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等

【摘要】目的: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生活適應性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提出相應保障農業轉移人口權利和利益的措施,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生活轉變,為政府頒發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隨機抽取達州市開江縣1300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農業轉移人口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就業保障力度低;社會保障適應性低;城市生活方式改變,歸屬感低。結論:進一步完善城鎮化發展機制,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生活適應性。
【關鍵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生活適應性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指農業轉移人口在進行職業轉變的基礎上,獲得和城鎮戶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會身份和權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全面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實現經濟立足、社會接納、身份認同和文化交融。[1]開江縣隸屬于四川省達州市,地處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兩大源頭白巖河,新寧河流經之地。開江縣全境幅員面積1032.55平方公里,總人口60.34萬人(2011年)。轄十鎮、十鄉、194個行政村、21個社區居委會、1512個村民組。2011年開江縣實現GDP753605萬元,同比增長15.2%。選擇開江縣作為考察對象,主要原因是開江縣各地區間城鎮化水平差距大,2013年達州市城鎮化水平超過35%而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而城鎮化水平滯后也成為達州加快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開江縣具有較強代表性。因此,為推進達州市新型城鎮化,了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生活適應性現狀,作者對達州市開江縣1300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及分析,報告如下: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達州市開江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300人,男性535人,女性727人;年齡構成為18歲以下歲86人,19-30歲357人,31-45歲400人,45歲以上有419人;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并通過實地走訪獲取所需信息。本次共發放1300張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62份,有效率為97%。
1.2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信息,如來源類別,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就業保障,歸屬感等相關因素調查。
1.3分析方法
數據采取雙份獨立錄入電腦方式建立數據庫,并用excel,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2結果
2.1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社會經濟適應性差
據調查,開江縣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消費支出最多的方面是住房、物業、水電、通信等基本生活支出,其次是子女教育問題,分別占44.93%,42.8%。面對日增的城市生活成本,67.7%的農業轉移人口的消費觀念是合理消費,但也出現了月光族和存錢為以后養老用等消費觀念。
2.2就業保障力度低,個體就業適應性差
據調查,目前當地農業轉移人口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62.5%的農業轉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大多數人的工作是勞務零工,從事建筑行業,餐飲服務業等工作。86.85%的農業轉移人口自謀工作。其他的就業幫助依次為政府資助,同鄉親戚幫忙,社會組織援助,拆遷企業,所占比例依次為4.83%,4.28%,3.41%,0.63%。
2.3社會保障適應性低,城市融入難度大
表1可見,當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感覺到的主要的問題由高到低依次是社會保障金水平低且不平等,娛樂休閑時間少較少與外界接觸,生活補償金低且政策不統一,居住地基礎設施差,居住地文化娛樂設施差,生活方式不適應,與鄰居關系不好。其中農業轉移人口中有520人感覺最強烈的問題是社會保障金低且不均等,這與張洪玉等的調查結果相似[1]。
2.4城市生活方式改變,歸屬感降低
進入城市生活后,農業轉移人口認為生活變化最明顯的方面依次交通,消費觀念,生活環境嘈雜,通訊,休閑娛樂區域,運動鍛煉時間,鄰居交流。但出于自身經濟,道德文化水平,入城居住時間,社會環境等原因,調查顯示,有41.1%的農業轉移人口認為生活在城市沒有歸屬感,有436名農民工認為原城市人口對自己存在歧視和排擠,只是表現不明顯。79%的人表示總體適應城市生活,18%的人表示不太適應,3%的人表示不適應。
3討論與建議
上述結果顯示,農業轉移人口面臨的不適應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就業保障力度低;社會保障適應性低;城市生活方式改變,歸屬感降低。因此政府與全社會應進一步完善城鎮化發展機制,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生活適應性,建議如下:
3.1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增強個體經濟適應性
據調查,當地農業轉移人口主要居住方式是自我購房和租房,由此帶來的住房,物業,水電等生活支出較多。另外子女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讀書時,城市教育資源要優于農村,教學過程中各種輔導班和教輔資料都需要收取額外費用,部分學校還要收取一定的借讀費用[2],加重了農業轉移人口的經濟負擔。6月2日,開江縣舉行2015年第一批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公開搖號選房大賽,545住房困難戶喜獲新居,這一類舉措希望的到進一步加強,并將范圍擴大到農業轉移人口,完善廉租房、安置房等相關政策,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建議學校對于農村轉移到城市讀書的學生調整擇校費用和錄取分數線,并根據家庭實際情況給予生活補助。倡導合理消費,拒絕享樂主義等不良消費觀念。
3.2加強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援助,提高就業適應性。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就業保障仍存在援助不夠的問題,建議政府建立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保障的專項財政保障體系[1]。加強政治傾斜,加快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將基礎設施建設引向市場,制定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多種優惠政策,吸引并鼓勵先富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建房或參與城鎮建設,圍繞優勢工業項目,農業產業化基地,市場建設等群力開發,投資興辦二、三產業,抓住開江縣整體納入成渝經濟區“環渝腹地”戰略的重大機遇,給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和發展提供生存條件。
3.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進社會保障適應性
農業轉移人口大部分工作穩定性差,收入低,他們為城市做出來了自己的貢獻,與城市人口相比,卻受到不均等待遇。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格局,必須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開江縣人民政府應大力發展社會民生事業,增加政府財政支出中社會民生事業的投入,以多種形式開展相關政策宣傳活動,增強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維權意識,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完善各種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遠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加快城鎮化進程[3]。落實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加強開江縣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供氣等,完善公益服務設施,真正讓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居民待遇。
3.4營造和諧社會人文環境,增強社會生活適應性
農村和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是農業轉移人口歸屬感降低的主要原因。農業轉移人口生活在城市對土地依賴性降低,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想向城市主流方向靠攏,但由于自身經濟,道德文化水平,入城居住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導致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困難。社會交往本質上是不同人群不斷交往的過程,而農業轉移人口由于在城市的工作大多是服務類行業,工作時間長,休閑娛樂時間少,較少與外界接觸,缺乏溝通。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歧視和排擠,導致歸屬感降低。要想建立和諧社會,需要城市人口從內心接納農業轉移人口。政府和企業,乃至全社會應該積極關注農業轉移人口思想動態,通過建立工會組織,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4]。社區舉辦多種集體活動,增進溝通。增強農業轉移人口主人翁意識,實現其身份的認同,城市的認同,歸屬感的認同,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洪玉,滕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生活適應性研究——基于合肥市大楊鎮的田野考察[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52-57.
[2]康涌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及收益解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116-120.
[3]吳學軍,趙婷婷.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科學與管理.2014(01):73-81.
[4]趙繼穎,李洪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