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常德這座城(外一篇)

2015-10-26 22:18:27鄧朝暉
湖南文學 2015年10期

鄧朝暉

經(jīng)過一整天長途跋涉,我的頭發(fā)被風都吹得豎起來了,手插進去,滿是灰塵和污垢。身上也是,母親把包里所有的毛巾都用來給我擦嘴和臉。我吐了一次又一次,司機沒有停車,我只好把頭伸出窗去,一路迎風而吐,這可苦了坐在我后面的人,他們紛紛往邊上躲。

胃里已經(jīng)吐空,我靠在母親身上昏昏沉沉,想睡又睡不著,車子突然停了,司機大聲叫:“常德到了,三岔路的在這里下,再往前面就不停了!”母親慌張地推開我,飛快地從行李架上拿包,把手里的雜物一股腦兒往包里胡亂塞,拽著我往外走,邊走邊喊,“師傅慢點,有下車的!”

我的腳像棉花一下落地,難道這就是常德?在我眼前是一條水泥街道,和老家澧縣的大街差不多,兩邊的房子也差不了多少,我回過頭,看見一幢高樓,數(shù)了數(shù),六層,是的,除了這幢六層樓房,當時在孩子們眼里的大城市常德也就這樣而已。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常德,因為父母工作調(diào)動,我們很快要舉家搬到這里來了。母親和我一樣帶著同樣的新鮮,以看父親的名義,先來打量打量新家。

此前,兒時的伙伴們對我要搬到外地充滿羨慕,說我要到“大城市”去了,那里一定是高樓林立,晚上霓虹燈閃爍,洋氣得很。還說我以后就過上公主的日子了,天天吃好的穿好的。

我跟著母親進了這幢高樓,父親的房間里跟單身宿舍一樣簡陋,一張床,一張書桌,他沒有在家,桌上留了一張字條,說出差了,告訴我們飯票在抽屜里。

這時已過了吃飯的時間,母親帶著我進了樓下一家飯店,這是我第一次進飯店,我望著菜譜上誘人的菜名,滿以為母親會點個肉給我吃,沒想她就點了個青菜湯,兩碗飯,我說想吃肉,她想了想,又加了個辣椒炒香干。

我很失望,不但常德城不像個大城市,跟老家沒什么區(qū)別,而且我們的生活狀況也沒有因此而改善。

第二天她帶我去一個朋友家,在老家,去串個門是不需要交通工具的,走著去走著回。我們走著去,走了很久還沒有到,我總問,還沒有到嗎?她也不知道,一路上問過去,人家總是往前面指。在路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輛長長的公共汽車,是兩輛長途客車中間接了伸縮帶,轉(zhuǎn)彎的時候拉長,有的時候帶子又收攏來,像老師拉的手風琴,抑揚頓挫。我興奮起來,看來還是和縣城有區(qū)別的,比如城里這么遠,得坐公共汽車。而且是這么高級的公共汽車,像電影里的一樣。

回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沒有學會怎么坐車,也不好意思問,只好又走著回去。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鐘了,我又累又渴,木然地跟著母親往回走,途中她在路邊買了個西瓜,我趁機坐了下來,一坐下就睡著了。后來她怎么把我拉起來,我又是怎么到的家,一點都不記得了。

沒過多久父親回澧縣搬家,前一天他們將行李打包整理,第二天鄰居朋友們來幫忙,很快就裝上了車。我在車里向鄰居同伴們揮手,充滿了離愁,總以為要到新地方安家了,一直很盼望離開的日子早點來到,而當這一天終于來臨時,卻不是個滋味。

到了常德,安頓好行李,父親那天特別高興,端起了酒杯告訴我們,從此以后,這里就是你們的新家了,以后你們就是常德人了!

我被父親的話感染,心里一陣激動,常德真成了我以后的安居之所嗎?

因為語言的差別,我有深深的自卑感,在澧縣、臨澧和石門,我及我的親人生活過的地方,說話口音都差不多,一律卷舌。而這里,說話不能卷舌,明明是“shi”的發(fā)音,必須要說成“si”。如果卷了舌,人家就會笑你土。還有說話的調(diào)子很高,像唱歌一樣。

有半年時間,我因說不好平舌音不敢開口,上課回答問題,我總是以點頭和搖頭來回答,非要說話,我也以極短的幾個字回答。不敢和同學玩,怕一張嘴他們就笑話我,澧縣話的重口音讓我覺得自己成了鄉(xiāng)下人,在高高的宛如空中走鋼絲的常德調(diào)子前,我只有仰望的份。

后來,很久之后,當我學會說一口流利的常德話之后,到外地用方言說話,人家都問我是不是四川重慶人,我說不是,又問我是不是湖北貴州人,我還說不是。他們就猜不出來了,他們沒想到我是湖南人。在外地人眼里,湖南話是湘潭話、長沙話,而常德與長沙僅二百公里之隔,說話口音大相徑庭。常德話是西南官話,屬北方語系,常德話說得慢一點外地人是能聽懂的。在他們聽來,澧縣石門話與常德話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總覺得這樣的調(diào)子、發(fā)音的方式大致能夠明白。

