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劉惠
摘要:廣東省典型圍填海區域主要包括湛江、珠海、江門、深圳、廣州等地。圍填海為沿海城市帶來寶貴的土地資源,但也存在圍填海平面設計不合理、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
關鍵詞:典型圍填海區域;新生成土地;廣東省
廣東省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全國最為漫長而曲折的海岸線,海灣、島嶼眾多,具有得天獨厚的圍填海優勢條件,是我國圍填海的熱點地區。但圍填海過程中也帶來諸如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忽視公眾利益等方面的問題。探討廣東省圍填海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廣東省典型圍填海區域概況
廣東省圍填海活動起步較早,呈現出范圍廣、速度快、局部圍填海區域相對集中的特點。1990-2008年期間,廣東省圍填海活動主要集中在湛江市、珠海市、江門市、深圳市、廣州市、中山市等沿岸,其中湛江市和珠海市圍填海在這段時期十分顯著,湛江市圍填海面積約占廣東省圍填海總面積22%,珠海市所占比例約為23%。
1.1湛江市圍填海概況
湛江市岸線長約1556km,多島嶼和海灣,在海灣處大都有圍填海,但圍填海區域主要分布在湛江灣。1958-2007年期間,湛江市區內一共掀起了兩次圍海、堵填海熱潮,第一次是東海島東北大堤和西南大堤的建成、調順島南北兩大堤建成;第二次是在現金沙灣一帶直到霞山的海濱公園一帶。湛江市比較大范圍的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新寮島、北莉島沿岸、東海島西側與陸地之間的海域[1]。1990-2008年,圍填海新生成土地約86%用于發展養殖池塘,無序大規模的濫建養殖場,毀壞沿海防風林帶、紅樹林等沿海濕地,甚至珊瑚礁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1.2珠海市圍填海概況
珠海市海岸線長達604km,島嶼較多,圍填海活動頻繁。1990-2008年,珠海市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橫琴島沿岸、珠海市西南海岸,圍填海新增用地類型37%為已圍待利用水面,31%為養殖池塘、18%為城鎮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和其他用地所占比例均為7%。其中橫琴島西岸主要是農業填海,東岸主要為城鎮建設填海。高欄島沿岸主要為城鎮建設填海,而大面積的已圍待利用水面主要分布在磨刀門附近[1]。“十一五”期間,廣東沿海圍填海總面積為146.1 km2,其中珠海圍填海面積約為62 km2,屬珠三角圍填海最多的地區。
1.3 江門市圍填海概況
1990-2008年期間,江門市圍填海主要分布在廣海灣、鎮海灣和崖門水道入海口西側,圍填海新生成土地約有91%用于發展養殖池塘,僅有9%用于發展農業、已圍待利用水面和其他用地。
1.4深圳市圍填海概況
深圳市大面積的圍填海主要分布在沙井-新安、深圳灣、前海-蛇口、鹽田、大亞灣和壩光等6個區域,大面積的圍填海分布在深圳市西岸,東岸圍填海相對較少。圍填海新生成土地約為37%用于城鎮建設,27%用于發展養殖池塘,其他用地、港口碼頭、已圍待利用水面和農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5%、10%、10%和1%。
2 廣東省圍填海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可持續發展措施
2.1圍填海平面設計不合理
當前,廣東省圍填海主要采用海岸向海平推延伸、海灣截彎取直、利用多個島嶼為依托進行圍填海等簡單型的開發利用方式,忽視了過度圍填海引起的自然岸線縮短、海灣變淺甚至消失、島嶼數量下降、海岸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問題。
今后廣東沿海各市在圍填海總體布局與平面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離岸、多區塊、曲線”的設計思想和“保護自然海岸線、延長人工海岸線、提升景觀效果”的設計原則,盡可能采用人工島式、多突堤式、區塊組團式,通過整體平面設計因地制宜,做到宜城則城、宜漁則漁、宜港則港、宜娛則娛[2]。
2.2圍填海相對分散,缺乏區域建設用海規劃
廣東省較大規模的集約化圍填海項目相對較少,沿海各地圍填海項目大多以單個項目為主,圍填海規模總體較小,主要以零敲碎打式的分散圍填海為主。
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圍填海可以有效減少圍填海對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今后應從全省角度制定圍填海總體規劃,劃定若干個圍填海重點地區和圍填海儲備區,明確整體功能定位,引導產業和用海項目集中集約發展。
2.3 圍填海引起近海海域污染,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
廣東省圍填海導致沿海自然景觀破壞、海域功能受損,海灣面積不斷縮小甚至消失,海岸帶防災減災能力降低,海域自凈能力減弱,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過度圍填海導致深圳灣南岸的是香港米埔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北岸的是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銳減明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影響[3]。同時,大規模圍填海致使海水水質被嚴重污染,水域面積減少,影響近岸海洋生物和海洋產業的長遠發展。
今后應因地制宜地引入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公眾參與,采取調查公眾意見、咨詢專家意見和座談會等形式,完善圍填海生態補償機制內容。
2.4 關于圍填海損害公眾利益等方面的關注相對缺乏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廣東省在圍填海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圍填海對公眾利益的損害,絕大部分公眾對投資者占用的沙灘和近岸圍填海區域“正在建設什么?”、“將要建設什么?”基本一無所知。對于原本可以自由、免費活動的公共區域瞬間轉變為禁地,很容易導致當地公眾產生不滿與反抗心理,激發投資者與公眾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今后,廣東沿海圍填海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盡可能從多方面考慮公眾利益,讓公眾公平地享有公共資源,實現全民利益最大化,促進沿海圍墾建設和社區建設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琴琴.基于3S技術的廣東省圍填海調查與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
[2] 孫欽幫,陳艷珍,陳兆林,等.區域建設用海規劃工作中的幾點思考[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5,(1):15-17.
[3] 郭偉,朱大奎.深圳圍海造地對海洋環境影響的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5,41(3):286-296.
基金項目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304001529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1024,41230751,41071006)。
作者簡介 謝麗(1978-),女,安徽六安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海岸帶沉積環境研究,圍填海及其對海洋環境影響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