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屹++祁晗
【摘要】姑下銻礦位于雷公山背斜南段銻成礦帶,銻礦床主要分布于背斜核部及南西翼,受近南北向及北東斷層控制,礦體產狀與斷層一致。
【關鍵詞】姑下銻礦;斷層;找礦標志
引言
區內主要以銻礦為主,分布有興華、火燒寨、韋家寨銻礦田,分布較為集中、具一定規模。銻礦床主要分布于背斜核部及南西翼,受近南北及北東向斷層控制,礦體產狀與斷層一致,礦體一般長十幾~180余m,厚0.2~2.00m,傾向延伸十幾~200余m,Sb的含量一般在1~21.49%之間,最高可達58.58%,礦石礦物為輝銻礦,偶見輝銻鐵礦,伴生有少量至微量的黃鐵礦、毒砂、閃鋅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綠泥石及絹云母、礦物組合為輝銻礦~石英組合,礦石具它形~半自形花崗變晶結構、碎裂結構、溶蝕交代結構和致密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細脈狀、網脈狀、浸染狀構造;圍巖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和綠泥石化,其中銻礦化與硅化關系密切,與黃鐵礦化呈負相關關系。
1 區域地質背景
區域大地構造歸屬江南造山帶西南段華南褶皺帶,雷公山復式背斜的南傾沒端。構造線有北東和近南北向,表現為規模不等的斷裂和褶皺,主要有八蒙斷層,長>11km,走向近南北向,傾向近西,傾角70度左右;水尾斷層,長>23km,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70度左右;雷公山復式背斜,核部地層為青白口系下江群番召組,兩翼地層為下江群番召組及清水江組,西翼地層傾向北西西,傾角12~30度,東翼傾向南東~南東東,傾角15~40度。背斜從雷公山以南至排路一帶逐漸傾伏;小腦背斜,軸向北東,軸長>7km,兩翼地層為下江群清水江組。北西翼地層傾角10~30°,南東翼地層傾角16~30°。
區域內出露地層有青白口系、南華系、震旦系、寒武系及零星第四系(見區域地質略圖),以青白口系為主。區內巖漿活動較強烈,基性、超基性巖呈巖床、巖墻、巖脈、侵入于清水江組及其之下的地層中。
區內巖石都經過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按變質作用類型可劃分為區域變質巖、動力變質巖、蝕變巖三大類。巖石類型有板巖、變余砂巖、變超基性巖等。動力變質巖,可劃分為構造角礫巖類、糜棱巖類、構造片巖類,分布于脆韌性斷裂帶中。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南華系黎家坡組(Nhl)、富祿組(Nhf)、長安組(Nhc)及青白口系隆里組(Qbl)、平略組(Qbp)和清水江組(Qbq),零星分布有第四系(Q)。黎家坡組(Nhl):巖性主要為灰綠色,塊狀含礫砂質絹云母板巖,絹云變含礫長石巖屑砂巖等局部夾塊狀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富祿組(Nhf):巖性主要為灰紫、紫紅色,厚層-塊狀,變余細粒巖屑長石砂巖,鐵染絹云變砂質粉砂巖、絹云變細-中粒長石砂巖;長安組(Nhc):巖性主要為灰綠色厚層塊狀粉砂質板巖,局部風化呈紫紅色塊狀絹云變余含礫砂質粉砂巖;隆里組(Qbl):巖性主要為淺灰、淺灰綠色薄-中厚層含砂質絹云母板巖、砂質綠泥石板巖、變余細-中粒巖屑雜砂巖、變余不等粒巖屑砂巖;平略組(Qbp):巖性主要為灰、淺灰色、淺灰綠色薄至中厚層狀絹云母板巖、含粉砂絹云母板巖,夾少量灰色中厚至厚層狀變余細-中粒砂巖、粉至細砂巖;清水江組(Qbq):為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變余沉凝灰巖、凝灰質板巖等。
2.2 構造
礦區位于區域性褶皺雷公山復式背斜的南延部分的古基背斜西翼。區內構造線方向以為近南北向、北東向為主,整體構造格局較簡單。
2.2.1 褶皺
古基背斜(屬雷公山復式背斜南延部分),軸向近南北向,向北延伸出礦區,礦區位于背斜西翼,地層產狀傾向南西200-240°,傾角10-30°。礦區內被新街斷層(F1)破壞。
其他褶皺規模均較小,多為發育于斷層旁側的次生牽引褶曲。
2.2.2斷裂
1、斷層
礦區斷層構造以近南北向和北東向斷裂為主,礦區北西及南東部發育近東西向斷裂構造F4和F5?,F將區內主要斷層特征簡述如下:
