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山東 泰安 271000)
以生活為源 浚作文之水
王雪蓮
(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山東 泰安 271000)
作文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教會學生寫出創新、富有新意的作文依然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生活是作文的源頭之水,欲浚作文之水,必以生活為源。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認識生活的廣度,激活創新作文的靈感之源;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聆聽多彩世界,整合、蓄積創新的能量;教會學生感悟生活,攀登精神的高地,實現創新寫作的升華。
生活;作文;創新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中學生埋頭于題海戰術和故紙堆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總覺得與外界的陰晴冷暖、廣闊的現實生活隔著一層距離。其實不然,每個同學都是學習成長在“生活”里的。生活永遠是作文的源頭活水?;ㄩ_、蟬鳴、葉落、雪飄,親情、友情、人間真情,都可以加以捕捉,點化成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
要充分認識生活的廣度,生活并不僅僅是個體參與的直接生活。直接生活,容易理解,我們每天參與其中,所見所聞所感都屬于生活,同時生活還包括通過各種媒體(書籍、電視、特別是網絡等)獲得的虛擬的生活。比如,學生喜愛的動畫、卡通;英特網上的風光片(如黃山風光、九寨溝風光、沙漠風光等)等。同樣可以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我們也應該把這些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的廣度一旦“增加”,學生的視界自然擴大,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學生與人交流,與大自然“對話”,與社會“對視”,可以組織學生舉辦班級辯論會,在節假日觀日出看日落、上山觀光、唱歌跳舞、聚會聯歡等,使他們從中感受到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藝術美的陶冶。“這種陶冶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因而就攝入了大量的潛意識信息”,而這些“潛意識信息”也正是情感流動之所必需,并且它“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顯意識轉化,以至突然爆發”,從而產生寫作靈感。
許多學生寫作文時總感覺“沒什么可寫,不知道如何下筆”,如果學生認識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了對生活的熱愛,這一現象就會改觀,學生作文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感可寫。古今中外的作家無一不重視觀察的。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就是在福拜樓的勸誡下堅持每天外出觀察,終于寫成了小說《點心》而一舉成名。我國著名作家茅盾也說過:“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固然不可不下番工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工夫的是在觀察力的培養?!笨梢娕囵B觀察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因此,要提高寫作能力,除掌握寫作方法、技巧外,必須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明白了觀察的作用與價值,今后才能夠積極主動地留意周圍的事物,并逐步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因此,在作文教學和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為作文的創新整合、蓄積能量。
指導學生觀察充滿生機、富有意義的校園生活。如潺潺流淌的小溪、颯爽英姿的白楊、青春活力的同學。留心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如文藝節目比賽,故事會等。要求學生去采擷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素材,并把這些素材遷移到寫作中去。引導學生觀察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對于寫作,不一定非要令人震驚的事件才能引發感受。只要是自己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情,都能用優美的文字把產生感受表達出來。家庭生活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大量而鮮活的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體味溫馨的家庭生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品嘗了成長過程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引導學生用筆表達他們家庭的溫暖,親情的可愛,成長的煩惱。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停?!边@就形象地告訴我們,生活實踐是寫作的鮮活內容。只要留意觀察發生在社會、校園、家庭中的五花八門的事情,并把它們儲存到頭腦這個“倉庫”中去,頭腦里就會積累豐富多彩的素材,寫作時就可以信手拈來。
好文章是感情的沉淀。在近年來的高考中,作文命題范圍體現了關注生活、人生、社會、思考重大事件的特點。無論平時寫作文還是高考作文,要使學生寫出勝人一籌的優秀文章,除了素材真實,還要思想深刻、新穎,因為,素材只是血肉,思想才是作文的靈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讓學生明白好文章是感情的沉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談到:“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作文來源于生活,但還要高于生活,它應該包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思想和感悟;這就要求同學們加強寫作和生活的聯系,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總之,生活是一個廣闊的海洋,認識生活的廣度,我們每個人都是置身于這個浪潮中的弄潮兒;觀察生活,生活是一幅五彩的圖畫,精彩紛呈,我們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旁觀者,學會觀察、聆聽,我們就要了大量的素材源泉;感悟生活,生活的點滴總會觸動柔軟的心靈,打動我們的內心,將這種情感升華,付之于筆,自然能寫出富有“生活味”的創新好作文。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陳明華.“人”、“文”合璧:作文教學的要義[J].中學語文教學,2001 (08).
[3]劉美芝.構建“生活作文”教學模式[J].湖南教育,2001(06).
G633.3
A
1005-5312(2015)02-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