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潔
(廣州市藝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設計
喻潔
(廣州市藝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有目的地把各民族舞蹈的風格韻律、文化技能等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它的直接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只有在民間舞蹈的教學過中合理設計好各個環節,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教師;民間舞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系統的理論方法對民間舞教學活動所進行的總體規劃。具體的來講,就是為了達成中國民族民間舞既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對整個教學的活動程序和活動方式、總體結構和相關層面進行的有效策劃。
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它是指導、設定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雙方面活動行為的重要步驟,側重于設計具體的教法問題。其次,它是設計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過程中特定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例如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和方法設計民間舞的教學活動,其中包括課程內容設計和教學程序設計等方面,側重于對具體教學過程的設計。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過程中的直接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活動始終是圍繞著他們組織起來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主旨就是要對上述每一要素提出具體的設計要求,進而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依據。
(一)反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的應用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是一種應用性的科學知識,是涉及到如何將民間舞教學基礎理論、舞蹈教材創編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得以有步驟、有計劃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的理論方法。因此,它的進一步發展應與中國民族民間舞基礎學科同步,并將中國民族民間舞基礎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納到自身的理論方法體系中來.
(二)體現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主體的創造性
教學設計是民間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能夠為教師的這種創造能力提供實際的空間。一方面,民族民間舞教學有其特殊性,課堂所有的動作語匯基本來源民間,但由于各種原因(如藝人的不同風格、歷史的不同階段等)致使同一動作會產生多種形態,這種特殊性就決定了民間舞教師的教學是一個很靈活的過程,可以將該舞種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氣節進行揣摩拿捏,進而創造性的發揮。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學設計還應當使教師對教學活動有一種能動性的認識,例如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而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授課形式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授課時需注意的問題。
(三)突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臨活性
民間舞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靈活性較大,在教學進程中容易出現一些突發的預想不到的情況,這突出表現在教學活動不能取得預期效果時,往往會將教學的失效歸咎于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學生的技能水平低下、課程結構陳舊等因素,所以,合理的教學設計,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靈活地掌握教學進度。
中國民族民間舞設計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教師就要盡可能考慮到教學中的多種因素,才能確保教學設計的每一環節都能夠有效的實施。諸如準備優質高效的教學方案,安排合理有序的教學程序等,就必然會涉及具體內容的設定,課程進度的安排,教學中師生情感的協調以及達到最終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學手段、方法措施等等,以下將對民間舞教師具體實施教學設計時應當關注的主要方面逐一進行闡述。
(一)確定教學目標
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師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準確掌握各民族的風格韻律及動態特征,而要達到這一最終目的,勢必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就必須確定好各個教學階段的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要從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總體教學目的出發,根據民族的風格特征和動態規律確定在各個教學單元中學生所要達到的具體程度,隨之形成明確既定的教學目標。例如,東北秧歌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浪、艮、扭、穩、俏的動態特征和詼諧幽默、灑脫熱情的風格特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形態入手,再到對動態的掌握,最后深化到對神態的把握,這樣的分解細化能讓學生更容易準確掌握,清晰的了解和明確學習任務,也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明確教學目標是民間舞教學中的首要環節,它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教師要對此加以高度重視。
(二)設立教學內容
設立教學內容是指民間舞教師根據所確定的教學目標來設定具體的授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有目的地選擇并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最終通過民間舞的課堂來表達或呈現。
中國民族民間舞雖流布廣泛,種類繁多,但其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態和樣式得以強有力的保存,因而,教師所設立的教學內容勢必要選擇那些能夠反映該族群人民神態面貌的風格韻律作為課堂的基本元素,對學生進行訓練。例如,安徽花鼓燈是淮河兩岸勞動人民在繼承漢族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整理、創作、發展起來的民間舞蹈形式,它既具有北方民間舞剛勁古樸的特征,又具有南方民間舞靈巧秀麗的風韻。在花鼓燈的動作走勢上中最能體現人民神采風貌的就是其動勢中的“擰”和“傾”,所以,教師在設立教學內容時,可以選擇風擺柳、車水步、梗步等動作集中訓練此種動勢特征。
