地的整體惡化,這嚴重地影響了江豚的生活方式。此外,水污染導致的大批長江魚類的死亡也是江豚食物緊缺的原因之一。
水利工程的建設
人們在長江流域進行的水利工程建設極大的推動了其經濟的發展,然而卻嚴重地影響了江豚的生活規律。水電站及人工湖建設導致數個小生態環境的形成。這直接改變了江豚棲息地的生態環境。此外,大壩的建設直接阻礙了部分江豚的季節性遷移,對其種群的交配及生育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人類活動是影響長江環境及導致長江江豚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
三、 長江江豚的主要保護措施
保護江豚方面,政府要起主導作用,摸 清 江 豚 死 亡 的 原 因,及 時 開 展 一 系 列 保 護措施。目前來說我們應該采取的措施:第一是政府出面建立自然保護區,這是目前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保護措施。之前很多瀕危動物的保護都采用了這種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說大熊貓、朱鹮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因此在洞庭湖區以及附近建立保護區是行之有效的。當然除了就地保護以外還有遷地保護,如果長江流域的環境不能有效改善的話,遷地保護比之就地保護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第 二 還是 政 府 層 面 的,就 是 國 家 立 法,進 行法律保護。導致長江江豚死亡的原因,很多是非法漁民采取非法捕魚手段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通過立法,堅決取締這一系類的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堅決打擊,沒收非法捕魚工具。同時也要在沿江漁民和居民之間加強宣傳保護江豚的意義。通過電視公益宣傳、廣播宣傳、傳單宣傳等方式綜合進行,提高沿江居民和漁民保護長江江豚的責任意識。以上這些方面都是保護長江江豚所必需的,此外,更長期的任務擺在了我們面前,那就是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這才是根本性與長期性的挑戰,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總而言之,江豚的保護還有許多困難之處,只有政府堅決地去實施和監管,江豚的處境才有可能會好轉。同時,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也應該盡到自己的義務、獻出自己的愛心,在社會中去宣傳保護江豚的重要性,為拯救長江江豚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