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強+何君+羅榮斌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也日益趨于機械自動化,使我國的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蟲之一就是稻飛虱,它是同翅目,飛虱科,俗名厭蟲、火蜢子等。稻飛虱的種類非常多,危害所有種類的水稻,只要生存環境的條件比較適宜,稻飛虱就能快速繁殖,嚴重影響我國水稻產量。
關鍵詞 水稻;稻飛虱;發生特征;防治措施;四川省渠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02
稻飛虱是危害水稻的最主要的害蟲之一。現如今,隨著氣候條件改變、化學防治手段以及遷入大量蟲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水稻種植區的稻飛虱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1]。盡管我國在稻飛虱防治的問題上面臨著很多困難,但通過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以及綜合性防治策略的實施,我國的水稻種植區依然獲得了大豐收。因此,主要從稻飛虱的形態特征、稻飛虱的發生特性以及稻飛虱的防治措施3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參考性的建議,以便為我國農業方面水稻種植的地區提供實質性的幫助[2]。
1 稻飛虱的形態特性
一般來說,稻飛虱的成蟲分為2種:長翅蟲和短翅蟲。長翅蟲的稻飛虱成蟲身體的長度一般為4~5 mm,身體顏色一般為灰黃色,頭頂比較狹小,突出位于復眼前方,顏面部主要有3條凸起程度比較大的縱脊,縱脊的顏色比較淡,溝的顏色相對較深,而且是黑白兩色比較分明,而且長翅蟲的胸背小盾板的中央處長了一個形狀為五角形的、顏色為白色或者藍白色的斑點,雌蟲的兩側顏色為灰褐色或者是暗褐色,而雄蟲的兩側顏色均為黑色,并且在前端是連接在一起的,翅膀是半透明的,在兩個翅膀的匯合線的中央區域存在一個黑斑;而短翅蟲的稻飛虱成蟲雌蟲的身體長度約為4 mm,身體的顏色由灰黃色漸變至淡黃色,翅膀很短,僅僅為腹部長度的1/2左右[3]。
2 稻飛虱發生特性
2.1 氣候環境影響
渠縣地處四川省,氣候濕潤,每年的6-8月降水量非常的充沛,這種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稻飛虱的大量遷入,而且四川省夏季溫度20~30 ℃,這種溫度最適宜稻飛虱產卵繁殖。此外,當出現“盛夏不夠炎熱,晚秋不夠涼爽,夏秋兩季雨水較多”的氣候條件時,稻飛虱就更加容易進行繁殖活動,加重了對水稻的危害。
2.2 栽培水平影響
現如今,由于我國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水稻的耕作種植制度和水稻的栽培水平都出現了一些改變,這也就更加利于稻飛虱的繁殖過程和生長過程。一方面,我國的水稻種植區采用的是單雙季混栽方法,而田邊雜草生長比較茂盛,這就為遷入當地的稻飛虱提供了豐富的糧食來源和繁殖場所[4];另一方面,農戶施放的氮肥較多,種植的水稻也是耐肥的品種,造成水稻生長比較密集,稻株顏色嫩綠,為稻飛虱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2.3 農藥使用影響
農藥使用不合理,是稻飛虱蟲害的關鍵。近幾年,為了對稻田的蟲害進行防治,大量使用化學藥劑,用藥復雜,傷害了稻飛虱的天敵,大大減少了天敵對稻飛虱的抑制作用。另外,稻飛虱的生存環境非常隱蔽,同時分布區域也不同,在噴灑藥劑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漏洞,不能有效對稻飛虱進行防治,造成大量損失,最后一點是大量的用藥使稻飛虱對主流農藥產生了明顯的抗藥性。
3 稻飛虱的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需要注重栽培管理,降低田間濕度,為稻飛虱創造不利的環境。在稻飛虱的大量產生期內,采用干濕間接的灌水方法,有利降低稻飛虱的數量,盡量少施氮肥,注意磷、氮、鉀的搭配使用;要注意降低農作物的種植密度,改變農作物的透光性,降低土壤濕度;要注意清除農田周圍的雜草,給稻飛虱生存空間;要采用輪作方式,抑制稻飛虱繁衍。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保護和利用稻飛虱的自然天地。在稻田這塊小范圍內進行小生態的調控,在稻田的周圍種植有益于稻飛虱天敵生存的雜草,意在增加天敵的數目,使天敵對稻飛虱的控害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對天敵的保護還要注意要選擇長效、低毒、高效、對天敵安全的農藥,盡量減少用藥次數,保護天敵,抑制稻飛虱的數量。另外,根據稻飛虱的生理特點,可以適度的進行稻田養鴨防治,運用稻飛虱和鴨子共同棲息的方式,對稻飛虱進行防治。施藥時,注意在稻飛虱飛遷過來的時候,不定期或不間斷的把鴨子放入田中,利用鴨子把稻飛虱吃掉。
3.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防治稻飛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稻飛虱幼蟲孵化的高峰期,采用壓前控后、突出重點的防治方案,同時選用低毒、高效的農藥。目前,針對稻飛虱的防治應用最廣的2種農藥為吡蟲啉和撲虱靈。每667 m2稻田用12%吡蟲啉粉劑25~30 g或者用30%的撲虱靈粉劑15 g對水50 g噴霧。如果稻飛虱數量比較多的話,需要及時采用特效農藥,如敵敵畏、葉蟬散等烈性農藥。同時,加大農藥的用量,如果同時有其他蟲害,可以選擇兼治的方法對農藥進行搭配混合使用,達到驅蟲的效果。
4 結語
稻飛虱的生長繁殖主要是由水稻栽培因素、環境氣象因素以及當地的溫濕度的綜合作用而引起的,所以,種植水稻的農戶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水稻品種的選擇方面,在對土壤的施肥方面以及在對田地的管理方面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強對農業水稻的綜合防治過程以及化學生物防治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飛虱的繁殖量,大幅度提高水稻防治效果,最大程度地降低稻飛虱給人們帶來的經濟損失,促進水稻能夠持續的向前發展,使我國的水稻種植業和水稻生產業向著更高效、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向東,潘文桃,顧平,等.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07,24(2):50-51.
[2]陳仕高,蒲正國,謝雪梅,等.秀山縣治理稻飛虱的植保工作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07,27(1):14-16.
[3]楊漢輝,彭義華,郭疇敏,等.安義縣近30多年來稻飛虱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與防治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1):48-49.
[4]劉家成,韋永保,劉明熙,等.農作物病蟲害總體預報和總體化防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4):53-5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