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于地方資源和環境的差異,導致人文活動在各個地區是并不相同的,以往當相關工作人員對區域經濟增長進行分析的時候,并沒有對人文地理因素加以重視,導致這方面的判斷嚴重缺失。本文將人文地理因素考慮在內,建立起區域增長模型,并以我國某地區為例,進行定量的分析,并根據結果判斷地理因素對區域經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關鍵詞:人文地理因素;區域經濟;增長模型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深入,發展結構逐漸進入區域化、集團化發展模式。根據經濟水平、區位因素、人文因素等方面的相似性進行各省市間的協作,形成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并產生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
經濟理論也從最早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說、李嘉圖的新古典經濟學再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經濟理論,從國家的整體發展結構向集團化模式理論演變。不同的是,新經濟理論進行了經濟增長回歸模型的建立,將影響區域發展的各個因素利用因子表示,并建立回歸方程經行數據分析,使經濟發展理論正式進入了數據化、系統化時代,然而當前我國的區域發展大多考慮經濟、政治因素,卻忽視了人文地理對其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區域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發展。
一、區域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國家發展戰略
面對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國家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將發展重點放在中西部與東西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利用政府引導進行招商引資,引進先進國外技術與管理經驗,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基礎設施完善。
(二)科技創新
由于沿海地區的信息獲取便利,商業活動頻繁,在科技創新與信息化網絡建設上要強于中西部地區。因此為了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生產力的革新,就要大力開發展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用現代工藝改造傳統產業,走上大型化、現代化發展道路[1]。
(三)人口環境因素
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人口遷移出現了由內陸向沿海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中西部的自然環境較、教育水平等因素較低。但沿海地區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也帶來了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社會治安等問題,并且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存在著人口老年化、整體素質較低,貧富差距仍然明顯等現象[2]。
二、包含地理因素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型
一個完整的地理生態狀況是自然資源與人文地理環境共同組成。自然資源是指構成這片生態區域的所有物質結構。而人文地理則是人類生產、生活的所有社會活動并與此相關的交通狀況等因素構成,因此較于自然資源,人文地理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更為密切,而其中的空間區位則是重點環節。因此在一般區域增長模型中,加入空間區位因子與地理環境中的地形要素因子,建立全新的地理要素增長函數。
為了建立模型,需要將所有因子用符號進行表示。區域內投資額用I表示具有三個下屬因子分別為目標區域投資Id,目標以外區域投資額Inm,國外投資額Ifm,根據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原理,建立區域投資模型I =( Id)a( Inm+ Ifm)( 1 - a)
設P為本區域及其他地區的投資價格平均值,如果將投資價格變為資金匯率,使區域投資額即I變為單位1,那么據此可以建立本區域投資價格指數模型
PI= α ( Pnm+ Pfm)( 1 - a)
在此基礎上,將境外與國內其他區域也考慮投資價值因素在內,由Pfm*巖與Pnm*表示,在轉化為國內資本價值的函數模型分別為Pfm=τfPfm*與Pnm= τnPnm*,τf值為函數中運輸費用的權變因素,主要包括市場價格、投資成本、物理損耗及物流保險等組成,始終大于 1。
據此在國際標準的哈羅德-多馬全家經濟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函數γ = (sA/α)[( Pnm*)-( 1 -a)( τn)-( 1 -a)+( Pfm*)-( 1 -a)( τf)-( 1 -a)]- δ。
地理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由于空間距離或地形導致的資本輸出成本的變化,不再是過于單純的距離函數,而是多因素模型。設運費因子為X,那么國內運費為XN,國外運費為XF,是空間距離D與地形因素G的函數,如果用τ表示達到本區域后的價格系數,那么講地理因素融入后的新型區域經濟增長模型為γ=(sA/α)[(Pnm*)-(1-a)(τ'n)-(1-a)+χn(Dn,Gn,ω)-(1-a)][(Pfm*)-(1-a)(τ'n)-(1-a)+χ'(Df,G',ω)-(1-a)]-δ。
三、實證分析
由于國家政策對于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所以具有政府的地區可以將地理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因此用作實證分析的地區要具備兩個條件:數據記錄全面與國家政策引導作用較小。在對當前我國30余個地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選取了14個地理環境特征較為明顯的區域進行分析,并將國內外與總體市場距離,相對、平均、總體海拔記為X1-X6 變量,經濟增長率為Y變量,下表為這些地區的線性回歸結果。
然后其余4個變量分別與Y進行一元回歸計算,可以發現除了x4 變量外,其余的三個變量都與Y具有線性關系,并且隨著X變量的增大,Y值相應減少,并且回歸計算值最大的是X6,其次是X5-X1,這表明總海拔因素的相關性最強。而從兩個因素的增降數據來看,總距離與總海拔每增加1%,Y值分別下降0.8%與0.68%,從總體上來看,市場因素的影響程度要大于海拔因素[3]。
表1 14個樣本的回歸計算結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相關性,并會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市場距離的影響程度較大。而從地區看來,內陸地區的地理環境制約性要大于偏沿海地區,因此國家要重視這一情況,根據不同地區進行因地制宜,實現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麗麗. 文化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初探[J]. 人文地理,2000,04:55-58+15.
[2]金懷玉,焦立新.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01:47-50.
[3]鄭林昌,蔡征超,張雷. 包含地理因素的區域經濟增長模型及實證分析[J]. 資源與產業,2012,05:182-188.
[1]
作者簡介:丁紀龍,魯東大學2013級自然地理學研究生,導師張安定教授,本科學習地理和經濟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