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婷
(菏澤市第一中學,山東 菏澤 274300)
淺析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靜物素描
聞婷
(菏澤市第一中學,山東 菏澤 274300)
美術是一個啟發人的創新思維及想象力的一門藝術學科,在新課改的帶動下,高中的美術教學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化領域,不僅涉及到設計,欣賞,創作還可以融入個人思想和多元化概念,美術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素描能力的培養,也注重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角度,更是要將作品和情感合二為一。靜物素描是美術的一個分支,但同樣體現了美術的文化底蘊和欣賞價值,是美術愛好者崇尚和追求的精神境界的體現。
美術教育;新課改;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教育
美術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選擇,新課改的政策更是為美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美術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學科逐步融入到高中學生的學習中,為學生的生活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元素,同樣也滿足了愛好美術的學生的心理需求。接受了美術教學思想的灌輸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的欲望得到了提升,緩解了學生學習上思維單調性,同時激發學生自由發揮的熱情,這便是美術的魅力所在。
新課改下美術教育的目標是要老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得學生具備基本的美術素養和高尚的審美情操,從而形成完美的人格。雖然傳統教育模式沒有使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但傳統教育理念也并非無優可取,傳統教育模式中,老師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現代教育技術仍然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并且,從當代教育發展中,老師的地位日益重要,對于美術教育中要求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創作的能力,并且要有細膩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心理及學生其他方面的疑問來解答,所以美術老師所具有的知識就必須涉及多個領域,從而促進新課改下美術教育的發展。
1.多媒體的注入。為了使高中新課改下得美術教學愈行愈遠,大多數高校對此建立起相應的多媒體系統,并為教學提供獨立的多媒體教室。隨著高科技在美術教育中的融入,學校加強了對美術老師的培訓,普及機器操作以及圖像制作和美化的相關知識,這就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美術的喜愛,也使得老師對這種新科技教學模式愈發推崇。老師學會了用多媒體課件講解課程,將美術的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學生不再面對似懂非懂的講解和老師的板書苦惱,這種新活力的注入結束了缺乏交互性和充滿書卷氣的課堂,開啟了一個生動活潑,有趣有效的教學模式。
2.人文活動的注入。在全面開展美術教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人文活動對美術教育的影響是持久的。新課改的創造理念從何處進行培養?要想創造必須動手實踐。因此開展人文活動的必要性就充分體現出來了。開展美術教育課外活動,如學生演唱會、藝術作品展覽、宿舍文化設計大賽等活動,并及時評比和獎勵優秀的作品,能有效地積極引導鼓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不斷創新大膽嘗試的習慣,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模式。
靜物素描意在讓學生了解寫生的步驟和方法,深入理解物體的明暗規律及作畫步驟,把握物體從形態特征到明暗色調,從體積塑造到色感、質感、量感的表現等。靜物素描的幾個步驟:打輪廓、畫大色調和深入刻畫。打輪廓的要點是做到整體觀察結合多角度觀察,喚起“新鮮感”。畫大色調的要點是要在準確把握物體的形狀比例及結構后,將包括襯布在內的所有物體,按黑、白、灰的三大關系“排隊”,畫出大體的明暗色調,使畫面有相應的空間和色調氣氛。對于深入刻畫,所謂“深入”,就是要拋棄表面的東西,抓住物象的本質,從物體的形態結構出發去認識敏感色調的變化,通過對形態明暗色調的描繪去刻畫、充實和塑造形體。靜物素描能夠通過物體體現美術的精髓,所以也因此成為了美術教學中的亮點。靜態素描的教學中更加需要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等多方能力的協調作用,所以其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也是美術教學用以實現新課改目標的首選。
新課改已將美術教育的創新進行了強調,這就引發了人們對未來教育的思考,未來教育要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創新能動性,隨著社會和高科技的發展,美術已不僅僅體現藝術,更是人們思想的體現,更會將科學融入其中,其所具備的價值將無法衡量。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將其作為生活中緩解壓力的手段更應該注重美術的內在價值即智慧的體現,通過美術來塑造自己不斷創新及不斷發掘潛能的品格。運用自己在美術學習中培養出來的品格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然后在這片天地中發揮自己的才能。
美術,是一門崇高且富有價值的學科。需要在教育事業中不斷發揮它獨特的魅力來培養更多的人才,美術所創造的價值不僅是美,更是用之不盡的知識財富及精神財富。加強美術的教育毋庸置疑,尤其是在新課改之后的高中課程中更要較早地滲入學生的生活。融入了美術后的高中生活,讓學生更加快樂,對美術創總也更加有激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加強烈。美術教育的發展在當代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在以后發揮的作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楊辛等.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潘友梅,徐貴權.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的掃描與透視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11(08).
[3]文杜里(意),遲軻(譯).西方藝術批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1.
[4]峻驤.中華藝術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G633.955
A
1005-5312(2015)02-0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