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鷗
在現實經驗的處理中確立散文詩的文本特質
——序《中國當代散文詩回顧與年度大展》
南 鷗
我始終認為,所有的存在都是“被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近百年散文詩的生發、演變,都是文學的自身規律與一個時代的文化沖突共同演繹的結果,是一種文本樣式的自然衍生和構成,她應該是獨立于分行詩歌和散文之外的文學樣式,并非是二者相互移動的曖昧的幻影。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從散文詩的外部生態來描述她的生發和演變的過程,顯然缺乏學術的支撐,我們必須從她自身文本的內質上來考量其文本樣式的獨立性。也就是說,散文詩在對日益紛繁的生活經驗的處理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分行詩歌和散文的異質,是我們確認其文本特質的基礎和依據。沒有對一種獨立而有效的現實經驗的處理方式及其文本的深入研討,我們在理論上要將散文詩與分行詩歌和散文嚴格地區別開來是徒勞的,是幼稚的,甚至是粗暴的。而這種粗暴的切割不僅會更加虛幻,更加模糊散文詩與分行詩歌和散文的界限,它會直接導致人們對散文詩的種種誤讀,將嚴重影響散文詩的創作與發展。
我們知道,自《野草》以來,散文詩似乎呈現出的是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和容顏,從文學樣式上說,她到底應該歸為散文,還是應該歸為詩歌的紛爭從未停止。無論是作者,還是批評家,還是讀者,人們始終認為,絕大多數散文詩人沒有能夠從本質上發現散文詩自身特點,創作之中缺乏應有的自信,甚至是把自己和散文詩文本當作詩歌和散文的“第三者”。因而不能夠潛心文本的實踐,不能積極地探索對紛繁題材進行有效處理的鮮活的獨具特點的創作方式,致使散文詩長期以來更多停留在對野花小草的淺吟低唱之上,缺乏開闊的視野和深度的抒寫,呈現出一定的茫然和無序。具體表現為題材狹窄、手法陳舊、語言俗套、文本無力、文類左右搖擺,像荒坡上一束深秋的野花,顧影自憐,期待路人的駐足和欣賞。
這么多年,散文詩一方面似乎身份難辨,一方面一直被誤讀而略顯孤寂。新時期文學以來,隨著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郁》、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園丁集》、《飛鳥集》、紀伯倫的《先知》《淚與笑》《沙與沫》等國外散文詩譯著在國內的廣泛介紹,散文詩的創作也一度十分活躍,備受矚目,詩人們的抒寫開始擺脫野花小草、喋喋不休、顧影自憐的自我封閉的狀態,標示著散文詩在新時期文學的突圍。但是,他們更多是從題材的選擇這個角度出發,企圖擺脫散文詩的卑微與無奈,而沒有從視野與胸襟的開闊、從現實切入的深度與廣度、從文本的格局與創新、從散文詩自身獨特性上來強化散文詩的文本建設,因而一度貌似突圍的散文詩沒有能夠持續地獲得文本的支撐,又再次陷入孤獨與落寞。
我反復談到歷史對我們很慷慨,談到新時期以來社會的巨變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深刻而廣闊的不可復制的認知資源,令我們的心靈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獲得了也許是上百年的精神的演繹,迫使我們在創作之中把當下性和歷史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散文詩新的表現路徑,創作出既屬于當下,又屬于歷史的優秀文本。然而歷史的巨變所提供的廣闊而深刻的認知,沒有在詩人們的心靈上構成驚心動魄的橫跨與劇烈的切割,詩人們僅僅表現出“適時性”的心靈對接,因而絕大部詩人自然只能表現出微微弱弱、小情小調、攀花附草的興致與格調,他們的思想僅僅是簡單的哲理,他們的語言僅僅是高度同質化的模仿與復制。他們沒有能夠創作出既有深刻反思,又有歷史擔當,更沒有創作出對一個時代的生存狀態、生存心理乃至文化心理充分揭示和詩性展現的優秀文本。這樣的文字,是喪失體溫和生命意志的遠不著調的自我撫慰與濫情的按摩,也許貌似才華,實則是完美的平庸。
