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
摘 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已經從長期短缺的年代跨越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部分農產品供給過剩的新階段。農產品的流通暢順與否與廣大農民增收有緊密的聯系。目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弊端導致了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消耗大、效率低、收益差。如何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調整革新,成為我國現階段農業首要問題。如何使生產者盈利,持續并長期發展農業產業,是該研究的主要出發點。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從供應鏈的基本組成、供應鏈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供應鏈中利益的合理分配等方面深入研究農產品流通模式。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流通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2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以批發市場為核心企業由農戶、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農產品集貿市場超市及消費者組成。在這種供應鏈模式下,農產品的整個供銷過程: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商-運銷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1]。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上,中間環節過多,無論是時間還是流通效率上,現有的保鮮手段都無法適應農產品的鮮銷形式,因此,相當一部分新鮮產品由于運價、運力、交通基礎狀況和產品保鮮技術原因而損失巨大,當農產品集中上市時、物流、信息流通不暢,加工能力不足,產銷脫節嚴重,損耗太大,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批發市場不健全;2)農貿市場作為主要零售終端無法保證農產品安全;3)農產品安全、物流成本問題;4)農產品供銷脫節;5)農產品物流處于無序狀態;6)物流技術問題;7)供應鏈各節點之間信息流通不暢。
1 農產品流通渠道現存問題及原因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以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為主,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商-運銷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流通環節過多,造成信息傳遞滯后、流通時間過長、損耗過大、供應鏈利潤流失。我國的鮮活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5%左右,美國基本控制在2%~3%,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2]。
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流通設施功能不全,發達國家的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率達到80%~90%,中國只有10%左右,差距很顯著。在對農產品的保鮮、加工、包裝、品級分類等商品化處理問題上,存在缺陷,導致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耗過大,成本過高,造成整條農產品產業鏈的經濟效益低下。
農產品流通渠道中,信息溝通不暢,對農戶來說,很難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以至于農產品生產具有盲目性,農戶的經營風險很大,這種風險直接影響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影響到整條供應鏈的穩定性。農戶對市場需求信息的滯后導致農產品在收獲季節卻出現入不敷出的悲劇[3]。
供應鏈管理的理念還沒有在農產品生產中運用,沒有利用供應鏈的信息技術、供應鏈的物流協調來提高整個農產品產業的經濟效益及跟蹤管理農產品安全問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還處在建設初期階段,農產品安全問題普遍存在。
2 關于建立農產品新型流通模式的建議
2.1 創建農產品供應鏈新模式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農產品流通模式管理的優點,建立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政府向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提供精確的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4]。同時,嚴格控制公共領域問題,如轉基因問題、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對土壤及水質進行定期抽檢、嚴控污水廢料排放問題及解決農戶的生產資金問題等。農戶利用政府提供的信息數據及保障制度,合理安排生產;大型商超企業主動組織農產品供應鏈,減少農產品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完成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超市、消費者菜籃中的快速流通,最終減少由于供應鏈長度問題產生的過高損耗和導致的利潤流失。
2008年,農業部為了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模式進程,推出了農超對接的農產品流通概念。農超對接模式,直接使農民的收入增加15%,超市的農產品零售價格下降15%,所以這種農產品模式的改革不僅使農民受益,也對國家的物價水平保持長期的平穩起著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零售實體店只能依托搶占生鮮農產品市場來帶動店內的銷售額,“農超對接”真正成了所有實體連鎖店需要面對的問題,農產品流通的模式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5]。
2.2 建立供應鏈節點之間的信息流通性及傳遞及時性
農產品供應鏈長度縮短之后,有利于增進供應鏈中信息傳遞的速度。另外,可以依靠電子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真正做到信息傳遞的零滯后性,使原來處于供應鏈上游的農戶能夠及時發現信息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環節工作,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當市場和生產基地信息無縫銜接后,供應鏈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供應鏈各節點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
2.3 對農產品供應鏈利潤做到合理分配
供應鏈中的利潤分配合理性也決定了供應鏈的穩定性,供應鏈追求的不再是一家獨大,而是共贏,這種共贏的要求就對供應鏈中的分配機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農產品供應鏈和其他供應鏈一樣都有這種需求,能做到合理分配利潤,分擔經營風險就是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中的重要工作。可以利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原則建立供應鏈合作狀態和供應鏈非合作狀態下的利潤計算模型,再設置風險因子的影響,計算最為合理的利潤分配方案,迫使各個供應鏈參與主體簽訂共同認可及有約束力的框架協議,分享供應鏈利潤。
合理的利潤分配模式可以使整條供應鏈持續而穩定的發展,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
2.4 建立物聯網解決供應鏈損耗及安全問題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傳感器、執行器、射頻自動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及各種智能裝置對物流空間進行感知識別,從而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依托通信網絡進行傳輸和互聯,利用計算設施和軟件系統進行信息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換和生產生活信息流的無縫連接,進而達到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利用物聯網可以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的信息交換平臺,將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檢測、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結合管理,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及安全問題。
物聯網可以解決農業生產環節中分散農戶的個體差異性,真正實現標準化生產,統一采購良種、統一生產技術流程、統一加工、統一制定質量標準和統一包裝銷售,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操作。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例,依托物聯網技術,建立智能控制系統,利用無線傳感器對果蔬種植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利用自動化系統,完成對果蔬的遠程灌溉及施肥,提高果蔬的質量及產量。物聯網幫助農產品實現標準化生產及科學管理。
物聯網還可以幫助農產品供應鏈拓寬銷售渠道,利用直接及間接的營銷模式,實現銷售額的快速增長。
3 結語
農產品流通一直是我國農業問題的重點,改善農產品流通模式,使分散的農戶生產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就需要分析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及運作流程,優化供應鏈管理來構建現代化的農產品產業鏈。另外,加強在冷鏈運輸、產銷銜接、組織化程度,質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的建設,有利于改善農產品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農產品流通安全。
參考文獻
[1]昊諜可.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的社會效益與風險分析[J].商業時代,2010(11).
[2]周波.基于供應鏈的生鮮農產品產銷模式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8(9).
[3]鄭海浪.冷鏈物流的優化[J].中國儲運,2004(4).
[4]張明玉.中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研究戰略 模式 機制 實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黃祖輝.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體系研究-制度、組織與交易效率institution,organization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