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太后煎餅香"/>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馬昊楠 房志雄
平谷區地處北京市區的東北部,因其境域內著名的自然風光、古跡建筑及人們耳熟能詳的平谷大桃、核桃等農副特產,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郊游的首選去處之一。本期的美食地理,記者來到了位于平谷城區北十余里的太后村,據說那里不僅有讓人大快朵頤的特色美食,還有一段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最初聽到太后村的村名時,記者原以為此村與清王朝的孝莊文皇后有著怎樣的聯系,亦或是孝欽顯皇后,后經過詢問才得知,此村的得名是與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另外一個政權——遼政權的一位極為顯赫的太后有關。縱觀遼政權200余年的歷史,有一位太后的名字不得不提,正是在她攝政期間,遼進入了歷史統治最為輝煌的時期,這便是尊號承天皇太后的蕭綽,而這位皇后就出生于太后村中。據《平谷縣志》記載,蕭太后出生在村中的蕭家院,太后村也一度通稱為蕭家院,民國年間,因山中有座興隆寺,改稱興隆莊,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村名變為太后村,并沿用至今。
也許是因為蕭太后一生臨朝攝政,力革弊政,兩敗宋軍,是遼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亦或是許久以來,人們本就對政壇上的女人尊崇有加,時至今日,村民們提起蕭太后,依舊會感到自豪,以至于村后的山都被質樸的村民叫做太后山。
太后村地處肖家嶺的群山峽谷之中,三面環山,南為出口。如今,在太后村的村域內,還可以看到蕭太后的出生地、箭口山、發箭臺等古跡20余處。據村民介紹,村落南陡坡曾有一塊大巖石,民間有傳說,蕭太后曾登此石射箭狩獵,發箭臺便由此得名,歷史上金章宗也曾出游平谷,到此狩獵,登此石以觀逐獸。
與記者曾經去過的康陵村一樣,村中隨處可見一棵棵柿子樹。因為山中天氣還冷,柿子樹還只是吐出嫩芽,并不顯眼。但可以想象,金秋十月,山上、路旁、村中的柿子樹上結滿了黃澄澄的大柿子,果實累累,一嘟嚕、一嘟嚕的好像要把樹杈都壓斷一樣,那又該是怎樣的豐收景象?


不僅如此,村中還種植著平谷人引以為豪的桃樹與梨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玉淵潭的櫻花已經開敗了,位于山腳下的太后村才只是繁花點點,還沒有迎來山花的怒放。將村子圍起來的大山,也只是翠綠翠綠的,偶爾有早開的梨花、桃花點綴,讓大山看起來不是那么單調。
“太后煎餅”和“果園采摘”是太后村的特色“名片”,加之周邊的旅游景點較多,前來踏青賞景的人絡繹不絕,久而久之太后村的煎餅聲名遠播,村民們也紛紛開起了農家院經營各自的“太后煎餅”。記者來到太后村的當天并不是周末,可穿過村子的公路旁已經停滿了來此游玩、踏青、品美食的人們的車輛。因為處于山中,太后村的地勢并不平坦,但村中房屋因勢而建,錯落有致,不少村戶蓋起了兩層小樓,在這深山中顯出一絲別樣的韻味。
進入村中,記者來到了一戶經營“太后煎餅”的農家院,從隨行的人們口中得知,這個農家院的經營者是村中第一批經營“太后煎餅”農家樂的村民之一。在與掌柜聊天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她家的煎餅是用小米面和黃豆面制成的,將兩種面粉混合,調入冷水,而后放在柴灶上的圓鐺上攤開烙熟,伴隨著陣陣面香和柴香,只需一兩分鐘,一張金黃色的煎餅便可烙好。太后村的煎餅在外形上與山東煎餅類似,相比之下卻又更加小巧,松軟,并沒有山東煎餅的那股韌勁。

制作煎餅的灶臺單獨設立在農家院中,金黃色的面糊不斷在村民手中撥轉,鍋臺下的爐火不時發出“噼啪”響聲。掌柜介紹說,煎餅使用柴火烙制,因此需要通風,但也正因如此,煎餅才會更好吃。太后村的煎餅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吃法,不過,根據村中的傳統,一般裹著嫩蔥,豆芽食用,也可卷著各種肉食。除了特色的煎餅以外,在太后村也可以吃到各種新鮮的山野菜,如花椒芽、野蘑菇、槐花等,還有像小鍋餑餑、粉糕灌腸和早年間只有村里喜宴中才能見到的雞蛋丸子等極具特色的農家飯食。
如今太后村的煎餅生意越來越好了,就在記者與掌柜交談的過程中,她不時還要照顧點菜的客人,經營農家樂的生意雖然辛苦,但掌柜的目光中卻始終透著幸福。



品過太后村的煎餅,記者一行沿著村中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徑,前往村民口中所說的太后山。沿著這條石徑走出百余米,遠遠地就能看到兩塊矗立的石碑,走近細觀,發現一面篆刻著漢文,一面篆刻少數民族文字。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便是當年大興隆禪寺中所矗立的石碑,而上面的少數民族文字就是元代巴思巴文。碑旁曾有一泓泉水名曰龍潭,早年自溢成溪,是全村百姓的飲用水源,近年來逐漸干涸。這里還有一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故事。村民對記者說,幾年前,龍潭還是有小股水流的。不過有一年,石碑旁的一塊水槽突然慘遭行竊,經過多方協作,犯罪分子并沒有得逞。但奇怪的是,水槽移動后,龍潭的水脈好像被掐斷了,潭里的水一年比一年少,不久便干涸了。
龍潭旁曾有元代興建的大興隆禪寺,據當地村民講,大興隆禪寺坐北朝南,東西寬和南北長各約15米,圍有院墻,前有山門,磚砌門樓,兩扇對開門,門額有匾嵌在上面,年代久遠,當地人已記不清匾上寫的什么字了。院內,只有正殿,沒有配殿,而正殿沒有耳房。對于正殿,當地人有的說5間,有的說3間。
寺廟原建在龍潭上方西南處,坐西朝東,始建年代不詳,后下遷到潭東重建,改為坐北朝南。寺東南一里左右,有一塔,約4米多高,座為漢白玉石所砌,塔身磚砌,如一壇子倒扣,上有三層塔剎,最上是塔尖。塔剎東面有一小門,里面供奉一尊銅觀音菩薩像,30公分高。根據當地人所述,此塔類似于京城北海的白塔。山門前,左右各有一石碑,座為龜趺。還有一六棱碑,即經幢。寺外西南角,有一棵大黑棗樹,樹圍粗壯,兩三個人才抱得過來。
在《平谷縣志》中,也有大興隆禪寺的記載。《古跡·壇廟》中提到“興隆寺,在瑞屏山下,至縣二十里,元大德元年建,宏(弘)治年間重修,今俗稱蕭家院。”《名勝》有文:“縣治西北二十里,山勢高聳,疊嶂環抱,中心砥平。西山下有龍潭,水勢淵深。相傳舊有尼庵,幼尼出行汲,忽內急而溺于潭側,潭中龍因有人道之感,孕而生女,棄之山陬。鄰村蕭姓者憐而養之,長而聰慧,后入遼宮為后,主卒子幼,后即專政,遂有蕭太后之稱,至今其地名蕭家院。中有僧廟,遺古碑一,皆蒙古文,土人莫之能識。”
而今村子里的寺廟雖被焚毀,但當地的村民們自發在原地搭建了一個簡易的佛龕,供上菩薩,并經常在此上香,祈禱和平安康。每年農歷三月初一,村民也會自發來此,紀念由村中走出的蕭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