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顏顏 羅丹程 楊茗涵
摘 要: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基于互聯網金融的P2P網絡借貸已逐漸發展成為個人和企業融資渠道的重要補充。我國P2P網絡借貸經過8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但也給監管當局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根據我國P2P網絡借貸模式中存在的風險,為P2P網絡借貸行業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方案。
關鍵詞:P2P;借貸模式;借貸風險;監管
P2P是指個人通過第三方平臺在收取一定費用的前提下向其他個人提供小額借貸的金融模式。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很多方面跟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不成熟。因此,如何在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過程中合理的規避風險,找到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風險管理技術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P2P網絡借貸的主要模式與運作機制
1.國外P2P網絡借貸的主要模式與運作機制
國外的P2P網絡借貸模式起源于2005年,根據其主要模式和運作機制的不同,逐漸形成了以下三種比較成熟的模式:
(1)純平臺中介型模式
純平臺中介型模式以美國的Prosper為典型代表,運作模式屬于“拍賣模式”:借款人在網站上發布借款期限、原因、用途等信息,并設定一個愿意支付的最高利率,貸款人以此利率為基準通過降低利率進行競拍。Prosper風險控制的關鍵在于國內完善的社會信用體制。
(2)復合中介型模式
復合中介型模式以英國的Zopa和美國的Lending club為代表。
①Zopa
Zopa的借貸模式有兩種:列表和市場。列表模式采用自主交易和競爭投標原則,借款人對自身的資信狀況和資金運用狀況進行描述。市場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平臺根據借款人的資信評級和借款期限將市場劃分為12個不同的小市場。為了保證資金安全,Zopa一方面需要借款人進行實名認證和風險評估,強制借款人按月還款;另一方面,需要貸款人把資金平均分配給五十名借款人,分散風險。
②Lending club
Lending club要求借款人必須進行嚴格的信用認證和A-G分級,并根據信用等級設置不同的固定利率。貸款人可以瀏覽借款人的資料,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借款人。為保證平臺資金的安全性,Lending club的信用評級采用了FICO評分數據,并通過非標準化資產證券化、逾期債券轉讓等手段將個人債券對接到資本市場中,大大降低了平臺風險。
(3)非營利公益型模式
非營利公益型模式以Kiva為代表,其借貸流程為:將出借者的資金募集后通過在線支付轉到Kiva,Kiva將資金交給當地合作的微金融機構,再由微金融機構發放給借款者。風險控制機制如下:一是微金融機構通過對借款者實地走訪了解其詳細信息,向貸款人揭示;二是鼓勵貸款者將資金分散化;三是如果借款人違約,微金融機構能對借款人進行信息追蹤。
2.國內P2P網絡借貸的主要模式與運作機制
雖然我國的市場成熟程度、信用體系建設等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但隨著金融改革的加快,P2P作為一種新的網絡借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并出現了以下幾種模式:
(1)線上無擔保中介模式
線上無擔保中介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拍拍貸,運作模式主要借鑒Prosper 的競拍模式,利率由借款人和競標人供需市場決定。為了維護資金的安全,拍拍貸一方面通過信用審核社會化和會員等級制,對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進行衡量,降低還款風險;另一方面要求借款人按月還本付息,分散風險。
(2)線下債權轉讓模式
債權轉讓模式與傳統P2P借貸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借貸雙方不直接簽訂債權轉讓合同,而是平臺的法人代表以個人名義將資金借給借款人獲得債權,然后將債權組合成不同的理財產品出售給貸款人。這種模式的的典型代表就是宜信,若發生貸款逾期,宜信會承擔投資人的全部本金和利息。因此,宜信對借款人制定了嚴格的審核制度,引入放款人風險保障機制,且風險金全部采用銀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獨立運作。
(3)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以人人貸為典型,運營模式是線上融資,線下審核,平臺自身提供擔保,借款人通過將房產或其他財產進行抵押從而獲得貸款。為了控制風險,人人貸不僅建立了嚴格的個人信用風險評估系統,而且制定了本金保障計劃,設立了“風險備用金賬戶”。
二、P2P借貸模式存在的的主要風險
盡管P2P網絡借貸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但其中的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下文就P2P網絡借貸的主要的風險做簡要分析。
1.法律和政策風險
目前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呈指數式增長,卻沒有適合的專門立法,整個行業游走在法律的邊緣,這就為一些平臺通過多種手法逃避法律監管提供了可能。同時,由于立法不完善,一旦相關法律和政策出臺,容易造成許多企業的重新整治和資金鏈的斷裂,甚至可能引發大的金融風險事件。
2.市場風險
P2P網絡借貸的市場風險主要包括同業競爭風險和金融創新風險。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快速發展,行業間競爭愈發激烈,許多P2P平臺開始對投資者承諾保障資金或利息,從而轉變為具有擔保業務的經營模式,容易因杠桿不合理而產生市場風險。加上目前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新型投資工具橫空出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市場風險必然越來越大。
3.操作風險
第一,P2P平臺隔絕了借款人和貸款人的聯系,容易產生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集資;第二,許多無法通過傳統手段獲取資金的小企業利用P2P網絡借貸獲得投資,一旦這些企業的資金流出現困難便有可能導致大量資金到期無法提現;第三,P2P平臺通過向借貸方收取服務費獲取盈利,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將其演變為收取利息,這便導致了演變成高利貸的可能。
4.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征信風險和違約風險。征信風險是由于我國的平臺和個人信用認證系統不夠完善,借款人提供信息的真實性無法獲得官方的驗證所致。違約風險是由于借款人的經濟、道德等原因導致貸款逾期未還,或P2P平臺因各種原因被迫關停所帶來的風險。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違約,容易導致平臺失去資金來源甚至引起金融恐慌,后果嚴重。
三、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建議
1.加強立法,完善法律體系
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P2P網絡借貸的法律地位,特別是應盡快明確P2P網絡借貸的審核和個人信息保護方法,重點關注“高利貸”、“影子銀行”、“非法集資”等灰色領域,將P2P網絡借貸的相關內容列入《反洗錢法》中,完善法律體系。
2.明確監管主體,合理界定監管內容
我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應充分發揮銀監會、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的作用,同時要求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分工合作,對P2P平臺進行有效的監管。此外,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要貫穿交易的整個過程,包括投資人借款、平臺或托管公司的托管和結算、資金的最后流向等。
3.加強行業自律
行業自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平臺對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和執行;二是行業內部的自我規范和協調。為此,可以從三方面入手:(1)做好前期風險調查和揭示工作,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2)加強與第三方托管機構的合作,包括獨立的托管機構、獨立的審計機構、獨立的資產評級機構等;(3)成立行業自律組織,制定合理的行業標準。
4.完善征信系統建設
首先應擴大征信系統的數據來源,為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更多可以使用的信用評級數據。其次,將中國人民銀行的信用記錄通過各種渠道推廣到全國范圍,供P2P網絡借貸平臺上的客戶查詢調取。最后,中國人民銀行應建立嚴格的信用評級機制,并向符合條件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共享征信系統。
四、結論
結合以上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盡管不同模式P2P網絡借貸平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但其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我們做到從立法、監管、自律和征信系統等幾個方面加強管理,合理規避風險,便能更好的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優勢,使更多的金融企業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孔非凡,江玲.我國P2P小額信貸模式存在的風險及對策建議[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
[2]尤瑞章,張曉霞.P2P在線借貸的中外比較分析-兼論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發展評論,2010.
[3]艾金娣.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防范[J].中國金融,2012.
作者簡介:彭顏顏(1991.01- ),女,山東省泰安市,碩士研究生,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專業:應用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