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納撒尼爾·霍桑是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紅字》等五部長篇小說。他以本民族的文化為表現背景,細膩地展現他對人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從霍桑的生平、寫作技巧和手法以及他所處的社會來研究在他的作品《紅字》中“人性惡”的根源,“羅曼司”的寫作技巧在他的作品中更鮮明的展現了他對人性的本質的探究,他的這一風格并不是19世紀浪漫主義者樂觀積極地觀念,而是清楚地展現和擊潰人們內心世界的黑暗。并社會學批評方法從宗教上、道德上和政治上來探究 “人性惡”的根源是怎么產生的。最后根據研究的發現來講述對研究的一些啟示的東西。
關鍵詞:納撒尼爾·霍桑;《紅字》;惡
1. 引言
《紅字》小說一經出版,人們對其和霍桑的研究就紛至沓來,各種各樣的文學批評方法都被應用到分析當中,國內外的研究也都各抒己見,其中的異同點也都呈現給了后來的研究者們,讓他們能從中擇取以便更深層次的進行探索。本文將通過泰納的文學社會學批評方法對霍桑作品《紅字》中的“人性惡”這一主題進行剖析。進行此番剖析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清楚的知道霍桑的思想觀點的來源,也就是對“人性惡”的根源的探索。其實,在西方文學發展的歷史當中,對“惡”的發現由來已久,各個時期的作家都用了不同的寫作手法來展現這一主題,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作家們對“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那就是無論從人性還是社會角度,都上升到了對本體之惡的探索。于是,對“人性惡”的根源探索就成為了繼承前人的研究,進行了一項更具深刻意義的工作。本文在闡述以往對《紅字》的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從宗教上、道德上和政治上對文中“人性惡”的根源進行剖析。
2. 納撒尼爾·霍桑和《紅字》
(1)納撒尼爾·霍桑
霍桑,在美國文學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被人們公認為是美利堅民族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
霍桑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面臨建立新國家的任務之時,美國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新舊思想尖銳斗爭的時代。新生的美國正如一位精力充沛,前途光明的年輕人一樣,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呈現蓬勃向上的局面。一批卓有成就的文學家逐一登上文壇,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學繁榮局面,是為美國文學的第一次高潮——這便是文學史上所謂的“新英格蘭文藝復興”。納撒尼爾·霍桑,以及稍后的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和詩人瓦爾特·惠特曼等,無不以其突出的建樹在各自的主要領域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從當今的美國文壇來看,他們無愧是美國文學真正的奠基人。
(2)《紅字》
他的長篇小說《紅字》被認為是第一本由美國自己人寫的本土小說,如今它已成傳世的經典。
小說描寫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跟丈夫從英國移居當時尚屬英殖民地的美國波士頓。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虜。海絲特只身到當時的美國后,被一個青年牧師誘騙懷孕。此事,被當地虛偽的清教徒社會視為大逆不道。當局把海絲特抓起來投入監獄,游街示眾,還要其終生佩帶象征恥辱的紅色的A(Adultery:通奸女犯)和站在示眾臺上受審。在遠離社會,遠離人群,受盡屈辱的處境中,海絲特孤苦頑強地生活著。她生活中的惟一精神支柱是撫養掌上明珠般的女兒珠兒。而獲釋歸來,一直在暗中偵察底細的海絲特的丈夫羅杰·奇林渥斯醫生,在給丁梅斯代爾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并欲置丁梅斯代爾于死地。為了逃脫,海絲特跟丁梅斯代爾議定在新市長就職那天,帶上孩于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跡”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識破,逃脫不成。于是,丁梅斯代爾在新市長就職那天,攜海絲特和珠兒走上示眾臺,當眾宣布了自己誘騙海絲特的事實,并死在海絲特的懷抱中。海絲特也從此得到了解放,帶著珠兒遠走他方。若干年后,珠兒長大成人,安了家立了業,而海絲特卻一人再回到波士頓,仍帶著那個紅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恥辱的紅字變成了道德與光榮的象征,直至老死。
書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海斯特·白蘭(Hester Prynne)和丁梅斯代爾(Dimmesdale)是作者極力向世人展示他所要表達的思想的代表。
3. 探究人性惡的根源
這部小說展現了“人心乃萬惡之源”的觀點,“人性本惡”的思想在霍桑的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就分別從“宗教上”、“道德上”和 “政治上”三個方面來探討人性“惡”的根源。
3.1 宗教上
不難知道,在《紅字》這部小說中,充斥其中的都是清教徒的思想,這是在美國當時的宗教大背景下的。清教發源自基督教,屬于基督教在之后產生的一個分支,在新英格蘭清教社會里,那些排除感情、注重理智的清教徒們對犯罪者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方式。于是海斯特就這樣被刻上了一個大大的“A”字,這是為了讓人們知道她犯了通奸罪(adultery)。并且在小說中描寫了海斯特忍受著各種各樣的凌辱,無法面對眾人,這都是源于清教徒原有的思想。而霍桑其實是一名基督教人道主義者,他雖然具有清教主義的生活觀點和行為標尺,但對這種觀念持有深刻的批評態度。圣經提倡的“愛兄弟”、“愛仇敵”的仁慈教義在他的思想中深深扎根,他以人道主義者的激情“同情人性之惡,是罪者的朋友”,所有在愛情違反習俗和習俗侵犯愛情之間,霍桑認為后者更加不可饒恕。
