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芊多娃 朱元禎
2015年7月27日央廣網報道稱:北京遭遇了近13年來最強沙塵暴,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它地處北京的正西方,距北京直線距離僅800公里。這里曾是京津冀地區的主要風沙源之一,沙塵在6級風力的作用下,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天安門廣場,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而且中央氣象臺也適時發布了沙塵暴黃色預警。
據百度百科的介紹,“沙塵暴 (sand dust 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塵暴 (dust storm) 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一千米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他細顆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這說明,在大風的作用下,沙”與“塵”會徹底地“分道揚鑣”,沙暴只能對近地面、近距離的地區形成危害,也就是說“沙暴只能在沙源附近,如裸露的巖石風化面、荒漠沙丘或岸邊沙丘附近施虐”;而塵暴可以對遠距離的地方造成危害。由此可見,被大風從遙遠的西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塵”,而不是“沙”。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治沙13年后,被稱為“草原衛士”的環保志愿者鄭柏峪在接受澎湃新聞的記者采訪時說到:“我與別的科學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的認知)是從實踐中來。現在我們很多人說是內蒙古沙漠里刮來的沙子形成了華北的沙塵暴,但是我在現場看到粉塵是從鹽湖里升起來的,而不是從沙漠里升起來,沙漠里的沙只能影響周邊的地方,(沙子)吹不到那么遠,只有鹽湖里的鹽堿粉塵能吹到北京。”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像查干諾爾這樣的干湖盆是京津、華北降塵的重要來源地之一,沙漠里的沙因為顆粒較大,無法吹到北京等距離較遠的地方,只能夠影響沙漠周邊地區。由此可見,說“庫布其沙漠的沙塵在6級風力的作用下,一夜之間就可以刮到天安門廣場,被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是不正確的。
英國人拜格諾也在他的著作《風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學》中指出:“由于沒有把沙和塵區別開,對于沙暴常有誤解。在干旱地區中,如果氣候平靜了一陣以后,繼之,強風自新方向吹來,空中便會彌漫著小顆粒。在沒有多少或完全沒有細砂的沖積地區,例如伊拉克及卡爾通附近,塵土可以形成密云,飛揚到幾千尺之高,長期遮蔽天日。雖然這常被錯誤地引用“沙暴”兩字來描述,但它顯然是“塵暴”。由于沉速微小,極細的塵粒可被風的內部運動所產生的向上氣流所帶起,并懸浮在空中。”
用“sand dust storm”(沙塵暴)、“sand storm”(沙暴)、“ dust storm”(塵暴)在國外網上搜索,發現全世界與沙塵有關的重大災害性天氣事件都是“dust storm塵暴”, 而不是“sand storm沙暴”。那么如果我們確信肆虐的是“塵暴”,我們就可以把沙丘、沙地排除在“塵暴”的來源之外——因為沙丘基本不含“塵”。有一位專家說“說現有沙漠和沙地參與了沙塵暴的形成還不如說沙漠是沙塵暴的后果,因為沙塵天氣的主要顆粒物,特別是飛向高空影響北京等地的沙塵不是大顆粒的沙土,而是細土,沙土只對當地影響較大,細土不斷被吹走,剩下的就慢慢變成沙漠了。”可見我國的幾大沙漠不是“塵暴”的物質來源。
然而,遺憾的是,幾百年來,中國北方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一直被當做影響我國沙塵天氣的最主要沙塵源地,庫布其沙漠也背上了“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的惡名。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開始重視這個問題,糾正人們意識上的誤區。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升先生就提出,“由于沙塵暴的沙塵顆粒度的大小不同,大風夾帶下移動的距離也不同,造成不同地區沙塵暴的形式也就不同。沙塵源區主要是沙塵暴,而較遠地區主要是塵暴。中國東部地區所謂‘沙塵暴實質上是塵暴,其夾帶物質主要來源于眾多干涸鹽堿湖盆和荒漠化土地中的粉塵,而不是沙漠沙地的沙。”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桂海林也認為,沙塵物質不一定來源于天然戈壁和沙漠。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面積的草地、農田、綠洲的退化,形成了干旱土壤地區或沙化嚴重地區,表層土壤干燥疏松,為沙塵天氣提供了物質基礎,當有大風時,很容易將地面粉質細顆粒揚起到空中,而且由于這些粉質細顆粒粒徑更小,往往隨高空風的輸送距離會更遠。
在錢學森沙產業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庫布齊沙漠的特點,他們在這片荒涼的大漠里堅持、堅守、堅毅、苦苦耕耘了27年。他們把這里變成了:
一、現代農業新綠洲
他們種植甘草制藥,在庫布其沙漠北緣250公里、寬3公里的狹長地帶,完成了符合國家標準GAP標準(無公害、無殘留農藥、無重金屬污染)的220萬畝甘草種植工程。他們種植沙柳生產高級箱紙板,余下的軟梢、嫩枝制作肥料和飼料。他們在該區內建黃河南干渠250公里,引黃灌溉,已建設成為內蒙古重點產糧基地之一。他們修復沙漠,綠化沙漠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生物種類增長近10倍。
二、新能源大型基地
庫布其沙漠的太陽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地人用沙漠陽光發電,太陽能在民用取暖、熱水供應或農產品生產應用等方面已十分普及,老百姓家里都配置了太陽能供熱裝置。農業生產中溫室氣溫調節、灌溉系統和科研觀測系統的用電多數已采用太陽能,太陽能還用于農業土壤消毒和病蟲害控制。科研人員正在開發太陽能發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旅游圣地
庫布齊沙漠景觀壯美,風光獨特。700里黃河宛如弓背,迤邐東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美麗的七星湖景區碧波蕩漾,在滾滾黃沙中倒映出澄凈的天空,動人心魄。人們到這里,既觀賞了沙漠壯觀的景象,又鍛煉的體魄和毅力!
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2015年7月28日,中國第七大沙漠三分之一綠化成果榮獲聯合國頒發2015年度土地生命獎,中國大力發展沙漠經濟治理模式獲得世界標本意義!
參考書目:
[1]《重新設計這塊國土》.蘇懷亮 張秉毅
[2]《風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學》.拜格諾
[3]《中國第七大沙漠三分之一綠化 榮獲聯合國2015年土地生命獎》.《央廣網》
[4]《草原衛士鄭柏峪:北京沙塵暴不是沙塵,植樹固沙不能治本》.《澎湃新聞》
[5]《刮到北京的“沙塵暴”沒有沙》.《淮海晚報》
[6]《揭秘北京13年最強沙塵暴》.《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