F1新街正斷層:呈北東-南西向貫穿礦區中北部,從礦區北部新街一帶至礦區南西部姑下一帶延伸約10km,傾向320°,傾角較陡,一般70-85°,斷層兩盤出露地層均為清水江組-黎家坡組,斷層破碎帶寬2-10m,局部具硅化、褐鐵礦化現象。
F2含礦正斷層:位于礦區北西部,呈近南北向展布,走向長約380m。斷層面總體傾向為順巖層傾向265°,傾角36°。發育寬度0.4-1.5m的斷層破碎帶。帶內充填斷層角礫巖,角礫成分主要為變余砂巖、含綠泥石絹云板巖等,呈次棱角狀至棱角狀產出,填隙物為硅質、鈣質、鐵質等,結構較松散。石英脈不均勻產出,但一般見有石英脈或硅化體時銻礦體隨之發育。兩盤出露地層均為隆里組,斷距約10-20m。F2斷層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控(容)礦構造。
F3含礦斷裂:位于礦區北西部,F2東約500m處,呈近南北向展布,走向延伸約220m,傾向270,傾角48°。破碎帶寬0-0.4m,上下盤出露地層均為隆里組,局部見硅化、黃鐵礦化現象,經取樣化驗,見金礦化。礦體呈脈狀、透鏡體狀,有用組分輝銻礦呈致密塊狀、不均勻浸染狀沿含礦帶充填富集成礦,含礦帶與圍巖界面清楚。
F4含礦斷裂:位于礦區北西部,走向延伸約110m,斷層傾向南東180°,傾角46°,出露地層為隆里組第一段。斷層破碎帶寬0.2-0.4m,斷層頂底板均為變余砂巖,斷層角礫巖以石英脈夾輝銻礦、變余巖屑砂巖呈團塊狀產出為主。斷層性質及斷距不明。
F5含礦正斷層,位于礦區南東部,礦區范圍內走向延伸約500m,斷層傾向南西190°,傾角74°,出露地層為平略組。破碎帶寬0.2-1m,斷層角礫巖的角礫成分有變余砂巖、板巖、石英脈等,局部見硅化、褐鐵礦化現象,銻礦呈脈狀,團塊狀產出于斷層角礫中。endprint
F6斷裂,為F5含礦正斷層的次級構造,斷層產狀126°∠74°,規模較小。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姑下銻礦主要呈脈狀、小透鏡體狀及似層狀產于青白口系平略組頂部和隆里組第一段中、頂部南北向、北東向斷裂構造中,其產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依據含礦斷層情況,可分為Ⅰ、Ⅱ、Ⅲ、Ⅳ、Ⅴ號,五個互不相連的礦體。
Ⅰ號銻礦體:為本勘查區主要礦體,位于礦區北西部F2含礦帶,呈近南北向展布,控礦斷層面總體傾向為順巖層傾向265°,傾角36°。含礦帶沿走向延長約230m,傾向最大延深100m;礦體厚0.35~0.74m,平均厚度0.54m;品位Sb3.73~7.44%,平均品位6.09%。
Ⅱ號銻礦體:呈近南北向展布,含礦帶走向延長100m,傾向270,傾角33°,為隱伏斷裂裂隙控制,礦體呈層狀、透鏡狀,其產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礦體厚0.49~0.84m,平均厚度0.67m;品位Sb2.24~3.73%,平均品位3.02%。
Ⅲ號銻礦體:為F3斷層控制,斷層破碎帶寬0.1-0.4m,礦體呈透鏡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連續性較差。礦體呈近南北向展布;含礦帶走向延長160m,傾向270,傾角48°,厚0.20~0.66m,平均厚度0.30m;品位Sb3.49~12.68%。局部地段組合分析Au原生礦單點極高品位達2.44g/t。
Ⅳ號銻礦體:受F4斷層控制,破碎帶寬0.2-0.4m,礦體呈透鏡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礦體規模小,含礦帶走向延長40m,礦體傾向南東180°,傾角46°,厚0.28~0.38m,平均厚度0.34m;品位Sb3.88~5.17%,平均品位4.55%。
Ⅴ號銻礦體:受F5斷層控制,破碎帶寬0.2-1m,礦體呈透鏡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含礦帶走向延長170m,礦體傾向南西190°,傾角74°,厚0.48~0.72m,平均厚度0.46m;品位Sb1.23~8.92%,平均品位3.02%。
3.2 礦石質量
1 含礦巖石特征
含礦巖石為斷裂帶內的蝕變板巖、碎裂(角礫)巖、石英脈和團塊。輝銻礦主要呈半自形—它形板(長柱狀)、粒狀充填于巖石的破碎空間及石英脈中富集成礦。
2 礦石物質組分