在最初的自卑心陰影的籠罩下,有人為我打開了一扇窗,陽光照進來,暫時忘卻了自己是從縣里來的。我的初中語文老師,開課不久便給我們介紹常德這座城。關(guān)于常德保衛(wèi)戰(zhàn),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是最先從他那里聽說的。關(guān)于河伏山崔婆井,絲瓜井,劉海砍樵的傳說,他還把老人們口口相傳的順口溜告訴我們,“前有金雞報曉,后有梁山靠背,上有犀牛把口,下有老龍鎮(zhèn)潭。”這四句話是對常德地貌的概括。“金雞”指沅水南岸的金雞山,“梁山”是江北的太陽山,地理位置一南一北,也在沅江的一前一后。上有犀牛把口,下有老龍鎮(zhèn)潭。即上游的“犀牛口”和下游的“老龍?zhí)丁保鲹?jù)老城的東西。他還把我們帶到了筆架城、公墓(抗日將士紀念碑),使我一度沉湎于那些老常德的故事里。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常德城,還有幾分老常德的感覺。沈從文先生《常德的船》里提到的河街還在,吊腳樓還在。我曾陪一個同學去她奶奶家,她奶奶就住在上南門的河堤邊。房子下面支起高高的木樁,木屋里很黑,樓上還有個小閣樓,一般放些雜物,只開了個小窗。有的閣樓是一間房,還有走廊,他們的衣服用竹竿穿起來,懸掛在閣樓上。那個時候,小西門、上南門、下南門都有碼頭、輪渡,我記得的吊腳樓也集中在那一帶。

關(guān)于碼頭文化我在幾篇文章中多次提到了,在沅江水系中,常德是個大碼頭。《常德的船》里說,“地理書上告給人說這里是湘西一個大碼頭,是交換出口貨與入口貨的地方。桐油、木料、牛皮、豬腸子和豬鬃毛,煙草和水銀,五倍子和雅片煙,由川東、黔東、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樣的船只裝載到來,這些東西全得由這里轉(zhuǎn)口,再運往長沙武漢的。子鹽、花紗、布匹、洋貨、煤油、藥品、面粉、白糖,以及各種輕工業(yè)日用消耗品和必需品,又由下江輪駁運到,也得從這里改裝,再用那些大小不一的船只,分別運往沅水各支流上游大小碼頭去卸貨的……”即使在現(xiàn)在,到沅江中上游的沅陵、麻陽去,老人們聽說我是從常德來的,都禁不住羨慕地說,“常德是個大碼頭呢,我年輕的時候去過。”

在八十年代,航運已經(jīng)開始萎縮,常德已不可能如先生所在的年代那樣,船只浩蕩,煙火繁華,沿河的長街,商鋪數(shù)百家。但是沿河的長街還在,我們稱為小河街、大河街,還有先生提到的“麻陽街”。河堤邊的居民苦于漲水年年搬家,有些人家慢慢地往城里遷,河街早不如先前熱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貫穿城市東西的人民路,手風琴般的1路公交車吹著長笛穿城而過,道路兩邊是國營的五金店飯店南雜店。

每一個城市的原居民提起自己的故鄉(xiāng)都會豪情滿懷,我不是,在哪個地方,我都不能作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如數(shù)家珍。雖然如今在這里生活了三十年,然而回憶起老常德來,我的腦海里仍然只有貧乏的幾幕。我的童年不在這里,意味著我的根扎不下去,即使我很想融入它。

漫長的中學時代我就讀于一所離家很近的學校,六年都沒有挪窩。我每天往返于家與學校之間,來去也只有十多分鐘的路程。我的生活軌跡也僅限于三岔路這一帶,在過去,三岔路屬于城郊了。北站是西門,北站以西是郊區(qū),聽老人說以前是亂葬崗。而常德城的文化是從西門開始,在上南門下南門鼎盛,東門結(jié)束。

現(xiàn)在市民們口口相傳的還是上南門下南門,而外地人來這里,看到的是春申閣武陵閣作為城市中心的地標。城門沒有了,在現(xiàn)在的水星樓后面有一段修復后的古城墻遺址,碑上寫到,“據(jù)文獻記載,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遣蜀守張若奪取楚黔中地區(qū),在此修筑土城。此后城池范圍逐漸擴大,至宋代,城池周長已達九里十三步。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土城為磚城,雄踞沅水北岸。經(jīng)滄桑巨變,今日已無法窺見古城原貌,此段長八十余米的古城墻遺址,位于原水星樓至喬家巷之間。”

自張若建城開始,奠定了常德城的基礎(chǔ),后楚軍反攻,張若退走,此城便為楚國占有。“東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梁松來武陵替代馬援征蠻,加修原張若城,并將武陵郡治從沅陵西移至臨沅城,武陵郡轄十二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南陳,改沅州為朗州,大業(yè)初(公元607年)又復武陵郡。”

自唐開始到宋朝,常德先后經(jīng)過從朗州、武陵,又朗州、又武陵,之后鼎州的郡名變更,南宋乾道元年升鼎州為常德府,元朝曾改稱常德路。明朱元璋于公元1364年攻取常德,改稱常德府。清承明制,府縣仍舊。民國于一九一三年廢常德府,改為常德縣,城名仍稱常德。自那開始,“常德”的城名沿續(xù)至今。

明朝開始,對常德土城進行修筑,改土城為磚城,這是常德城的雛形。“清嘉慶年間,常德城的規(guī)模為城高二丈五尺,周回九里十三步……其六門:東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臨沅,正西曰清平,西北曰常武,北曰拱辰。”

