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
浙江省“十三五”服務業發展基本思路及對策建議(上)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
堅持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著力構筑“6+4”服務業產業體系,著力形成以城市為核心的多層次發展格局,著力推進服務業“六大工程”建設,努力使浙江服務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進一步提升,加快形成較高水平的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推動浙江向服務業強省邁進
“十二五”以來,浙江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突出,有效地促進了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2014年全省“三二一”產業結構初步確立,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47.9%,預計2015年末可順利完成48%的“十二五”規劃目標。
“十二五”以來,浙江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增速高出全國0.6個百分點,到2014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9萬億元,自1995年以來一直位列全國第四位;人均服務業增加值3.5萬元,位列全國第五位。
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十二五”期間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GDP 0.9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4.37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2%,比“十一五”時期提升4.9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擴大有效投資的主動力。2014年全省服務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15363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5.2%,比2010年提高6.4個百分點,增速連續7年高于全社會投資和二產投資增速。服務業成為吸納新增就業的主渠道。“十二五”前三年,全省新增就業73萬人,而同期服務業新增就業則達104萬人;2013年全省服務業從業人員1348.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達36.4%,比2010年提高2.2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增加地方稅收的主源泉。2014年服務業實現稅收收入4546.6億元,占全省稅收總額的比重達到53.7%,其中服務業地稅收入占全部地稅收入的比重從2010年的65.4%提高到2014年的67.1%。

表1-1 “十二五”期間全國、浙江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比較
傳統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金融業的“浙商系列”發展迅速,社會融資規模居全國第五位;物流業增加值占全國近10%,傳化“公路港”模式在全國得以推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第四位,浙江物產集團自2011年始躋身世界500強企業;旅游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三強,開元旅業、宋城演藝成為浙江旅游的新名片。新興和高端服務業發展迅猛。電子商務產業異軍突起,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網絡零售額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6和1/5,阿里巴巴集團完成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領軍企業;快遞業務量居全國第二位,業務收入居全國第三位,快遞業的“四通一達”占據全國快遞行業的半壁江山;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服務業快速崛起,成功舉辦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成為我國信息經濟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全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加快建設。
服務業發展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杭州的電子商務、休閑旅游、金融服務和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內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寧波、舟山的港航物流業獨具特色,溫州、臺州的地方金融業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紹興、金華的商貿流通業不斷做大做強,麗水的養生養老產業初具規模等。中心城市服務業集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2014年杭州、寧波兩市的服務業增加值之和占全省總量比重達44.0%;11個地市市區服務業增加值之和占全省總量的57.1%;杭州、溫州、金華、舟山4個設區市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占比。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已順利完成“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創建發展100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的目標。截至2014年底,100個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共集聚企業14.8萬家,吸納就業91.3萬人;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14593億元、增長20.1%,實現利潤778億元、增長16.8%。
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浙江省是服務業領域列入全國改革試點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旅游、健康、金融、貿易、電商、物流、文化創意等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杭州、寧波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在服務業融資機制、供地機制、部門聯動機制、平臺建設機制等方面有諸多創新,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試點示范作用。金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題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以及嘉興、桐廬、江山首批省級服務業改革創新試點加快推進,在實踐中創造出了好的做法和經驗。服務業對外開放成效突出。“十二五”以來,全省服務貿易以16.5%的年均增速穩步增長,2014年全省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78美元,占全省外貿總額比重由2010年的7.3%提高至9.7%。其中,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服務為主的國際服務外包,以影視動漫為主的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迅速,成為我省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亮點。服務業利用外資保持良好勢頭,2014年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98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2.0%,比2010年提高24.3個百分點。
盡管“十二五”以來浙江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對于服務業發展的認識還不足。各級政府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慣性思維仍然普遍存在,對服務業發展在土地、資金等要素資源支持力度上仍顯不足。二是市場準入障礙依然存在。金融、電信等部分服務業領域市場準入門檻較高,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現象,政策性壟斷使得民間資本進入難度較大,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受到制約,整體發展受到束縛。三是統籌協調力度不足。服務業行業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管理和缺位管理狀況并存。四是人才制約日益加劇。人才要素瓶頸制約較為嚴重,服務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嚴重不足。五是服務業統計體系有待完善。服務業統計調查方法、統計指標體系有待改進,特別是對服務業新興行業的統計有待加強。
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及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服務業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增強服務業的支撐作用。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2013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貿易、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意見,進一步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激發服務業市場活力,完善財稅、土地、價格等支持政策,為浙江服務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表1-2 2014年浙江省與部分省(市)服務業發展比較

