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芳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淺談語言在民族聲樂中的重要性
朱海芳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歌唱是語言的擴大與延長,是把歌唱和語言結合起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的藝術。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音樂與語言的結合體。我國的民族聲樂,始終圍繞著漢字的歌唱來咬字、吐字、強調字正腔圓是民族聲樂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也是其獨有魅力所在。本文結合自身的一些親身體會和理解,談談民族聲樂語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語言;咬字;歌唱;民族聲樂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在繼承和提煉了中國傳統民間唱法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歐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秀的技巧而形成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是一門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歌唱者在演唱中文歌曲時,有必要認真了解漢語的語言特點、聲調特點,并在歌唱中很好的掌握它們,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得到對音樂作品風格、個性、韻味把握和展現。
從小就酷愛音樂的我,對聲樂演唱非常喜愛。小時候,遇到自己喜歡的歌曲就跟著模仿去唱,對歌曲里的語言、吐字和所表達的情感都不重視。當時認為只要能唱出來聲音,把音調唱準就是唱歌了。但是自從進入校園接受了系統的演唱技巧,特別是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后,我才真正的認識到了語言在民族聲樂歌唱中的重要性。
剛進入學校時,一次聲樂演唱討論會上,同學們對歌曲演唱中是否該用地方語言有著不同看法。比如一些少數民族或地方特色歌曲,有的同學會喜歡用當地的方言去吐字演唱,而有的同學還是喜歡用標準的普通話去演唱,聽起來差異不大,但表達的情感完全不同。還有就是大多數同學只重視演唱的發音是否漂亮、唱出來的聲音是否好聽,很少會去注意歌唱中語言發音的準確性在整首歌曲中的重要性。只有把歌曲中的語言表達準確、到位。才能夠更好的去完成一部作品,真正達到從思想上對歌唱中語言的認識。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很多同學都存在著問題,比如男中低音歌曲《中國的土地》,由于他們常常只追求聲音厚度,往往忽略了歌曲中咬字的清晰度,導致了這樣的聲音唱出來渾濁、笨重而又傳不遠,讓聽眾聽后也不能引起共鳴,反而使聽眾感覺到精神上的疲憊。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從小唱音調高的歌曲很方便,音調越高,越喜歡唱。所以一唱起歌來,總是唱那些音調很高的歌曲,但是一到低聲部分,由于很少注重咬字,所以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的聲音一直沒有能夠統一起來。在咬字上欠缺了語言的清晰度。這些都與咬字、吐字的歌唱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往往老師讓我們用標準的普通話配合好氣息,大聲的把歌詞朗誦出來,讓我們的聲音再結合這種朗誦詩詞時咬字、吐字的感覺,輕松的說著唱出來,所出現的結果卻大不一樣,聲音明亮且動聽,音色也很甜美,自己唱起來舒服,別人聽到了也輕松很多。所以我們在平時自己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貫穿科學的歌唱語言理論知識和技巧的訓練。歌唱中對語言訓練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字正腔圓,而字正腔圓的要素——也就是要掌握好漢語語音的三個要素即聲母、韻母、聲調。
“聲母”即一個字音起頭的輔音,聲母一般由輔音構成。普通話中的聲母共有21個,此處還有零聲母。例如:“安(an)煙(ian)彎(wan)等。“韻母”即一個字音聲母后面得部分,它是音節中的主要部分,它的主要部分是元音。韻母只有一個元音,這個元音就是韻母的主要成份,叫韻腹。韻母前面的元音是韻頭,也叫介音。后面是韻尾,如江(jiang)中的“i”是韻頭“a”是韻腹,“ng”是韻尾。韻腹,歌唱語言中的韻腹是聲音位置的基礎,歌唱聲音的線條主要就是由各個韻母連貫而成的,聲音是否圓潤,主要取決于韻母發音的準確、連貫、流暢與否。
語言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以民族語言創作的聲樂作品在藝術的表現上具有更加強烈的民族化的傾向。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在提煉和繼承中國傳統民間唱法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歐唱法中的歌唱理論和優秀的技巧,從而形成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是一門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不同民族語言基礎上產生的聲樂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特征。它往往受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語言環境的影響,如我國藏族民歌中具有高亢的裝飾音,內蒙古民歌中迂回婉轉的音調,類似馬頭琴顫音的旋律裝飾,以及維吾爾族民歌中熱情、奔放、詼諧的特點等,都同各自民族的語言有著共同之處。
中國聲樂作品的民族性表現不僅在音樂風格的民族化,作為一門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相結合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同中華民族的語言習俗和語言文化結合時民族歌詞的語言特征在表達作品時也形成了聲樂藝術風格的民族個性。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結合的藝術,同歌曲中詞、曲結合一樣具有“詩樂合璧、調曲交輝”的藝術魅力,比如說:漢語的發音單位是由音節、音素、聲母、韻母、收聲等步驟以及單位來組成的,從而形成了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自成一體的特點。因此,中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一定要與中國語言文化相結合,使其在創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國作品風格的藝術完整性,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具有語言獨特性的作品中,語言藝術的影響更是巨大的。民族聲樂作品中常見的襯詞、襯腔等,就是在民族民間豐富的語言文化及民族習俗基礎上提煉出來的,除了直接能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歌詞外,它們大都與正歌詞沒有關聯。但如果和正歌詞編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時,它們就表現出了在中國民族聲樂中,襯詞與襯腔的地方區域性劃分得相當明顯,少數民族地區的襯詞與襯腔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語言特點,這是民族語言在歌曲中的直接體現。它傳遞著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的信息,表現著一定的民族氣質。如歌曲《阿妹出嫁》里的襯詞“石榴耶,開紅花”中的“耶”,就有很鮮明襯托性。而在歌曲《山里女人喊太陽》里的襯腔“你看那,女人頭戴一枝花”中的“花”字的曲調很特殊。正是有了這些襯詞、襯腔。使每部聲樂作品更具有獨特的風格。這都是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上運用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襯詞、襯腔都具有強烈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特點。因此,我們要實現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表現就必須對我們本民族的語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漢族民歌中,也以區域來劃分出細致的地方語言特點,如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得得調》、浙江的《里郎歌》、江蘇的《楊柳青》、青海的《嗆嘟哪令》、廣西的《叮咚歌》等等。有力襯詞和襯腔的加入,使我國各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更具有口語化、生活化和鮮明化的音樂表現力。鮮明的情感色彩,成為整個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聲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有機結合的一門綜合的藝術。它是通過演唱者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所演唱的歌曲的思想內容。所以演唱者在各方面所具備的素質,特別是在演唱中,對歌曲咬字的良好習慣是大家能夠聽懂歌曲內容并與演唱者產生情感交流的關鍵。要想演唱好中國的民族歌曲,歌唱者必須正確地咬字和吐字,必須做到出聲準確有力,引腹響亮圓潤、歸韻干凈到位,而且要使字、音各部分前后緊密銜接、圓滑過渡、連成一體。同時還要很好地把握字音的輕重、剛柔明暗和字、調的陰陽起伏。通過咬字準確,吐字清晰、自然、且富有感情色彩,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只有這樣才能使聽眾朋友們產生共鳴,才能更好的通過情感的傳遞迸發出心靈的火花。
[1]寧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
[2]許小恣.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3]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劉誠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述[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6]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7]趙梅伯.歌唱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8]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J616
A
1005-5312(2015)02-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