人們平常說常德的大致方位,習慣說上南門、下南門、小西門、大西門、東門,看來不是沒有根據(jù)的,自清朝已有了東門、上南門、下南門、正西門和西北門之說。西北門應該是我們說的大西門吧,因它在小西門之北。

如今,常德城已經(jīng)向北向西向東擴大到老城的好幾倍了,但人們心目中的市中心仍在下南門上南門那一帶,步行街也在那里。仿佛一個人寫字畫畫,墨汁點在紙上,氤氳開來,隨意渲染,想到哪里筆就到哪里,然而他始終記得自己的第一筆是從哪里開始的,那是一個人靈魂的原初。

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沅水大橋通車那天的情景。前面的敘述中,常德向北向西向東擴展,一直沒有向南,為什么?因為南邊有河。沅江從貴州而來,浩浩一千多公里,流經(jīng)湘西懷化,流到常德時,已接近尾聲,快到洞庭湖了。如果說建筑終有衰敗的一日,那么沅江是不會老的,它作為常德城的地標永遠在那里。

之前,沅水兩岸是沒有橋的,過河去,須坐輪渡。小時候,我坐長途汽車去外婆家,要過幾次河。過河的時候是車子開上一只大輪船,隨船過河。那時候總覺得太慢,等船要很長時間,船慢慢地開過來,等上面的車子下來,我們的車開上去。終于坐上船了,船慢慢地移動,窗外的風景也慢慢地移動。我性子急,心里總想,要是河上結(jié)冰多好,我就可以跑過河去。

我記得沅水大橋通車是在國慶,平常從不愿出門的爸媽也興致高漲,帶上我一起去看通車典禮。我們坐1路車到了東門,前面人開始多了,我們隨人流往橋邊擠,才剛上幾個臺階,我就被人群壓得喘不過氣來,父親還在往上擠,回頭見我已落在了后面,又往回拽我。我隱約聽到上面的鑼鼓聲,卻吃力得很,說要回去,不看了。父親仍有興致,不得不隨我和母親往回走,回來也沒有坐上車,因為人流還在往這邊來,車子開不動,我們只好走了好一段。

八十年代,大橋通車是歷史性的大事,人們都想看看是怎樣的一座大橋,由北到南,行車過人,從而結(jié)束坐船過河的時代。河上不用結(jié)冰也能跑人了,還能跑車,我兒時夢想的事情成了現(xiàn)實。

會騎自行車了,我經(jīng)常和同學們騎自行車過河。行到有一個女孩子拿著飄帶飛舞的雕塑前,我的衣服也被風吹得如斗篷張開,心像翅膀一樣飛起來了。看看腳下幾只螞蟻般蠕動的小船,它們的行進絲毫看不出速度感,我不由暗自得意。

這座橋就算是沅水一橋了,因為后來,又修通了二橋,它直接通到德山,以前我們?nèi)サ律巾氉胩斓拇F(xiàn)在,也在須臾之間了。這兩年,又建成了三橋,它帶來的變化是去機場的路程至少近了一半。

然而,碼頭還在。

北站小西門和下南門,依然還有過渡碼頭。有一個像船一樣永遠停在碼頭的建筑,人說,那叫“躉船”。“躉船”是來往行人等船時的“車站”,是船與碼頭中間的過渡,有專門管理人員,讓等船的人有間屋子待著。

從八十年代來到常德至今,吊腳樓沒有了,麻陽街大河街小河街變成沅安路了,木板屋變成高樓了,街道擴寬,城區(qū)不斷拓展,老常德幾乎不存在了。除了這幾個碼頭,躉船和照舊來來往往的渡船。

傍晚從閘門進去,走完一連串八九十度的臺階,在窗口買好票,就在躉船里靜待對河的船過來。這時已經(jīng)有幾個行人了,有剛洗過頭發(fā)、濕漉漉的女學生,有下班的職員,有挑著剩下的菜回家的菜農(nóng),都不是著急的人。船很準時,五分鐘十分鐘一趟,雖然有的時候上船的只有一兩個,它也照舊渡過來渡過去,到了鐘點就走。汽笛一拉,船的鐵門哐的一聲合上,還差幾步的人也只有望而興嘆,既然選擇了坐船過去,就先把時間準備好吧。

小的時候過渡對我來說是個節(jié)日,往往在過年以后,住在對岸武陵鎮(zhèn)的親戚朋友請客吃飯,母親總愛帶著我這個小尾巴。一般在下午,母親把我收拾打扮一番,三四點鐘的陽光溫和地照著,這個時候的臺階對我來說是希望的開始,也是春節(jié)的繼續(xù)。我渴望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又是一桌好菜,還有花生瓜子糖果,過年的余溫在慢慢回暖的春日里延續(xù)。過了河,并沒有高高的臺階要爬,只有一段坡,走上去,兩邊有居民們隨意種的蔬菜,此時油菜花也開了,香味領(lǐng)我穿街過巷,到達請客的人家。

