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昆
摘要:礦區環境地質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統的理論體系和調查、評價方法,從大多數人對于礦區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兩者混淆、混用的情況來看,礦區環境地質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這一工作的開展,以便利用這一體系更好的進行礦區開采,強化對礦區地質環境的保護。因此,文章對于礦區環境地質工作內容及技術要求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礦區環境;水土污染;大氣污染;技術要求
一、礦區環境地質概述
礦區環境地質是指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通過運用與環境地質學相關知識理論研究地質環境和自然與人為地質之間的互相影響,從而找出引發礦區環境地質問題的根源,并施以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緩解礦區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問題和負面影響,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礦產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礦區環境地質的主要研究對象時局部地質環境,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進行研究。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當中,對礦區地質環境產生影響并出現地質問題是在所難免的,只有通過對地質問題的形成原因進行研究,方能對地質問題進行客觀評價,較為準確的預測地質問題對礦區地質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然后再進行綜合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預防和解決辦法,最終達到礦區地質環境保護的目的;其二是對地質環境的質量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礦區地質環境的質量,我們可以預測出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礦區地質環境造成的質量影響,而后科學的選擇礦區建設的地點,最大限度的避開地質災害的頻發區域,確保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正常進行。
二、礦區環境地質調查內容
2.1礦區原生地質環境調查。調查區地理和大地構造位置、地層及其巖石組成、地質構造、礦產資源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質背景;對礦區內的原生巖石、風化巖石、土壤以及礦區內的地表水體(如河、湖、池塘等)和地下水體(如井、泉、鉆孔和礦井充水等)進行全面系統采樣、化驗、分析;查明礦區巖石、水體的組成以及其中有害物質的種類、含量等;弄清與原生地質環境有關的污染源(物)和與環境污染擴散有關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各種元素的賦存、分布、遷移、濃集、擴散、流失等的規律;對礦區原始環境質量的地質條件作出評價,為控制礦區總環境污染提供基本的地質資料。
2.2礦區水土污染地質調查。對礦區內礦物質成分和化學組成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化學物質含量以及物理特性進行研究,并結合礦區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環境條件進行綜合勘察,確定礦區化學物質污染源,并進行回報總結;定期對監測礦區內環境中污染化學物質含量變化進行跟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進一步擴散;定期觀測礦區內污染水、生產廢水等排放情況,并結礦區非污染水進行化學及物理性質比對,確定污染量及污染范圍。在此基礎上,將水質分析與巖土分析結果及巖石風化及風化過程中元素流失、富集等進行比較分析,以查明土壤污染和土壤化學元素遷移規律等與水體污染和運動的關系,為控制水土污染提供地質依據。
2.3礦區大氣污染地質調查。(1)有害粉塵地質調查。配合通風安全部門,在巷道、工作面和選礦廠收集粉塵樣品,通過化學分析和巖礦鑒定,對礦床圍巖的礦物成分、巖石類型進行對比,找出粉塵與原巖成分及其含量的關系,查明有害粉塵的種類、來源、數量等,為采取防塵、降塵措施提供依據。粉塵的鏡下鑒定主要包括,礦物成分:粉塵的礦物成分不同,危害類型和程度各異;粉塵粒度能進入肺部的微細粉塵危害最大;粉塵形態:渾圓狀塵粒比棱角狀塵粒危害小。
(2)礦區有害氣體地質調查。礦區有害氣體主要來自于廠區生產排放、地下氣體擴散以及礦物質自然等,在調查過程中要對有害氣體的主要排放源進行排查分析,對氣體有害物質含量、成分以及擴散情況等進行詳細調查,并就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污染情況進行評估。為了能夠有效的查明地下擴散的有害氣體的源,必須對礦區內地質構造環境、巖層特性、礦物質氧化條件及分解過程等進行詳細調查。
2.4地質災害等地質調查。對礦區內的各種地質災害,尤其是采動影響、礦石堆放等所引起的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等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其形成條件、成因類型、分布和影響范圍、危害程度等。對急性災害應實施連續監測并進行預測、預報。
2.5礦井熱污染調查。在區域地溫場調查的基礎上,查明礦區地溫場的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礦井熱污染的成因、變化特征、危害程度以及與地溫場的關系等。
2.6礦層及矸石堆自燃監測研究。對有自燃傾向或已經自燃的礦層及矸石山應加強日常監測,研究自燃的影響因素-發火條件、氧化和增溫規律以及自燃機理等。
三、環境地質的技術要求
3.1調查與遙感技術(RS)相結合。區域地質調查需要跟現代遙感技術進行結合,遙感技術以其信息資源豐富、事業開闊以及調查吃段長等優勢成為了環境地質調查的重要技術之一,尤其在開展地表水資源調查、水土流失評估、土地沙化治理以及礦區沉陷等調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調查與科研相結合。針對礦區環境地質調查中的難點和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問題,設立專項研究課題作為技術支撐,進行多學科聯合攻關和創新性研究,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提高調查成果的質量檔次及高新技術含量。
3.3調查與資料收集相結合。根據對調查區以往調查資料分析,對區域內各項調查任務和以往成果進行收集匯總,特別對于工作程度較高的區域,更應該加強資料的收集和成果研究,配合遙感技術進行實物調查。
3.4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和方法。為了全面提升調查的技術水平及成果質量,應充分利用3S技術、先進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手段、測試技術、現代非線性數學方法(如ANN、分形幾何,等)以及傳統有效的數學理論等(如AHP)。
四、結語
礦區環境地質研究工作尚缺乏完善系統的理論體系和調查、評價方法,從大多數人對于礦區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兩者混淆、混用的情況來看,礦區環境地質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亟需的,需加快這一工作的開展,及早建立。以便利用這一體系更好的進行礦區開采,強化對礦區地質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孫延宗.礦區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探討[J].城市地理,2014,22.
[2]羅詩學.關于礦區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J].科技與企業,2014,20.
[3]崔樹軍,閆云明,廉有軒,牛雅莉.煤炭資源勘查中環境地質工作內容與要求[J].煤礦開采,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