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嵊泗離島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李平

嵊泗縣是浙江省舟山市人均耕地資源最少的縣區之一,加上資源低效利用、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加劇,農業資源約束已經成為限制嵊泗縣乃至舟山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循環經濟成為21世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方向。面對農業資源稀缺、農業環境惡化和農業生產安全等問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促進嵊泗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潔凈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物循環資源化、產品消費綠色化的必然道路和現實選擇。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使農業的經濟增長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在生產中,生態農業體現了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順應了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自落實“兩美新區”建設戰略以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已然成為嵊泗縣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1.1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穩步推進
舟山市現有2個現代農業綜合區、1個主導產業示范區、3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和1個糧食功能區被列入省級“兩區”建設計劃。2個農業綜合園區中的1個就是嵊泗縣馬鞍列島現代漁業綜合區,規劃總面積4 149 hm2,其中現代農業精品園區104.7 hm2。嵊泗縣農業正在向集約化、設施化的高效生態農業方向發展。設施裝備擁有量逐年擴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特色化種植的整體格局初步形成。
1.2農業產業布局更加優化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全力實施以節水農業為主攻方向的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布局更加優化。一是蔬菜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蔬菜,建立夏秋季反季節、次早熟、加工、特色經濟觀光等蔬菜產業帶,年播種面積166.7余hm2,年總產量2 000余t,自給率達到43%。二是特色林果產業。全縣精品水果種植面積26.7 hm2,總產量15 t,總產值120萬元,精品水果已成為農民增收、生態建設、觀光農業的重要內容。三是休閑觀光農業。高效生態觀光農業正蓬勃興起,這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量,而且把農業的生態效益、民俗文化等無形資產融入到農業領域,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結合全省范圍內實施的土地整理、“五水共治”工程和農村水利修復拓展工程,全縣開展以“管網通、溝渠通、道路通和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公益行動,農村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進一步遏制了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現象。
1.3生態農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嵊泗縣現代生態農業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設施農業建設工程已經全面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條件日益改善,生態農業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4年底,嵊泗縣設施農業面積23.3 hm2,新增面積6 060 m2,推廣節水噴滴灌設施400余套,保護性耕作、無公害生產、變廢為寶等技術模式在加快推廣實施。目前全縣在深入開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開發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及實施品牌農業的基礎上,以試點探索和模式創新為基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1.4科技支撐力度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農業主管部門為提升全縣農業科技水平,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通過整合“農民信箱”“農技110”“漁農天地”等涉農信箱平臺,扶持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引導性項目,發展一批農業專業技術帶頭人,抓好一批特色產品優質高產、種養業新品種、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農產品銷售、科技信息服務等應用系統,不斷提高嵊泗縣農業生產專業化、經營銷售一體化和服務推廣社會化水平。
高效生態農業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建設而成的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產業結構合理、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與保護、實現經濟和生態這兩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系統。嵊泗縣近幾年已著力開展高效生態農業試點工作,但是總體水平不高,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還不夠強大,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無法滿足眾多從事家庭農業的農戶很好地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加之現有的農業市場規模小、設施不足,農村市場管理制度和行為準則不完善,生態農業建設人才缺乏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全縣對于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也造成了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局面。
2.1農業資源弱化
嵊泗為純海島縣,耕地資源緊缺且分布零散,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地位邊緣化、農業規模零散化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使生態農業整體的規模效益和特色經濟發展的格局難以形成。其次,近幾年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也制約了生態農業經濟規模的發展。一方面,經年輪作、地力下降、化肥殘留,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激素和抗生素的泛濫使用,使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普遍下降,這種形式的惡性循環也嚴重制約了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經濟規模,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發揮。