教學內容的設立是民間舞教學設計的一個中心環節,教師必須下功夫做好這一環節的工作。
(三)分析教學對象
民間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深入分析教學對象,這是由于學生原有的認知,心理發展水平、能力狀況,以及學生的態度、興趣、學習傾向性的不同造成的,而這些又都是影響教學活動的客體因素,所以教師在接到一個新班時,要及時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對他們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進行透徹的考慮和分析,才能進一步糾正,指導他們,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民間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差異以及所學專業方向的不同。例如,對于附中學生而言,民間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身體的能動性,進而掌握各個民間舞的風格特征。對于大學學生而言,教學的主要任務則是使學生在附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理解,體現對該族群人民性格和心態的深層把握,使其舞蹈動勢充滿“形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
由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四)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的制定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例如,關于內容加工處理的教學組織策略、關于教學內容傳遞的教學表達策略、關于實施教學活動的教學管理策略等。依據民間舞的地域性、民俗性、群眾性、自娛性等特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這一環節里制定教學策略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兩個主要問題。
1.民族民間舞由勞動人民直接創造,原生態的田村野寨是得以傳承的天然養料,但我們的課堂并不具備這種人文環境,無法深切感受勞動人民在節慶場面中那種自娛自樂、熱鬧歡騰的場面,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尤其應當注重情境的創設。要做好這一點,教師要對所教授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人文風俗情境有透徹的了解,盡可能創設真實的情境教學,還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示范形象或頗具民族風情的道具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聯想,使他們在肢體的運動中體會不同民族生理和心理的差異所帶的來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
2.民族民間舞具有顯著的自娛性,教師在制定教學策略時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啟發以及引導學生領悟舞蹈本身的自然魅力,由內而外的展示舞蹈的內涵,有心散發的情緒掌控對舞蹈的表現力,使組合動作具有生命的鮮活魅力,才能使學生真正駕馭民間舞的真情至性,并以此作為教材引導學生的內在層次的升華來提高對舞蹈的真正表現能力。所以,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不斷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他們根據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形成對所學民間舞的深度認同。
(五)組織教學實踐
組織教學實踐是民族民間舞教學設計中一個具體的操作性環節,就是在確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后,將各種教學因素、教學環節進行組裝和統裝的過程。課堂結構是由若干清晰、獨立的教學環節設定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確定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使學生清楚本節課的主要訓練目的,并在特點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和維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每一課堂教學環節都能夠有效的發揮作用。
2.組織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的先后順序、教學時間的分配和控制,并使之合理銜接,成為一個適于民間舞教學的整體結構。
3.整合課堂教學環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后一個步驟,對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共同發揮作用,做到重點突出。兼顧全面,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六)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客觀依據和標準的,它有助于避免民間舞教學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助于教師把握教學的整體方向和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中國民間舞的課堂教材是在民俗-民間-民族這一遞升過程中形成的,教師要以此來約束自己,根據舞蹈本身的歷史內涵底蘊為基礎授課,切忌憑個人喜好在課堂上隨意發揮,要經常注意觀察學生對舞種風格的掌握情況,并時時鞭策自己,不能由于年齡的增長掉以輕心。
2.民間舞課堂教學不但是一種形體動態的傳授過程,更是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授過程,那么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當采取客觀的態度去評價學生,尤其應以該族群的審美特征為基準去審視學生的身體動態,并給以更多的知識上的傳授,只有這樣,才能生成有效的教學評價。
3.民間舞教師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隨時從學生的身體動態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教學評價,進而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只有切實做好這一工作才能有助于學生掌握準確的動態形象,進而從內心深處激發出對民間舞蹈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設計不是一個空泛的關于系統方法的概念,這些方法、策略和模式不是單純的框架建構,而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的實踐知識,它包含了在教學進程的各個階段中教師應注意的問題和采取的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起指導作用,來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的發展。
[1]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96.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J722.2
A
1005-5312(2015)02-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