表1-3 “十二五”期間浙江省GDP、服務業增加值及增速變化情況
經濟規律和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服務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浙江自2012年起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而服務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整體經濟。2014年,浙江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7.9%,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部人業人員的比重36.4%,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54.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三個70%”的水平,與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相比,也有10-20個百分點不等的差距。這表明,浙江服務業不僅處于“揚帆正當時”的寶貴時期,發展空間也十分巨大。
當前浙江制造業在產業鏈分工中大多處于中間的加工制造環節,產業鏈兩端如研發、設計、物流、銷售、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存在著制造過剩服務短缺的問題。隨著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制造業的全球化競爭不斷升級,同時,經過多年粗放發展,浙江資源環境容量幾近飽和,倒逼浙江制造業加快向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務化轉型。“十三五”期間,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浙江抓工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轉變的速度將進一步提升,這些迫切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對科技服務、工業設計、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節能環保、人力資源服務等產生巨大需求,為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創造內在動力。
新型城鎮化依然是“十三五”時期推動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前浙江城市化率為64.9%,預計到“十三五”期末城市化率將達到70%左右,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轉移進城變成市民,這將大大釋放生活性服務業消費需求,也對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業產生巨大需求。同時,浙江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快速升級的時期,消費結構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由傳統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新型消費升級,消費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而電子商務的發展則是給消費方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使消費突破了時空限制,讓隨時隨地消費成為可能,從而大大促進了消費潛力向現實購買力的轉換。“十三五”時期,浙江將著力于建設更高水平、更多獲得感的全面小康社會,這將給旅游休閑、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醫療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綜上,“十三五”時期,在政策力、規律力、需求力等多力并發下,浙江服務業將邁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將加快形成并日益穩固。
“十三五”時期,浙江服務業發展總的要求是:堅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實施“八八戰略”、建設“兩美”浙江的總體要求,以更好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著力構筑“6+4”服務業產業體系,著力形成以城市為核心的多層次發展格局,著力推進服務業“六大工程”建設,努力使浙江服務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進一步提升,加快形成較高水平的服務業主導的產業結構,推動浙江向服務業強省邁進。
服務業行業門類眾多,“十三五”時期,浙江應重點發展哪些行業?我們就該問題作了專門研究,從四個維度進行測算:一是具有較高經濟社會貢獻度;二是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三是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四是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符合服務業發展趨勢,尤其是符合七大萬億產業導向。
結論是:立足于國情、省情以及國內外發展趨勢,浙江“十三五”應著重發展信息服務、金融、現代物流、旅游、商貿流通、房地產六大支柱行業,培育發展電子商務、健康服務、科技服務、文化創意四大新興行業,構筑“6+4”服務業重點行業體系。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抓住新一輪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創新、跨界、融合”為方向,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擴大信息消費,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不斷提高信息服務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建設“信息經濟強省”。
創新發展金融業。以打造萬億級產業為目標,發展浙江特色金融產業,完善金融業態,加強金融體制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金融體系,把浙江打造成全國金融改革示范省、金融創新集聚地和金融生態安全區。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圍繞省港口一體化發展新要求,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加快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推動物流企業與制造業企業聯動發展,提高總體物流效率和供應鏈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物流業布局,引導物流園區集聚集約發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

表1-4 2014年浙江省11個設區市服務業增加值及占比情況
升級發展旅游業。深化旅游改革開放,促進旅游產業,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優化旅游產業布局,加快旅游大平臺建設,促進旅游消費,全力打響“詩畫浙江”品牌,把旅游業培育成為總收入超萬億元的大產業,把浙江建設成為更加發達的旅游經濟區和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建成旅游經濟強省。
優化發展商貿流通業。按照“開拓大市場、發展大流通、推進大開放”總要求,加快內外市場、城鄉流通、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流通渠道、流通業態、流通主體、流通設施、流通平臺和流通治理全面升級,把浙江建設成為國際商貿功能區、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和美好生活服務先行區。
穩定發展房地產業。以完善住房供給保障體系為導向,推進商品住房穩定發展,支持居民購買自住型、改善型普通商品住房,適度有序發展商業地產,加快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促進房地產服務業加快發展,形成房地產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格局。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網絡化、市場化的要求,提升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做強網絡零售,強化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功能,培育壯大跨境電子商務和農村電子商務,打造國內領先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加快打造“國際電子商務中心”。
積極發展健康服務業。以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水平為立足點,促進醫療服務、健康保險、健康養老、中醫醫療保健、健康管理等多樣化健康服務全面發展,滿足全社會多元化健康需求,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
鼓勵發展科技服務業。以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為主要導向,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專業技術、科技推廣、知識產權、科技信息、科技金融、綜合科技等科技服務業,加快形成科技創新全鏈條覆蓋的科技服務業體系,促進全省創新服務能力大幅度提高。
培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挖掘浙江特色文化內涵,大力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制造業、建筑業、農業、商貿流通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著力把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成為萬億產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