礦石中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銻礦、黃鐵礦、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云母、陸源碎屑、鐵泥質及白云石等富礦物。在礦石中含銻、金、砷等有用元素,Sb元素含量一般2.24-12.68%,最高達19.13%,平均5.27%;Au元素0.37-0.88 ×10-6,極高品位達2.44×10-6,為孤點,不連續,Au主要分布于毒砂和黃鐵礦中,而輝銻礦和脈石礦物(包括脈石英和圍巖)含金甚微,礦石有用元素含量高;礦石中Hg未檢出、As<1.44%一般不具回收價值,伴生元素含量低,屬優質銻礦石。
3 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石類型
礦石結構主要有:輝銻礦呈顯微—細粒自形—半自形—它形長柱狀晶體不均勻分布;礦石大多由粗粒輝銻礦組成的晶粒彼此緊密接觸的粗粒柱(板);礦石主要由細粒輝銻礦組成的晶粒彼此緊密嵌接的他形細?;◢徸兙罱Y構;金屬礦物黃鐵礦呈立方體和五角十二面體,毒砂呈菱形、刀片狀密集分布于礦石或斷層中的半自形至自形晶粒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有:細(網)脈狀構造、浸點狀構造、團塊狀構造和致密塊狀構造。
礦石類型按礦物的構造主要有:細(網)脈狀、浸染狀、團塊狀、塊狀、致密塊狀銻礦石,以后三種為主。
3.3 礦體圍巖及蝕變特征
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白云石化等:
硅化形成的石英多為細至中粒,呈細脈狀、網脈狀,輝銻礦分布其中,或與石英呈鑲嵌狀。晚期形成的石英顆粒粗大質純,銻礦化較弱。成礦早、中期硅化強則銻礦化強,反之則弱。
黃鐵礦化一般較弱,黃鐵礦粒晶較小,稀疏侵染于斷層破碎帶及兩側圍巖中,一般黃鐵礦發育時,銻礦化較弱,反之則強。
4 找礦標志
根據1992年省地礦局地質科研所《貴州銻礦成礦地質條件富集規律及找礦方向》和1995年貴州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開展了1:5萬《都江幅》地質礦產調查及《貴州雷公山地區過渡性剪切帶及其與銻金多金屬礦關系》的專題研究認為成礦熱液中水來自大氣降水,硫和銻來自地幔。
從該區礦石結構構造、礦物生成順序反映出的特征分析,礦體受構造控制呈脈狀、囊狀、透鏡狀,其產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含礦巖石為斷裂帶內的蝕變板巖、碎裂(角礫)巖、石英脈。礦床的形成是多期、多成因的。普查區是一整套砂、頁巖組合的層積建造。在成巖過程中,由于特定的巖石物理化學條件,吸附了大量的金屬硫化物,經后期構造運動擠壓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層紋—條紋狀粉砂質白云石絹云板巖。地下熱水溶液上升,溫度和壓力的改變,導致部分礦物質活化轉移,在附近有利的成礦空間富集成礦,經過多期次、多成因的成礦作用,形成了該區現在的銻礦床。因此,該礦床成因可歸納為“淺變質巖中熱液充填交代石英脈型銻礦床”。
主要找礦標志:
1、地質背景標志:礦床位于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帶接觸帶東側,雷公山復式背斜及雷公山地區過渡性剪切帶南傾沒端,受背斜及過渡性剪切帶的控制,礦體產于東西向、北東向、南北向斷裂破碎帶中;
2、構造標志:壓扭性構造或壓扭性深部隱伏構造裂隙控(容)礦、壓扭性含礦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具有極大找礦遠景;
3、巖性標志:蝕變板巖、碎裂(角礫)巖、石英脈和團塊的露頭;
4、礦物標志礦石礦物組合主要為輝銻礦、黃鐵礦、毒砂等;
5、蝕變標志:硅化與成礦關系密切,圍巖有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的構造斷裂裂隙露頭。
5 結論
從該區礦石結構構造、礦物生成順序反映出的特征分析,礦體受構造控制呈脈狀、囊狀、透鏡狀,其產狀與含礦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地下熱水溶液順構造帶上升,充填交代圍巖中部分礦物質,在附近有利的成礦空間富集成礦,經過多期次、多成因的成礦作用,形成了該區現在的銻礦床。因此,姑下銻礦成因為“淺變質巖中熱液充填交代石英脈型銻礦床”,與雷公山復式背斜有關的南北向構造是礦區銻礦體主要控礦構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