剛畢業(yè)那會我在南岸上班,早晨帶了飯過去,中午不回家。打工的地方是一個零售商店,在下船沒多遠的街道上,這里是到鎮(zhèn)上去的必經(jīng)之路,卻人流少得很。一大早,附近的居民還沒有起床,每家的門板都各自關(guān)著,到了上午十點多,漸漸有些未上學的孩子在門口玩了,婦人們把澡盆、水桶拿出來,邊大聲說著東家長西家短邊洗衣服。洗完衣服又擺出菜盆,咸一句淡一句地邊扯邊擇菜。中午過后,上學的孩子們回來,婦人們綰起頭發(fā)進屋煮飯炒菜去了。這時我也把帶來的飯菜放在爐子上熱一熱,呼呼啦啦地吃著。下午熱鬧起來,門口擺起牌桌,搓麻將的打跑胡子的各就其位(跑胡子是一種字牌,比撲克牌要窄很多,是常德這塊地方獨有的牌)。

店里生意很清淡,偶爾一兩個路人進來買包檳榔或煙,一天就這樣打發(fā)了。老板考慮把店子遷到鎮(zhèn)上主要街道去,我這個小雇員也面臨解雇。我很留戀在這里上班的日子,也不知道這些周圍的人家何以這般輕閑而無生存之憂。每一天的日子都是一樣的,散漫,清淡,沒有欲求。后來我想,經(jīng)過這條街的人,都是坐渡船的,是不著急的人,所以少。而更多的人,從不遠處的沅水一橋呼呼地飛過,談生意、辦正事、請客赴飯局……要坐渡船過河,得有個慢性子。

無緣天天坐渡船。后來我寄居于北岸有了緊張而穩(wěn)定的工作。有一陣子我的孩子迷上了坐渡船,吃過晚飯,坐船往返成了他的游戲。等船的時候他這里摸摸那里看看,待船行進中時,他反而不動了,趴在窗欄桿前靜靜地看,很享受的樣子。我不知道渡船是不是像搖籃一樣,在舒緩他的焦躁,催他入夢。難道人生來就有一股散漫的情緒,想在慢慢移動的河流中重復每一天的光陰?

小西門和下南門是過渡碼頭,而上南門曾經(jīng)也有個碼頭,不是過渡,是開往更遠的地方。九十年代,我曾經(jīng)坐過一次大客船,送我順流而下。

我和同學下午四五點出發(fā),在上南門的輪船碼頭買好票,一會開船了,我們進到艙里,才發(fā)現(xiàn)整只船只有我和同學,船長和一名船員四個人。看過了德山夕照的余暉后,天漸漸擦黑了,我躺在船艙里昏昏欲睡,睡了一覺醒來,跑到艙外,發(fā)現(xiàn)看不到岸了,水面望不到盡頭,而且感覺水位很高,直抵我的胸口。船員告訴我,到洞庭湖了。“八百里洞庭”,竟然真的跟歌里唱的一樣。黑暗中,我覺得水面有東西在游動,隨著水面一起一伏,船員說那是江豬。第一次聽說江豬,我覺得駭人。風越來越大,那幾個巨大鬼魅的東西在河上飄著,好像是長頭發(fā)的野鬼。我哆哆嗦嗦地進艙,用被子蒙住臉。

一夜難眠,逼自己努力地睡,好不容易瞇了一會,醒來時,感覺船好像沒有開了,船壞了嗎?停在偌大的湖上不走了?船員告訴我,岳陽到了。

到了?洞庭風大浪急,幾百里水路,就這樣悄悄地到了?岳陽樓靜靜地佇立在我面前,雖然黑暗中我什么也看不見。待天色微微發(fā)亮,晨光像一只涂寫筆,一點一點地抹去莊嚴的黑暗,岳陽樓被揭開幕布,露出龐大敦厚的身軀。我心里一陣激動,如果不是走水路而來,從沅江下洞庭,一條船在大海般的湖中飄蕩,我哪來這些悲喜交集?

那些“大小不一的船只”,運貨的,放排的,裝著金銀細軟、桐油木料、洋貨煤油、藥品面粉……順流而下逆流而上,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浪,大的風小的雨,還有險灘急流,水手船夫們也不過是血肉之軀,每一天的命都懸在鋼絲上,難道他們就不害怕?不多愁,不善感?

僅止于那次下行到岳陽,我無緣坐船上行,隨大老二老們回一次上游的家鄉(xiāng)。沒過多久,到岳陽的船就停開了。公路發(fā)展越來越迅速,加速了航運的萎縮,那個候船大廳改成了舞廳,常德城里再無客船下沅江。

我選擇陸路溯沅而上。到沅陵、辰溪、瀘溪、溆浦、洪江、花垣、龍山、永順、古丈、新晃、芷江、通道、靖州……并一直尋到貴州,到達沅水的源頭。沿著一條水的脈絡(luò),我找到了常德方言的源頭,從貴州到懷化、湘西,這條江水的兩岸,語言是接近的。樸素、直接,平舌音,說話像在唱歌。大湘西人更甚,隨口就能唱,他們的語言稍作修整就是一支山歌。

自古以來,這片土地就隸屬于武陵郡、黔中郡、洞庭郡,在里耶出土的秦簡里就有這條水上的子民們通過驛站互通有無的佐證,也許在上古時代,我們都是一個祖先,只不過因世事變遷,處于下游的常德工業(yè)化進程早了一步。

而我心里的常德城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河街還在,吊腳樓還在,和中上游的沅陵辰溪溆浦洪江更像親戚。我想象中的常德城則在沈從文先生筆下,那時,沅水流域一脈相承,兩岸的大小碼頭、城鎮(zhèn)集市,本就是一家。