3.2 道德上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告訴發展打破了殖民時期的舊秩序,這個社會不再是昏昏沉沉的睡谷,而是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的名利場,社會罪惡散步各個角落。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實質上偽善殘酷,他們的地位和聲譽都建立在不可告人的罪惡基礎上。在霍桑的眼里,人本身就是罪惡的淵藪,人類社會是不可救藥和需要無休止地“凈化”的,于是在他那里,社會問題的解決都要從這個無所不再“惡”入手。這種社會思想下,生動具體的社會內容被罩上了一層濃重的抽象的道德觀念的迷霧。于是,人們在道德上的淪喪成為了導致人們之間開始互相攻擊、互相誹謗的緣由,海斯特這樣的女人正好是他們認為最為褻瀆道德的人,也就順其自然的遭受眾人的非議和鄙夷。
3.3 政治上
在《紅字》的前幾個章節中,霍桑大幅描寫了他所任職的地方——海關總署。于是這就導致種種政治上的因素被寫進《紅字》中的主題思想——人性惡。在被解職之后,霍桑開始寫這部小說,小說中頭幾章無一不展現了當時美國政治上的一些弊病,霍桑使用他的文字進行了一一諷刺。雖然他是一位“原則上的忠實民主黨人”,但他并沒有像把黨派政治凌駕于選擇公務員智商的其他人一樣罷免任何一位自由黨員。可以看出,在當時的黨派斗爭中,兩派的人員都不愿意與另外一個黨派的人共事,甚至如果作為高層的話,下級出現另一黨派人員的話就毫不猶豫的將其罷免。在作品中,霍桑生動地展現了對“海關”這個機構的不滿:
“她即使在情緒最佳的時候也沒有一絲溫存。而且,或遲或早——往往會更早一些——她會把雛鷹狠摔在地,用她的利爪去抓,用她的尖喙去啄,或用她那帶有倒刺的利箭去射,留下紅腫的傷口。”
這是對海關大門的“一美國蒼鷹標本上”的描寫,他指出,那些認為蒼鷹胸脯具有“鴨絨枕頭般的柔軟愜意”的人是錯的,恰恰相反的是,這只禽鳥要告誡人們,這里不是擅自闖入的,這就造成了原本國家設立的這個機構是為人服務的,反而讓人望而卻步,于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就異化了,久而久之,人們心生憤怒、不滿,直接導致人性走向惡的方向。
另外,海關總署內部更是不堪入目,各個官員每日吃飯、睡覺外,他們顯現不出任何存在的跡象。霍桑所處當時的美國那些上層官員仍然承襲著來自大西洋彼岸——英國王室貴族的風氣,他們自封貴族,高高在上,束縛和禁錮下層百姓的思想和自由,于是導致人人都趨炎附勢,對貴族人士唯唯諾諾、阿諛奉承,這樣的人性惡顯露無遺。
4. 結語
霍桑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和風格,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羅曼史”和書中散步各處的“象征”,對“人性惡”的主題給出自己獨到的解釋,對他來說世上一切罪惡皆根源于人們心中之惡,而且罪惡不僅存在于人自己的心靈深處,還會遺傳下去,殃及子孫后代。而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紅字》更為貼切,社會是一個大背景,在這個大背景下進行文學創作,或多或少將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泰納的“三因素”說更是如此,“種族”上,一個種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而宗教就可以給人帶來信仰,于是可以對霍桑的身世和其持有的宗教觀念來分析;“時代”與“背景”則與社會脫不了關系的,社會學理論的應用就更好的對作品進行更深的解析。作為清教徒,霍桑并沒有擺脫清教教義的束縛,雖然他所持有的觀點與其有所不同,但原有的宗旨還有所保留的,而當時的美國國情和社會狀況,對人們的道德價值觀產生了或好或壞的影響,霍桑身處其中,便在作品中一一呈現出來。社會很多因素自然而然的制約著人們心靈深處,也許還有除了宗教和道德還有其他等等相關的因素。這就啟發我們更進一步的進行探索研究,給讀者呈現一個更完整的“霍桑”及其作品。
參考文獻:
[1]Bell Michael Davitt. Hawthorne and the Historical Romance of New Englan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Bloom Harold. Nathaniel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
[3]Charles Swann. Nathaniel Hawthorne,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6.
[5]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1991
[6]Nathaniel Hawthorn. The Scarlet Letter.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850
[7]常耀信(Chang Yaoxin)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8]程愛民(Chen Aimin)美國史學閱讀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9]房龍(Fang Long)圣經的故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
[10]方文開(Fang Wenkai)人性自然精神家園——霍桑及其現代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霍桑(Hawthorne)紅字[M]蘇福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年.
[12]金莉(Jin Li)美國文學[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13]泰納(Taine)藝術哲學[M]傅雷譯.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14]SociologicalCriticism.[EB/OL].We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logicalcriticism.[2015-8-1]
作者簡介:劉陽子,男,上海海事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