2.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近幾年,嵊泗縣基礎設施面貌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在公共交通、供水排污、公共衛生、環境治理等方面仍舊薄弱,如河道水系污染較重,農田水利設施陳舊,漁港碼頭供給水平低等。首先,鄉村道路建設比較難,主要靠漁農民籌資修建,政府投入少;其次,河道老舊、溝渠淤塞,導致漁農村人畜飲水關系更密切,微型水利工程建設嚴重滯后;第三,漁農村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不能滿足漁農村社會和經濟的需要。在進行基礎設施設計時,往往只考慮到當前的利益,缺乏超前意識,導致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遠遠不能滿足現有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
2.3高效生態農業推廣滯后,資金投入不夠
相對于工業與服務業,農業屬于弱勢產業,經濟效益低,生產周期長。而生態農業由于倡導不用農藥、非綠色化肥、生產激素等,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更長,而且農作物產量也不如傳統農業高,生態農業的人工成本也較傳統農業高;因此,要加快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大部分高效生態農業項目后續的運行管理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難以有效地支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培育,從而導致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難以形成,對全縣農業的帶動作用無法有效體現。
2.4生態農業發展科技水平不強
作為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高科技農業技術相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需要高要求、高標準的技術匹配。近些年來高效生態農業技術方面有所進步,但距離生態農業的建設要求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生態農業發展整個過程的科技含量不夠高,缺乏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生態農業設計方法、技術手段及標準不夠健全;生態農業發展的科技工作并沒有放到相應重要的位置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態農業建設工作的推進。此外,對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建設重視不夠、經費不足,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與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分離,使得農民缺乏獲得新技術和信息的機會,農業科學技術的傳播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嵊泗縣高效生態農業的建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這就要求全縣要加大生態農業的建設力度,從海島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從生態、經濟、社會、公益等多方面著手,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綜合配套,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的轉型升級。
3.1加強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在耕地資源方面,要采取嚴格的措施控制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耕地質量的下降,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非法占地等違法行為,保護基本農田不受侵占;同時要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耕地資源,科學利用空間和時間,提高復種指數,深度挖掘現有耕地面積潛力,加快對中、低產田的改造步伐,不斷提高土壤肥力,使得農業生產土地條件得到逐步改善。
在水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全縣開展“五水共治”工程項目,進行河道拓寬和清河凈水行動,保障農業基礎灌溉用水;同時要貫徹全面節水政策,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多種措施,積極促進節水循環農業的發展,利用大小機電及節水灌溉設備,搞好生態農業的管灌、滴灌等節水灌溉。
治理農業污染方面,要積極開展環境質量監督檢查,進行包括土壤、大氣、水資源、農業面源污染等各方面的普查,摸清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源頭,并根據調查情況開展相關的農業污染源治理。積極引導農業生產大戶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推廣生物肥料和有機肥料的使用,采用精準化、減量化的用藥施肥技術,推廣環保型農藥,減少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同時,做好農業廢棄物的綜合治理和利用,將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禽畜糞便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及時回收已使用過的地膜、尼龍薄膜等白色污染物,促進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實現生態農業發展。
3.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針對嵊泗縣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匱乏、耕地品質差的實際情況,以對中低產田土改造為重點,加大耕地地力建設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同時借“五水共治”之機,以保障鄉鎮供水、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防洪排澇、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加快在建水利工程建設進程,拓寬和整治老舊農業灌溉渠道,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3.3加大生態農業的投入與支持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公共財政持續向農業傾斜的政策,將全縣高效生態農業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加強專項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扶持,充分發揮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信貸資金、工商企業、民間資本投資來經營高效生態農業,加大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自身增加對高效生態農業和主導產業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
3.4加強科研推廣支撐力度
充分發揮農林系統優勢,積極扶持生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支持建設生物技術、節水節能技術、無污染施肥技術、農產品精加工技術;加強與先進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培訓、產學研相結合等方式,搞好生態農業各項技術的研究創新與開發,提升生態農業建設水平。通過實踐和積累,在病蟲害防控、肥水調節、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及農業環境污染修復等方面的生態農業技術進行創新和突破,引導和推廣應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及生態循環模式,努力為突破制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提供科技保障。重點推廣應用節約型農業生產技術、產業循環新型農作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治理技術等。加強基層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完善基層漁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鄉村技術服務隊伍,為海島地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信息:嵊泗縣農林技術推廣服務站,20245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