聊贈一枝春

我所生活的沅澧流域,是位于湖南西北部的幾個小城鎮(zhèn),吃的東西中雖沒有聲名遠播的大菜,但小吃很豐富,天天生活在此的人不覺得,一旦離開一段時間之后,所謂的懷鄉(xiāng)病一定是從懷念家鄉(xiāng)的小吃開始的。

綠豆皮

前段時間去石門,在鎮(zhèn)上趕集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婦女的攤前擺了一大堆寬粉條,顏色帶綠,我問這是什么,她說“綠豆皮”。這一下勾起了我童年的記憶。小的時候,我們是常常拿它充饑的。

童年的澧縣縣城,是一個只有三四條街道的小鎮(zhèn),鎮(zhèn)上走走,一兩個小時就走遍了。熟人很多,若到吃飯時間碰巧留在哪家,他們也拿不出什么好菜來,但是一大海碗綠豆皮肯定讓你管飽。

綠豆皮是用綠豆磨成粉打成漿,在鍋里像攤餅一樣攤開,釀成薄薄的一層,冷卻后切成粉條狀。做得好的綠豆皮嚼勁足,下到鍋里不會糊。在碗里放了油鹽醬醋,點上幾滴麻油,灑一小撮香蔥,擱點油辣椒或者剁辣椒,隨你的口味,用家里現(xiàn)成的骨頭湯等做湯料。等水開了,把綠豆皮扔到鍋里,稍后,撈起來,如果想吃蔬菜,扔幾片菜葉進去,和綠豆皮一起撈起來。如果家里有現(xiàn)成的肉菜,夾上些放在里面當“澆頭”(就是“蓋澆”的意思)。小的時候吃肉的機會很少,一般是素的,但因為綠豆皮的嚼勁,湯鮮,我們也吃得稀里嘩啦,連湯一塊喝掉。

后來離開了出生地澧縣,到常德沒有吃到過這種小吃,它沒有像津市的牛肉粉一樣被推廣,只是偶爾回去的時候,在別人家里吃到了。主人煮了一大碗有肉絲澆頭的綠豆皮給我,仍然是小時候的味道,仍然那么隨意而親切,客隨主便,主人呢,“碰到什么吃什么”,沒有拘泥于待客的虛禮。綠豆皮如果不是自家煮著吃,用來待客,主人必是沒拿你當外人的。

我買了兩大包綠豆皮回家,婦人告訴我,一包是新鮮的,只能放兩三天,一包是曬干的,可以放很久。我迫不及待地煮了一碗,水開了就撈起來,結(jié)果軟得筷子都夾不起來,只好用勺子舀起來吃,沒有一點味道,更不用說嚼頭了。曬干的那包放了十幾天后就長了霉,只好扔掉。

一切都簡單化了,原料、做的工藝,再也回不到過去,回不到去哪家做客,主人用一碗綠豆皮待客的年代。那時都是自家做的,就是去外面買,也是貨真價實的東西,他們拿出來賣的、送人的,都是自己喜歡甚至舍不得吃的。

津市牛肉粉

說是津市牛肉粉,真正第一次吃,卻是在常德,雖然在津市住過兩年,因為那時條件差,沒有在飯館里吃飯的經(jīng)歷,豬肉都吃得少,牛肉粉,更是沒有聽說過。

到了常德后也沒有吃過,知道有一個清真牛肉粉館,因為聞不慣牛肉的腥味,進去得很少。真正愛上吃牛肉是近十年的事了,在朋友的推薦下漸漸學會吃牛肉,特別是燉的牛肉,習慣了冬天吃牛肉粉得趕緊吃,要不然一層牛油會浮在筷子上。

常德有兩家吃米粉的老店,一家是前面說的清真牛肉粉館,一家是位于三岔路的“春園”粉店。津市牛肉粉是近幾年才進入人們的視野,一進入便如千軍萬馬奔騰,不僅占據(jù)了常德城的大街小巷,還打進了省城、省內(nèi)各個地州,現(xiàn)在,全國各地,乃至北京都有大街小巷掛著“津市牛肉粉”的招牌了。

我去過幾家津市牛肉粉店,感覺和其他的米粉店沒什么區(qū)別,牛肉要不燉得不爛,咬不動,要不燉得太爛,入口即化了,湯也沒什么特別。在長沙吃過一家,粉比常德的粗大,卻糙得很,沒有勁道。湯更是做得油膩,又辣,沒有吃完我就落荒而逃。看來,很多掛著“津市牛肉米粉”的店子沒有幾家正宗,并非津市人開的,它的招牌價值已經(jīng)超過了食物本身的價值。

看多了津市牛肉粉的招牌,見怪不怪了,也不大進去吃。朋友是津市人,有次推薦了一家,在穿紫河邊上。走進去,就有人招呼吃什么,一口正宗的津市話。要了牛肉米粉,果然湯不錯,不油膩,喝下嘴里回味出淡淡的甜味。這是我很自己的體會,有的東西當時吃的時候感覺很爽口,吃完之后留下苦味,或者因為太咸而口渴,或者有股子腥味,這怕是里面味精或者調(diào)料放得太重的原因吧。

牛肉恰好,燉爛了而又爛而不化,而且因為有牛筋,又有些嚼勁。還有一點就是,粉里面融入了牛肉的味道,并非粉是粉,肉是肉,湯是湯。我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湯熬得久吧,湯熬得好不好,直接關(guān)系到米粉的口感。好像一個技藝很嫻熟的人,他彈琴,他開車,都與物件融為一體,人琴一體,人車一體,這便是達到一種境界了。

