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馬馳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北京 100176)
對高職畢業設計環節的思考
王巍 馬馳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北京 100176)
畢業設計是高校學生在完成學業前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它是對已學知識的總結和提升,地位十分重要。但高等職業院校是不是應該采用與本科院校畢業環節一樣的形式內容和管理審核機制,文章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看法。
畢業設計;畢設論文;高職
畢業設計環節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痛苦且難忘的經歷,它是每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所必須面對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總結和升華,地位十分重要。大本、大專、高職,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設置有畢業設計環節,其內容也大同小異,包括畢設作品和畢設論文兩個部分。我從大學畢業后,就進入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教學工作,有幸從不同角度(參與和指導)接觸了畢業設計環節。在我看來,畢業設計環節的存在是必需的,但在具體細節上,則應該因學校而異,不同層次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不應該搞“一刀切”,避免形式內容和管理審核機制的同一化,尤其是高職院校,應該設計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畢業設計標準。
高等職業院校不應該采取與本科院校一致的畢設體制,有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等諸多原因,但究其根本是源于兩類院校在培養目標、學制和生源的差異性。
(一)培養目標不同
本科院校培養的是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多為具備一定層次的研究型、管理型和創新型的工作。而高職院校培養的則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畢業后就能上崗頂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崗位多為工人或高級技工。高職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是首要的,用人單位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或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歸結到畢業設計環節上,高職的畢設作品并不注重創造和設計,而更注重制作工藝和表現效果;相對于本科的畢設論文,以技術攻堅為主要目標的實驗報告可能對高職學生更為適用。
(二)學制的差異性
本科院校的學制為四年,整個課程體系中以理論課程為主,輔之以一定的社會實踐。而高職院校的學制僅有三年,理論課程多集中安排在第一學年,從第二學年開始,幾乎全部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到了第三學年,就是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了。從各學年課程體系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高職學生所學習的文化理論知識,并不能幫助他們完成復雜的論文,在頂崗實習期間讓他們撰寫與工作內容不相關的論文,也確實是差強人意。學制的差異使高職的學生沒有或很少有獨立的時間完成畢設作品的創作和畢設論文的撰寫,這時候,采取與本科院校類似畢業設計管理機制反而會造成學生的負擔,甚至會影響其在公司的表現。近幾年雖然出現了五年制高職的辦學形式,但它是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結合,其培養目標仍然是高技能人才,五年的學制的優勢是能夠更合理的進行課程體系設置,而非改變理論與專業課程的比例。
(三)生源不同
本科院校的學生是通過高考錄取的,在錄取分數上有明確的限定,招收的學生基礎能力普遍較高。而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五年一貫制高職錄取的初中畢業生;三是對口升入高職的三校生(中專畢業生與技校畢業生、職業高中畢業生)。這些學生既有共同的特點,又有不同的特征,總體質量處于中下等水平。無論是讓他們完成自主性較高的畢設論文還是讓他們創造出有設計構思的畢設作品,都是比較困難的。
學校層次的差異讓我思考畢業設計環節的合理性,指導畢業設計的經歷讓我認識到現存高職畢業設計環節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一)畢業設計環節與學生就業脫節
畢業設計環節包含畢設作品和畢設論文兩個部分,學生完成畢設作品的意義在于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總結,同時,也是學生今后應聘、求職的重要依托和保證。如果把高職學生的畢設作品界定在設計層面,那在今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高職的畢業生必然無法與本科生相抗衡,畢竟高職學生的特點就在于高技能、低文憑,在畢設作品中如果不去強化技能的優勢地位,那即使完成了作品也會變成擺設或形式產物。再來說說畢設論文,所謂論文就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它的外延是文章,其內涵是討論問題和研究問題。而高等職業教育把技能放在首位,用人單位關注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會探究學生畢設論文的嚴謹性、科學性。在有些時候,繁重的論文負擔還會占據學生頂崗實習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用人單位對學生實習期間的印象。
(二)無形之中為指導教師增加了負擔
