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利霞
摘 要 我國國土遼闊地質結構復雜多變,且好多地區地處各大地震帶交界處,這就導致地震在我國頻發。地震導致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人民財產損失,更為嚴重的是伴隨余震等一些次生災害,將會造成農村一些偏遠山區人民群眾自身安全和財產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诖耍ㄟ^對農村居民的抗震設防工作的探討,來提升農村居民的抗震減災的預防能力。
關鍵詞 地質結構;余震;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抗震減災
中圖分類號:TU352.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27--02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寬廣,各地的差異也較大,有的地區農村人口密度較大,有的地區人口密度較大,一旦發生地震如果不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就會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較大財產損失和人身安全隱患。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地震災害頻發,2008年5月12號汶川發生了8級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區發生7.1級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區發生了7.0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做好農村居民的抗震設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1 近年來我國發生地震的基本情況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受地區差異的影響,各地的建筑對于抗震方面各不相同。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發現我國絕大部分的農村民居的抗震性都很差,近幾十年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89年10月19日,大同、陽高發生6.1級地震,造成20多人死亡,150多人受傷,民房倒塌4.4萬間,嚴重破壞的也有6.5萬間之多。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發生6.2級地震,造成16人死亡,500多人不同程度的受傷,民房倒塌9 000多間,經濟損失高達10多億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死傷無數,造成四川省約7 927.3萬m2房屋遭到破壞。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大地震,死傷慘重,造成90%左右的房屋倒塌。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發生5.8級地震,造成25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房屋倒塌1 039戶,此外還有1.2萬多戶民居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1]。
2 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的種類
地震的可怕不僅在于它本身,也在于它所引發的多種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地震所引發的地質災害種類包含:沙土液化、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等,而這些災害又會引發其他的災害。例如,崩塌、滑坡能夠導致泥石流的產生;崩滑體形成堰塞湖;地裂縫形成崩塌滑坡等。這些危害由于不是地震直接產生的,因此,稱為次生地質災害,同樣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2]。
3 農村民居防震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3.1 農村民居防震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由于缺乏相應的法規政策,此外政府部門也缺乏對其的監管力度,造成目前的管理主要依靠農民和工匠進行自我管理。第二,廣大農民不了解防震減災工作,也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意識。第三,由于農村防災專項規劃編制未完成或者是內容不全面,導致對于民居的選址、避難場所以及疏散通道等方面的監管不嚴。許多農民會將劃分的地建滿,導致左右房屋緊挨,一旦發生較大級別的地震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第四,當前大多民居抗震性能夠薄弱。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大多民居還是土木、磚結構的平房。這些土木結構的房屋根本沒有抗震能力,一旦發生地震會出現外墻閃出,緊接著屋頂塌落的現象。總體而言,這些結構的民居抗震能力很差,一旦發生地震就會倒塌或者開裂,也無法進行修復[3,4]。
3.2 農村民居防震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一,監管不力,當前對于農民自建房仍然是定點放線,沒有實施有效的監管。第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了農民民居的低標準和低水平。第三,農民本身缺乏相應的防震減災意識,根本沒有意識到防震減災的重要性,許多農民寧愿多花錢在房屋內外的裝飾上,也不愿意將錢花費在防震減災能力的提升上面。
4 新時期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能力的建議
4.1 加強政府部門監管
政府應當聯合多部門(如地震、建設等),加強農民民居建設的監管力度,各部門間通力合作、協調工作,可以有效提升農村民居的抗震防災性能。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履行好自身的監督職責,形成高效的管理工作日常機制,定期安排人員進行自建民居的檢查和指導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4]。
4.2 加強防震減災的工程性措施
關于防震減災的工程性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第一,編制農村防災專項規劃并健全相應的內容;第二,對新建工程要進行防震設防與施工;第三,對已有的工程加強抗震評估工作;第四,大力研發農村民居抗震技術;第五,加強抗震防災服務網絡的建設;第六,實施農村防震民居示范工程等[5]。
4.3 如何做好畢節市農村民居抗震能力的建議
對于畢節市而言,如何做好該區域農村居民的抗震減災的宣傳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的文化知識相對來說較低,獲得各類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因此,如何讓農村廣大群眾普及防震減災信息就十分重要。對于已發生災害地區,通過專人專項的做好宣傳、培訓工作,通過培訓來讓廣大群眾如何處理發生地震前的撤離路線,發生地震后如何做好避讓,如何做好個人自救工作等。同時,管理人員做好完善巡查、24 h值班制度,定期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的意識,做好宣傳,減小群眾恐慌,不能因為地震而造成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狀況。此外,進一步提高農村房屋的抗震能力,減輕因地震而造成房屋損壞。
5 結語
對于地震的預防,首先要加大對地震的預測的投入的研究,提前做好對地震發生的預測,這樣才能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提前做好對策,做好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加強日常培訓工作,教授廣大群眾各類逃生避讓技巧,在發生地震后及時做好應急響應機制,在救援中堅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做好救援工作,不放棄對每一個被困人員的救援,把因地震引發的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沈斌.農村抗震防災對策探析[J].小城鎮建設,2004(7).
[2]張守潔,王蘭民,吳建華,等.甘肅省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現狀與地震安全農居示范工程對策[J].震災防御技術,2006(12).
[3]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筑工業出版社,2008.
[4]行業標準.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JGJ161-2008[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葛學禮,朱立新,賈抒,等.云南省大姚地震房屋震害及重建抗震措施[J].工程抗震,2003(1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