直到前兩年到津市去,才真正在津市吃到名聲已經(jīng)大振的牛肉粉。聽人說,津市最有名的是“劉聾子粉館”,但其他無論哪條街上牛肉粉也都不錯。我們被朋友帶到一家夜宵店,這條街是夜宵街,已過十一點,街上開始熱鬧起來,排檔都亮起了白熾燈,支起了篷子擺開桌椅。他們除了賣米粉外,還有燒烤,鴨頭鴨脖,鹵菜,小龍蝦等等。

主打菜是燉粉,小菜要了一大堆,主客十余個開始喝酒了。燉粉就是支一個鍋子,里面是牛肉湯,粉是自己現(xiàn)吃現(xiàn)燉。邊喝著酒,順便把粉放進去,吃著熱乎乎的燉粉,就著小菜,心里熨帖(舒坦的意思),話也多起來了。酒興越來越濃,每個人臉上都泛著紅光。

我們散場出來,看見周圍店子排檔人漸漸多起來,說話、喝酒、聊高興的事,聊平常不愿開口的事,每個人在那一刻都成了自己的主人,磕磕絆絆的事,都在一席酒菜中煙消云散。我喜歡湘北小鎮(zhèn)這樣的市井文化,吃著吃著就開闊了,浮生若夢。

前河的擂茶

說到前河,必有一條后河。其實并非如此,因為沅江的緣故,我們習慣上將南岸叫前河,是鼎城區(qū),北岸叫后河,為武陵區(qū)。雖都是吃沅江水,說話口音有區(qū)別,生活習俗也有些不同。而擂茶,是前河的特色。

擂茶到底算不算茶,喝過的人自有界定。它是將生姜、黃豆、芝麻、茶葉等一起在瓦缽里搗碎,舀一勺到碗里,沖上開水,喜歡咸的放點鹽,喜歡甜的加點糖。還有一種是糊糊擂茶,除了生姜、黃豆、芝麻、茶葉之外還加了不少的糯米,搗碎,沖泡,這樣沖出來的茶就不是湯汁了,有點芝麻糊的味道,可以充饑。

光喝擂茶不算,得要“壓桌”。壓桌是當?shù)氐耐猎挘褪呛壤薏钑r吃的小菜和米泡鍋巴等用來填肚子的食物。喝一口茶,得擺上一桌子的壓桌,壓桌好不好,花樣多不多,可以窺見這家主婦的賢惠程度。能干的主婦能擺上幾十樣小菜不重復,光壇子菜就能擺上一二十種。自己腌制的酸蘿卜辣蘿卜、豆角黃瓜、蕨菜貢菜、青菜蔸榨菜皮,現(xiàn)做的豆腐香干,涼拌木耳,麻辣藕片,然后就是油炸食品,鍋巴馓子、紅薯片、米泡,還有可以充當主食的鹵雞蛋、蒿子粑粑、紅糖或白糖發(fā)糕……滿滿一桌子,看不過來也吃不過來,如果每樣嘗一點,再喝上幾碗茶,肚子會撐得圓鼓鼓的。

這其中,殷勤的主婦會坐在一旁看茶,眼見誰的碗里差不多沒了,趕緊添滿一碗,盛情難卻,客人不得不又喝一大口,主婦接著又添,如此的盛情,不脹得肚兒圓才怪。

喝茶并不是男人們的長項,也沒有推杯換盞猜拳這類刺激的游戲,茶過三巡之后人們就下桌了。如果家里客人多,這一桌退場讓下一桌喝,就跟吃流水席一般。這讓我很尷尬,本以為可以坐一下午,慢慢吃喝的。

喝擂茶一般在中午,是早飯與晚飯之間的過渡,前河的人們早晨也吃飯菜,豐盛程度和晚飯一樣,過年過節(jié)或辦喜事、來貴客,忙完早飯接下來就得忙晚飯了,中午用點茶食過渡一下,暫且充充饑,既體現(xiàn)主人的周到客氣,又為晚飯埋下了伏筆。晚飯開鑼,缽子燉起來,谷酒提上來,男人們喝開了,那叫一個熱鬧有勁兒。

現(xiàn)在,前河的擂茶已經(jīng)傳到了后河,出去打工的主婦思念家鄉(xiāng),出門也不忘帶上一個小擂缽,閑下來的時候做點擂茶過過癮,但僅僅是喝口茶,壓桌做不出那么多了。城市里也開始有了大大小小的擂茶店,茶還是貨真價實的擂茶,壓桌卻不如家里做的可口,涼菜壇子菜什么的都是菜市場批發(fā)來的,哪里有家里做的干凈衛(wèi)生、精致?但嘴饞的時候,也進店子去解解饞,雖然味道大不如家里的好,畢竟不用舟車勞頓,還得勞主人準備一番。

喝著這口的時候,滿心懷念鄉(xiāng)下的擂茶,期待擇一個良辰吉日,去鄉(xiāng)下喝個喜酒,在酒與酒之間,還有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擂茶,和滿滿當當生花的“壓桌”。

