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250014)張倩 趙辰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250014)劉愛武
患者男,51歲。因“嘔血11天”入院。體檢:一般情況尚可,貧血貌,查體未見病理特征。消化道腫瘤標記物均正常。大便分析隱血試驗(+)。胃鏡檢查示:食管、賁門、胃底胃體未見明顯異常;胃角及胃竇小彎側見一巨大深潰瘍,邊緣堤坎樣隆起、不規則,表面污穢苔,超聲內鏡見病變處胃壁層次融合成低回聲團塊,取活檢;幽門、十二指腸段未見明顯異常。內鏡病理檢查:內鏡取材3塊,(胃角)圖像符合鱗狀細胞癌。幽門螺旋桿菌染色示:陰性(-)。癌組織免疫組化染色示:P63、P40、CK5/6(+);Villin、CK7、CK20(-)。病理診斷為胃角鱗狀細胞癌。因患者基礎情況尚可,無明顯手術禁忌癥,遂行手術治療。入腹后探查見:腫瘤位于胃竇、胃體及胃底,小彎側,前后壁,約8×7×3cm3大小,腫瘤侵達漿膜外。依情行姑息性全胃切除術。術后病理示:(胃角)胃小彎側胃角鱗癌(低度分化),浸潤潰瘍型,體積7×4.5×1.8cm3,侵穿漿膜,局部侵犯神經。兩端切線未查見癌。另送“食道”未查見癌,共4個淋巴結轉移。免疫組化染色示胃癌組織:CK5/6(+)、P40(+)、CK7少部分(+)、Villin(-);淋巴結轉移癌:CK7(-)、CK20(+)。術后患者恢復較好并行規律性輔助化療5次,方案為:奧沙利鉑200mgd1 +亞葉酸鈣0.3g d2-6+替加氟1g d2-6 靜脈滴注;同時予鎮吐、升血、免疫調節等對癥支持治療。隨訪至今無明顯異常。
附圖1為腫物標本中癌組織HE染色,可見鱗癌角化珠;附圖2為轉移的淋巴結HE染色,轉移的淋巴結呈腺管樣結構;附圖3為胃病理標本

附圖1

附圖2

附圖3
胃原發性鱗狀細胞癌(SCC)是一種十分罕見的胃特殊類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占胃癌的1%[1],且男性多發。由于原發性胃鱗癌的臨床癥狀與胃其他惡性腫瘤相似,且其只存在進展期中,所以胃鱗癌的病理分期多較晚,其診斷主要靠病理切片。原發性胃鱗癌診斷須符合Boswell等提出的診斷標準[3][4]:
2.1 排除食管下段鱗癌及其他臟器如宮頸、胰腺鱗癌轉移或浸潤至胃。
2.2 組織學上須有以下一點或數點即可診斷鱗癌:①角化細胞團伴癌珠形成;②癌細胞排列成鑲嵌狀,胞界清楚,單個細胞角化或胞漿深伊紅染色,核形變長呈旋渦狀排列,提示早期癌珠形成;③細胞間橋;④細胞內含角化物或前角化物。
2.3 必須排除胃腺鱗癌后才能診斷胃單純鱗癌。
對于胃鱗癌的治療尚未達成共識。晚期胃鱗癌可采取手術治療同時配以放、化療治療。手術方式及清掃范圍應與胃其他惡性腫瘤相同。胃鱗癌對放、化療的敏感性比胃腺癌低。因此,放、化療在胃鱗癌的治療中應用較少,多只用于晚期胃鱗癌患者的姑息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