當然,這樣的悲哀,這種麻木、庸俗、無序的亂象不僅屬于散文詩,同樣屬于整個當代文學現場。直到2010年,就在散文詩空茫的眼神日漸孤絕之際,以靈焚、周慶榮、王亞楠、黃恩鵬、方文竹、唐朝暉、北野、徐俊國、章聞哲、愛斐兒、三色堇、薛梅、丹菲、語傘、王西平、彌唱等詩人以《青年文學》為陣地,系列推出了“我們”散文詩群落的作品“我們散文詩檔案”,再次讓散文詩備受詩界的關注。“我們”群落力倡大視野、大情懷、當下性、深度寫作、難度寫作,力圖從文本創作的本源上扭轉散文詩的尷尬與孤獨。2011年12月,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共同舉辦了一次高規格的散文詩專題研討會,就散文詩的文體特質、歷史維度、當代散文詩的發展和對傳統的繼承、“我們”散文詩的探索和意義等論題進行了專題研討。
在這樣背景之下,《黃河詩報》主編、詩人王競成以史家和編輯家的才情、勇氣與擔當,適時地推出《中國當代散文詩回顧與年度大展》。《大展》旨在通過對百年散文詩的歷史演繹進行有效的梳理和群雕性展示,對文本進行深度研究,發現散文詩的文本特質。《大展》從體例上分為“歷史的回聲”和《突圍與崛起》,這樣的劃分既應和著時代演變的脈絡,又充分體現了散文詩文本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創作成就和基本特征。在“歷史的回聲中”,選有柯藍、郭風、流沙河、耿林莽、李耕、許淇、徐成淼、鄒岳漢、王爾碑、劉湛秋、桂興華等一批老詩人的嘔心之作,他們的文本一般專注于卑微的事物,充滿哲思,集中體現他們那個時代特有的情懷和境界。在“突圍與崛起”中,《大展》選有姜維功、馮明德、喻子涵、趙俊濤、姚輝、洪燭等為代表的散文詩群體的中堅力量以及以靈焚、周慶榮、亞楠、黃恩鵬、方文竹、唐朝暉、北野、徐俊國、章聞哲、愛斐兒、三色堇、薛梅、丹菲、語傘、王西平、彌唱等為代表“我們”群落。無疑,《黃河詩報》這樣的舉措,對于當代散文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建設性意義。
“我們”散文詩群落的出現應該說是散文詩發展的必然,他們的意義一是標示一個時代的巨變對他們靈魂構成的劇烈撕扯,標示他們渴望揭示、發現、指認一個時代的荒謬、卑劣、無恥的心靈訴求,二是他們在文本上的大膽探索,再次說明我們只能從文本對現實經驗的有效處理之中來確認散文詩自身的文本特質。
其實,在我看來,散文詩就是散文詩,她是與古體詩、分行新詩相并列的詩歌中的一員。對于分行詩歌與散文來說,散文詩既能宏大、高蹈,又能深入場景和細節;既能深度透視,又能縱橫切割;既濃縮有度,又張合有力。這些向度和緯度,既開掘了分行詩歌的深度和廣度,又有效規避了散文的冗長和散漫。這些豐富而有效的處理現實經驗的手段,極大地提升了散文詩有效地介入現實生活的能力。從近百年的文本實踐來看,盡管散文詩與所有的文學樣式一樣同樣經歷了荒漠的時代,盡管她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文本特質也并不是非常鮮明,但總體來說,這些文本特質卻是散文詩區別于分行新詩和散文的重要標識。正是她的這些文本特質,才讓散文詩依然頑強地生長著。
歷史性的梳理是一個重要方面,而當下散文詩文本的建設則是更為內在而緊迫的方面。從“我們”群落的有效實踐所呈現出來的文本意義來看,詩人們只有在創作中勇于實踐,開闊視野、提升認知,從生存狀態、生存心理、乃至文化心理出發,著力于當下驚心動魄的生存圖景的揭示、發現和指認。與此同時,努力提高處理當下紛繁經驗的能力,才有可能讓散文詩從尷尬、孤零的狀態中款款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