北堤麻辣肉

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學校放假回到常德,稍作休整后就跑到濱湖公園旁邊一個小作坊買麻辣肉,然后到閨蜜那里共同分享,那時她已上班,在一個百貨大樓站柜臺。我把東西往柜臺上一放,兩人一個在里一個在外,邊吃邊聊。麻辣肉是剛出鍋的,脆,香,又不油膩。

其實麻辣肉不是肉,是豆腐皮,用油炸了,拌上辣椒末,嚼起來香脆,又滿足了湖南人愛吃辣的重口味。它是一種小零食,是我們那個時代女孩們的必選。正好作坊旁邊開了一家綠豆沙的小店,是把綠豆細細磨成粉熬制而成的綠豆湯。如果口袋富余,再買碗綠豆沙喝下去,滋味就更別提了。

這是麻辣肉給我的青春記憶,從高中到工作前那幾年,對于零食沒有別的記憶,就記得小作坊里剛出鍋的麻辣肉。女孩子在一起聚會,如果沒有可口的零食作佐料,就如同菜忘了放鹽一樣,沒有滋味。那時也沒有茶樓咖啡店可去,公園里只有潦草的幾棵樹木盆景和破舊的旋轉(zhuǎn)木馬碰碰車。我們聚會,一般是買好愛吃的零食,在河堤邊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邊吃邊聊。女孩子們有說不完的話,一坐下,打開零食袋,就拉開了話匣子。那時她工作穩(wěn)定但毫無生氣,我也沒有考上理想中的學校,對于未來有藍天白天般的期待,但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認命。吃完一大袋麻辣肉,滿足了口舌之欲,對未來的描畫也戛然而止,生活如日日重復流淌的沅江,青灰色,平靜而毫無懸念地鋪展在兩個跳不出命運安排的憤青面前。

過春節(jié),小作坊要從除夕休息到初五,前幾天,我會騎車到那里買上幾大包麻辣肉,以備過年。除夕夜依然保持著看春晚的習慣,一大堆瓜子花生桂花糖酥心糖,看著就膩,只有麻辣肉靜靜地躺在那里,刺激已麻木的食欲。放了幾天,豆腐皮已經(jīng)不脆了,軟綿綿的,嚼起來還需要牙齒使勁,但依然越嚼越香。那些年,它就像我生活中的佐料與興奮劑,一段時間不吃就覺得牙癢癢,生活儼然沒了樂趣。

那個小作坊后來做大了,人工包的塑料袋變成了機器包裝,并且包裝袋印上了“北堤麻辣肉”的標志,不再需要跑到濱湖公園旁去買,在全市很多小店都有了外賣點,三元一包五元一包的不同價位,但因為加工已成規(guī)模,存放時間長,很難吃到脆生生的那種了。而且油也比原來差了很多,包裝袋油乎乎的,里面可見渾濁的油,或許是過了那個年齡,或許口味越來越叼,吃上幾口就放下了,三元一包的都很難一下子吃完。放進冰箱,隔天再拿出來,味道更不行了。

除了加工程序變得粗糙和口味變叼之外,或許還有更重要的。當年陪我分享的女生不再在那個百貨大樓上班,百貨大樓拆了,她有了更穩(wěn)定的工作和家庭,日日朝九晚五。我們也時不時聯(lián)系,比如約在茶樓里喝茶或者在餐廳帶上各自的孩子聚一聚,麻辣肉肯定是不會再吃了,那種小食品吃了多少年,早厭了。我看著對面的孩子,想起若干年前的我們,那些面對沅江聊天的下午。那時描畫的未來此時已像一張皺巴巴的紙,沾染了墨跡,模糊不清。那時還是謎底的人生,此時已給出一個毫無創(chuàng)意的答案。我打住了和她提起舊事的念頭,想必,她早忘了吧。

老華北鍋餃

鍋餃,有的地方叫鍋貼,形狀有些不同,做法大致一樣,就是將餃子蒸了再用油煎,煎得兩面金黃。喜歡蘸醬的用個小碟盛點醬油和醋以及辣醬,蘸著吃,比蒸餃香多了。

在我們小城,吃鍋餃最愛去的地方還數(shù)“華北鍋餃”。不知道這個名字怎么來的,為什么叫“華北”?老店位于高山街,算是城北吧,為什么不叫“城北”呢。

除了賣鍋餃,店里還有豆皮豆絲,也是“華北鍋餃”的另一特色。豆皮是將面粉加水和成糊狀,攤成薄餅,上面再攤個雞蛋,將煮好的糯米飯加肉丁炒好,撒上香蔥,雞蛋餅將肉丁糯米飯裹起來,就成豆皮了。華北的豆皮兩面煎得黃黃的,里面的飯香噴噴,愛吃辣的人們再澆些辣醬上去,色香味就全了。

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常德的,自打住進這個小城起,就有華北的鍋餃、豆皮豆絲。那時候很少在外面吃飯,如果父母哪天高興,帶著我們?nèi)ネ饷嫦聜€館子,吃碗餛飩,吃個鍋餃豆皮之類的,就是我們的盛宴。鍋餃端上來,用個小碟子蘸點醬醋,小心地一口一口咬著鍋餃的邊,待露出里面的餡,大多是肉和韭菜,蘸著醬慢慢吃,唯恐吃快了肉餡一下子吞進去忘記了肉的味道。吃得滿嘴是油,再喝口海帶湯,把所有的美味連湯一起送進暖乎乎的胃里。