由于很多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較差,文化素質也相對較差,很少接受過寫論文的訓練,更有甚者,連論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學生在撰寫畢設論文時盲目的從網絡上下載資料,而作為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首先要向每位學生解釋議論文與說明文的差別,說明議論文中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的含義,其次,還要從學生提交的大綱中幫助提煉出論文的論點。通過教師的反復“指導”,高職學生的必設論文才正式出爐。此時,學生已經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而教師完成了一人撰寫多篇論文的偉大工程。可能有人會說,高職教師為學生做的太多了,畢業設計教師的職責應是指導學生,而非輔導學生。可實際情況是,如果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可能連一篇合格的文章都不會有,到頭來,還要由指導教師進行返工。當然,畢設作品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各種要求似乎不是為學生制訂的,而是用來約束教師的,不合時宜的畢設機制只會讓指導教師疲于奔命,學生一無所獲。
(三)在答辯環節很難正確評估學生的水平和能力
畢業設計答辯是答辯小組成員與論文和作品的完成人面對面辯論的一種形式,由答辯老師就論文或作品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當面回答。一般畢業設計答辯小組的成員包括學校領導、教務處領導、系主任、專業教師和相關專家。答辯小組處在主動的、審查的地位上,而參與答辯的學生則處在被動的、被審查的地位上。正因為畢業設計不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答辯過程中,面對不了解情況的領導和專家,學生往往會心生怯意,很難回答出答辯組針對論文或作品提出的種種問題。再者,由于畢設作品和論文并沒有內在的聯系,使有些畢設作品完成得十分優秀的學生,因為在論文答辯上的失誤,導致最后的成績得到的反而是中評或差評。
毋庸置疑,現有的畢業設計體制并不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切實考慮到高職院校的特點,從學生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思考問題,才能真正達到畢業設計環節的實際作用。接下來,我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形式體裁上需要改變
既然高等職業院校注重專業技能,畢設作品在形式上就應該從側重設計轉向側重制作,力求在畢設作品中體現高職學生優于本科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應該打破傳統意識的局限,讓學生有更高的自由度,只要是與專業內容相關的,可以展現其能力水平的畢設作品皆應被認可。另一方面,畢設論文和畢設作品應該緊密聯系,相互依存,把論文改成報告是合理的選擇。記得我藝術碩士進修的時候,由于該學位屬于專業碩士,所以更側重于實踐,在畢業設計時導師并沒有要求上交學術論文,而是學術報告,其流程上也很簡單,報告的撰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撰寫策劃書,就是根據將要完成的畢設作品填寫一個詳盡的表格,說明所要完成畢設作品的指導思想和構思、同類創作的最新狀態、作品的創新點和攻克的難點、創作成果的表現形式以及作品完成的預期效果等。這樣就使得畢設作品和學術報告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沒有畢設作品,就無法完成學術報告,同時,學術報告也對畢設作品起了指導作用,使學生在撰寫的時候能夠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二)選題內容上的改變
如果把畢設論文和畢設作品在形式上做了調整,那新的報告在選題上也需要進行變通。從原來的以研究問題為主要內容轉變為以解決問題為首要目標,學生不需要因為一個艱澀難懂的命題去查遍網絡,也不會完成長篇大論后而不知所云。通過完成畢設作品解決實際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或困難,讓學生真正獨立的完成項目,并把這一寶貴的經歷通過學術報告的形式記錄下來,不但能使畢設環節對現實產生指導意義,在技能上有質的提高,也能讓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有新的認識。通過提出目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學能力和適應性,提高了市場競爭力。畢業設計環節的主導也從教師轉移到了學生身上,實現了“指導”畢業設計的可能。
(三)答辯評審制度上需要變革
在答辯方式上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畢竟學生通過畢設環節之后,就要走向社會,將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畢設答辯正好可以為他們營造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如果把答辯會變成企業的面試或投標會,讓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校領導和專家,更多的是企業的工作人員或管理者,在他們面前推銷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能,不僅能夠讓學生積累寶貴的求職經驗,還能讓企業認識高職的畢業生,指出他們的不足,提出行業的規范和要求,為學生融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減少阻力。
誠然,這僅僅是筆者的一家之言,畢竟筆者的教學領域和接觸的崗位還存在著局限性,但我認為改變現有的高職畢業環節是極其必要的,對于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而對于學生來講,他們面對的是人生中僅有的一次演練機會,如何合理的利用時間,正確的安排內容,是我們這些高校執教的教育者需要認真考慮的課題。
[1]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
[2]吳雪萍.基礎與應用——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石令明.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系探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G712
A
1005-5312(2015)02-0235-02