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初探舞蹈專業“3+2”中高職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銜接
張華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舞蹈專業“3+2”中高職的銜接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文章以舞蹈專業“3+2”中高職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提出中高等職業院校舞蹈專業“3+2”職業教育課程銜接的遞進性、發展適應性、專業文化相互促進和對接市場原則,以減少兩類學校銜接中的教學消耗,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保證舞蹈專業“3+2”中高職職業教育的發展。
舞蹈專業;“3+2”中高職;課程設置;銜接
舞蹈專業“3+2”教育模式是指三年中職、兩年高職相銜接的五年制教育:即對學生進行三年以舞蹈專業為導向的基礎技能教育,隨后在基礎技能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為期兩年的舞蹈專業技能的高職教育。采取五年制的教育模式是培養初中畢業,具有一定舞蹈基礎的舞蹈專業人才的較好選擇。
舞蹈是以身體為載體的藝術,身體技術訓練是各類舞蹈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中職學生處在長身體的黃金期,舞蹈所需的軟開度、協調、爆發和彈跳等技術技巧可以得到相應的解決,高職學生通常是十八歲左右的青少年,基本結束了身體發育的旺盛階段,進入到緩慢的發展階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職學生在動作與作品的理解能力方面會優于中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也較中職生深刻,更善于用自己的身體表達情感和思想,在這一時期進行身體的技術技巧訓練相對于中專會事倍功半。舞蹈專業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有相應的課程來進行針對性的專業訓練,我們需要對舞蹈專業“3+2”教學模式中的課程設置進行區別,三年中職和兩年高職的課程設置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銜接,在課程設置中保持某些課程的連貫性,在教學內容和層次上區別開來,在重視中職舞蹈教育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又強調高職舞蹈教育技能技巧的提升,做到優勢互補,在課程的設置上堅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規律,培養適合大眾藝術市場復合型舞蹈專業技能人才。
“3+2”職業教育不是中高職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舞蹈專業學習者從簡單的舞蹈基礎動作到技巧動作,舞蹈成品作品展示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職前與職后教育培訓相互溝通的體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并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這為“3+2”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銜接提供國家層面的政策保障,也為個人成長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一)市場需求是前提
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文化市場需要的不是流水生產線上的產業技術工人,而是具有較高技能技巧的藝術工作者。文化市場的繁榮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藝術工作者,對這種人才的迫切需求體現在職業教育中,從中職掌握的基礎技能到高職掌握的高級技能技巧的邁進,需要“3+2”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緊密銜接。
(二)完善教學模式的需要
“3+2”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是職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前三年的中職教育還是后兩年的高職教育,都不是教育的終結,而是教育的另一個起點,二者應該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對“3+2”職業教育課程進行銜接設置是完善這一教學模式的需要。
舞蹈專業中高職課程設置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比較注重舞蹈基礎技能訓練中的連續一貫性,需要從壓腳、壓肩、把抗訓練組合、下腰、劈腿、小跳組合等最基礎的基本功訓練開始,逐步向控腰、中跳、氣息等技能技巧邁進,需遵循遞進性、發展適應性等原則。
(一)遞進性原則
舞蹈是以身體為載體的一門比較特殊的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有一定的延續性,很多中職階段學習的課程進入到高職以后也會繼續開設,比如基訓、技巧、身韻、民族民間等,針對這一現象,中職舞蹈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音樂素養,樹立較強的舞蹈思維能力,具備扎實的舞蹈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有一定表演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因此需特別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我們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要有一個遞進的要求,中職主要以片段和組合為主,而高職主要以成品為主,動作也會從單一到多變,從簡單到復雜。2013年在南京舉行的首屆全國職業院校藝術類賽項中國舞比賽,分為中職和高職兩大層次,這是全國職業院校最具權威的一場賽事。在競賽項目規程上中職和高職就有明顯的區別:中職的學生在劇目中只要求有三分鐘的片段,而高職學生要求六分鐘以內表現完整的劇目,這對高職學生在舞蹈表演劇目中作品的風格把握,情感的處理表達和技術技巧的應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發展適應性原則
中職舞蹈學生年齡比較小,處在身體生長的黃金期,根據舞蹈專業發展特性,在芭蕾和古典基訓、毯功技巧的課時安排比重相對會大一點。在中職階段主要著重解決腰腿的軟開度、力度以及身體四肢、手、腿、身法的協調、平衡能力,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主要放在基本動律和風格特點的把握上。進入高職階段身體發育已經處于穩定階段,通過中職三年的學習,也具備一定的技術技巧和舞蹈表現能力,在軟開度的訓練要得到更大的提高有一定的難度,就要減少這類課程,但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水平的豐富,對作品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認識,開設現代舞、編導、排練、舞史和舞蹈作品賞析是很有必要的。全國職業院校的中國舞賽項中,中職組第二輪比賽中進行的是模仿和即興編創,學生運用給定的素材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其目的是重點考察選手在短時間內的舞蹈意識和臨場表現能力,以及對音樂的感受。而高職賽項第二輪進行的是舞蹈編創,給予學生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表演完后還要闡述自己是如何對這個舞蹈進行構思的,然后接受評委對作品的提問,其目的是重點考查學生如何有思想有主題的運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現,更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我們在課程的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長發育因素,開設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課程。
(三)專業文化相互促進的原則
中職學生年齡偏小,對事物的理解比較簡單,身體處于好動階段,是學習舞蹈的關鍵階段,他們內心也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是學習文化知識的較好時期。因此,我們在課程的設置中要開設一定比例的文化課程,專業與文化相互促動,共同提高,在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在開設的文化課程中,除語文、英語、思想政治、歷史等基本的文化課程外,開設文學、藝術選修課。通過不定期的舉辦文學藝術講座,激發大家對知識的渴求,激勵大家在苦練舞蹈功力之余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為今后的進修學習奠定扎實的文化功底。
(四)對接市場原則
與九年制義務教育不同,舞蹈職業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傾向性,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市場需求的具有舞蹈專業技能的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性,培養過程中要遵循市場、企行業對舞蹈人才的需求要求來開設課程,重視實習實訓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實施。
對接市場用人需求開設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培養出的舞蹈畢業生走向用人單位技能投入到工作中,拿來即用,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的零對接,實現了專業課程設置的細化,能根據市場對舞蹈從業人員的不同水平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進行精細劃分,合理使用課程資源。
總之,要構建舞蹈專業“3+2”職業教育課程設置銜接,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更新的職業教育課程觀,在實踐中逐步調整,減少中高職銜接中的教學消耗,促進舞蹈專業“3+2”中高職職業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
★本文為2013湖南省教科院課題成果, 編號XJK013CZY136,藝術職業教育中舞蹈表演專業"3+2"培養模式銜接研究。
G719.2
A
1005-5312(2015)02-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