那時華北鍋餃是集體制飯店,廚師服務員都穿著統(tǒng)一的工作服,不知什么時候起,集體制一說解體,店子沒有以前生意興旺了。廚師分散到市里幾家餐館,因此有幾家餐廳都打出了“老華北鍋餃”的牌子。它原來的店址還在,也打出了“老華北鍋餃”的牌子。店子照例賣鍋餃、豆皮、豆絲三樣,還是先在柜臺付錢,再拿個餐牌去窗口端。只是,吃的人不再像以前一樣,排著隊,手里拿著一張油膩膩的餐牌,伸長了脖子看前面的隊伍。人們不用再排隊,臉上也不再有迫不及待的表情,物以稀為貴,想吃華北鍋餃,隨時可吃。到這里來的人,只怕是一為安靜,二為念舊吧。

校門口的麻辣藕

女孩子對吃飯都不大上心,即便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相比之下也更愛吃零食。上中學的時候,我的零花錢很少,偶爾有個一角兩角的,用個小荷包攢起來,細細地用。

那時學校門口有一個零食攤,擺了幾個盆,賣自家做的涼菜和瓜子。涼菜有麻辣藕片、涼拌海帶、榨菜皮、腌蘿卜。藕片是先把藕蒸熟了,切成片,撒上醬油、鹽、香油,還有剁辣椒,拌勻了,放進一個大臉盆里,臉盆上面蓋一塊劃成圓形的玻璃。圍上去,可見剛做好的涼拌藕片,有誘人的醬油色,剁辣椒紅紅的,星星點點。揭開來,一股香油味更讓人口水都要流出來。兩分錢,五分錢都可以買,那時白色塑料袋很稀少,將舊書或報紙剪成四四方方的一小塊,五分或兩分的涼菜就擱在上面。其他如海帶的制作方法也如前一樣炮制,榨菜皮、腌蘿卜的制作要麻煩些,要將青菜蔸的皮削出來,把蘿卜切成條狀,用鹽揉了,曬幾天,放進壇子里,青澀味去掉之后再拿出來涼拌。

賣涼菜的是一個老太太,她總是在我們中午或晚上放學前蒸一鍋藕,做好端出來。等到黑壓壓的人流從校門涌出來,必有一群人會停下,圍在她的攤子前。等到人群散去,她面前的幾個盆也差不多空了。她剪著齊耳短發(fā),用兩只黑夾子分別夾住耳邊的頭發(fā),說一口濃重的外地口音。她的家就在攤子邊,攤子是在她家廚房外搭的,我朝里看,可以看到她的幾個兒女在廚房里出現(xiàn),我羨慕得不行,生在這樣的家里,天天可以吃這些,真是太幸福了。

我盤算著口袋里的小荷包,經(jīng)不住誘惑,隔幾天,我會在攤子前買上兩分錢的藕片或腌蘿卜,一路吃著回家或走進校門。畢竟錢不多,不能天天吃,有同學要我?guī)退a習,為了投其所好,她天天給我買那些零食吃,把我得瑟了好一陣。

中學畢業(yè)后,口袋里零花錢多了,麻辣藕片到處也有賣。照樣是一大臉盆,放了不少辣椒油,紅通通一片,有時路過買上一兩片,辣得胃都疼,有的還因為多放了幾天,有股子酸味,壞掉了。我偶爾自己做,只有當撒上芝麻油時,才找得到當年校門口那家攤子的感覺。外面賣的那些,撒的不是芝麻香油,是濃濃的辣椒油。

前些年,我路過學校,看見那個攤子還在,我叫了一聲“買藕”,廚房的布簾子挑起來,當年的老太笑吟吟地望著我。我奇怪她怎么還是當年的樣子,除了耳邊有些白發(fā)以外,她的相貌沒什么變化。十塊錢買了一大包腌蘿卜麻辣藕,我歡歡喜喜地拿到同學家里,這天有幾個高中女同學聚會,我們邊吃邊聊,我說怎么二十年了老太還是那樣,同學說她當年也就四十多歲吧。

不久前,我想起校門口的麻辣藕,特意繞過去,校門口的路還是當年那樣,兩邊的舊房子也沒有拆,那家人門口有人做生意,走過去一看,賣些文具和冰激凌,我問一旁閑坐的街坊,他們回答我,早沒有賣了,年紀大了,做不動了。我聽了悵然,時光終于推不動她了。那么多年,她不知看了多少批學生來了又離開,多少面孔在她的攤子前停留過,一批批長大,成人,繁衍下一代,下一代又長大又離開,她依然在那里,一個簡單的攤子,賣些簡單的零食,寬慰我們枯燥的胃。終于有一天,她老了,出不了攤了。

記憶終于沉入了井底,不再復活。

說起沅澧兩岸的小吃來,怕是還可以寫上幾頁紙,為避話嘮之嫌,就此打住。此時,已是羊年春日,江南陰雨霏霏,等過些日子,岸上柳枝發(fā)芽,一切萌生,江南就活色生香了。嘴里的,眼里的,都汩汩地冒著熱氣。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色综合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尤物视频一区| 欧美a在线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xxx|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自| 久久国产毛片|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国产玖玖视频|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区在线|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99热最新网址|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色偷偷一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综合成人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538国产视频|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a级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日韩专区欧美| 国产天天色|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区在线播放|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a级毛片网|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